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

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是婴儿早期的一对矛盾。

如婴儿的需求被满足,婴儿就有无所不能的自恋感,如不被满足,完全依赖抚养者的婴儿就会陷入彻底无助中。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这样的一对矛盾心理,在成年人的世界也很常见。或者,一个人容易在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中不断转换,这时就构成了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躁狂抑郁症。经典如躁狂抑郁症,躁狂时,即处于全能自恋中,抑郁时,即处于彻底无助中。

还有一种常被报道的现象叫“长途火车综合征”,例如春运期间,一男子坐火车13个小时后精神失常,有了暂时的被迫害妄想,觉得满车厢人都想害他。这是因为,逼仄的空间,让当事人陷入了一动都不能动的无助,长时间的彻底无助最终逼出了被迫害妄想。无助感的对立面是掌控感,在宽敞的空间里,一个人可以控制自己和外部事物,就不容易有这种彻底无助感。

或者是,两个人构建一个自恋一个无助的关系,结果扮演自恋的越来越累,而扮演无助的越来越无能,甚至僵尸化。

讲几个故事或现象吧。

1.一女孩,很希望考第一名,但不能做充分准备。希望考高分,这源自全能自恋。不能做充分准备,因为,准备时遇到的随便一个问题,都会唤起她的彻底无助感。为了逃避无助,结果,只能想象自己会考高分了。

甚至,她的考试办法都非常奇怪。譬如,做过去的试卷时,会直接对着答案来抄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满足了自己的自恋——每道题都会,不必经历思考和挫败,坏处是,留不下深刻印象,基本没用。

2.一女高中生,每次成绩公布后的两三天,哪怕总成绩第一,她还是会陷入严重的抑郁中,想自杀。只有一种情形她才满意:门门课第一名。也即,绝对完美才行,否则,就陷入彻底无助中。

更夸张的是,她说,她觉得自己是完美的。确实,她美貌,聪明,拼,家境很不错,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真可以在很多时候维护她的完美感。但这种完美感被破坏时,事情就很严重。

3.一男士准备一资格考试,但考试资料看了没几页,他就困得不得了乃至睡着。恍惚中,他会想象甚至看到,一双巨手在帮他解决所有难题。

这双巨手,即是全能妈妈的缩影,而他之所以被动,是因为很容易陷入婴儿式的彻底无助中。

这样的事竟真的发生过,网友“肇事辜儿”在我微博上留言说:我哥初二的时候,老师要求晚上在家自修到十点钟,他到点就困,于是想出一个招,在他睡着以后,由我妈拿着课本在他耳边念,这样他就能学习休息两不误。

4.一无所不能的女人,配一被动退缩的男人。女人无所不能,是全能自恋;男人被动退缩,是无助依赖。

一方面,男人扮婴儿依赖妈妈;另一方面,女人的全能感也是在捍卫自恋,且为了捍卫自恋,会将无助投射给男人,如攻击、贬低与否定男人。这是一个复杂的游戏,你真不知道谁对谁错,谁占了谁便宜。

这些文字和故事击中很多人,他们问:怎么破?

原则是:觉知自己对全能自恋的渴求,以及对彻底无助的恐惧与抵触,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一步步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轻易不言退。不追求完美,也不被无助征服,最终你会与事情建立深刻关系,享受这个不完美的过程,并体验到自信。

有网友问:难道这就是朋友说的,有失败感的时候就去打扫房间?

这真是很常见的办法,能起到一定效果。如有些母亲,总在厨房待着,这是她的领地,她不许任何人指手画脚,这让她躲避了在客厅的无助。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经典故事:家里突然来了几个客人,男主人猛地奔向一个多年未修的凳子,修起来。这是因为,面对人,男主人感觉到无助,不知道怎么招待才好,但他可以修凳子,那样,他的控制感可以部分恢复了。

彻底无助的心理,可以解释一个常见的中国式育儿方式——过度保护。其实也是过度限制。

中国的大人,特别是隔代抚养的老人,恨不得让孩子生活在能免除一切危险的真空中。

这是一种深刻的投射。这些大人或老人,他们在婴儿时,会经常处在彻底无助的状态中。譬如,有大人在,但大人不管你,你就处于孤独中,身边根本没有大人照顾你。没有大人的照顾,婴儿解决不了自己的大多数正常需求,于是常陷入彻底无助中。

并且,本来是彻底无助,即自己无力解决问题,但婴儿会将它投射成外界一个大魔鬼在镇压自己,让自己动弹不得。因为,当需求得不到回应时,婴儿会从全能自恋状态,变成自恋暴怒状态,且常常是恨不得毁掉一切的级别,这会吓到婴儿,于是婴儿会将这种毁灭欲投射出去,结果变成外界一个魔鬼要来毁灭自己,于是吓得一动都不能动。

于是,当婴儿处于彻底无助时,任何刺激对他而言都像是攻击——他会将所有外界刺激,都感知为是一个敌意的大魔鬼派来的,都会吓到他。对此,我多位来访者这样表达过类似心理:我感觉自己是没有皮肤的,血和肉直接裸露在外面,任何风吹来,不管是冷是暖,还是恰恰好,我都会疼痛。

那怎么办?其实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有一个大人很好地回应、照顾他就可以了。但孤独婴儿会这样想:最好把我彻底关闭在一个真空中,不要对我有任何侵扰。

就是说,这些老人,他们婴儿时可能太孤独,让他们形成这种感知——任何刺激都是攻击,最好切断所有刺激。于是,他们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自己的内在婴儿是渴望避免一切刺激的,但投射到真实的婴儿身上,就扼杀了婴儿的活力。

譬如,他们不让小孩子玩水,不让他们光脚在地上跑,这都是在表达,小孩子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很容易被外界攻击、病倒甚至死掉。

如果是妈妈的话,则容易是,妈妈极力想给孩子创造完美的养育环境。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完美的养育环境,在剔除掉所有不利因素后,就很像是一个真空了。这样做的妈妈,她们婴儿时要么常被伤害,要么严重被忽视。

网友也提供了两个故事:

1.我们小区有个奶奶,我带宝宝下去玩一个小时,能听到她说几十遍“不可以”和“危险”。哪怕孩子摸一下健身器材,她都不允许,说危险。我看她那神道道的样子,觉得她更像僵尸。

2.有个朋友的妈妈就是这样,她的孩子对着电视里奥运比赛的选手,不停地说,别跑别跑,(当心)摔着!跟姥姥说他的语气一模一样。

当大人们这样做时,看起来是过度保护,但其实是过度限制,甚至,这也构成了对孩子活力的绝对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