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七集)

變易生死不是從相上說,實在講變易沒有生死,為什麼把變易稱為生死?「變易」有苦,「生死」是苦的意思。我們以《華嚴經》上法身大士來說,他們分段生死沒有了,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邊去的人,人人是無量壽,人人都是得金剛不壞身,可是他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從哪裡看出來?四土、三輩、九品,那就是變易。你從下品轉變成中品,從中品轉變成上品,這就叫變易,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在《華嚴經》裡面華藏世界,這些法身大士分段生死沒有了,但是經上給我們講,他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每提升一個位次就是一個變易。這個變易需要他自己用功去修,那個修就叫「生死」,修很苦,他要修行、要用功,才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變易確實不是生死。因為他要提升他的境界,他要認真努力修學,修學是一樁辛苦事情,我們把它比喻作生死。所以兩種生死都盡了、都斷了,那是什麼地位?如來果地,圓教的佛果。怎麼知道?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所以還有一次變易生死,到如來果地上那就完全沒有了。所以淨名王佛這個名號,我們一看,圓教究竟圓滿的佛果,才當得起這個名號。

第五尊『智成就佛』,這個名號的意思是利益眾生的,像「淨名王佛」這個名號,完全從自利,從斷煩惱,斷證上來建立的,「智成就」這是就度化眾生上來說的。智是智慧,「權實二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為什麼說它無知?它不起作用,沒有起作用。沒有起作用,為什麼又叫它做根本智?無知就是根本智,無知不是說沒有智慧,如果看到經上講「般若無知」,以為那是完全沒有智慧,那你就錯了。無知是真有智慧,智慧沒有起作用,是這個意思。他對於萬事萬法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可是他自己境界是如如不動,我們所謂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在這個狀況之下叫無知。當他起作用的時候,起什麼作用?教化眾生,答覆眾生的疑難,這時候展現出來的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叫「權智」,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屬於智慧的應用,應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可見得就是「無知」的表現,《般若經》上這兩句話,我們要明瞭,決定不能夠誤會。所以「無知」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在六道度化一切眾生,無論是現什麼樣的身相,這一點我們要記住,佛沒有身相,法身沒有身相,身相是隨類現的。不但應化身是隨類現的,報身也是隨類現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在極樂世界看到的是阿彌陀佛,報身也是隨類現的。盧舍那佛是在華藏世界,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度實報莊嚴土的菩薩,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體會到,報身還是隨類現的,那個類是指法身大士。佛給我們講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從佛名號裡面來看,我們看到這麼多佛。釋迦牟尼佛專門為我們介紹十方諸佛的名號,諸位也許讀過《萬佛名經》,世尊跟我們隨便說一說,就說了一萬兩千多尊佛的名號,在虛空法界裡佛的名號說不盡,釋迦牟尼佛天天給我們說,說一劫也說不完。這就說明佛的報身也不只一個,隨著各個世界差別的狀況,為法身大士所現的。如果是為方便土、同居土這些凡夫們所現的,就是應化身。這是智成就如來。

『無上佛』,「無上」是尊稱到極處。註解裡面幾句話註得很好,「有所斷者,名有上士。既無所斷,名無上矣」,這個解釋得很圓滿。等覺菩薩還有斷,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可以斷,那叫上士,不能叫無上,他還有所斷。到如來果地上那就沒得斷了,應當斷的統統斷乾淨,沒得斷了,這稱「無上」,所以無上也是對於究竟佛果的尊稱。

『妙聲佛』,是讚歎佛的音聲圓滿微妙,「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微妙,佛說法音聲的悅耳那是美妙。這種美妙、微妙從哪裡得來的?從心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記住、要學習。你心地真誠,你的言詞就真誠,你心地清淨,你的容貌、音聲就清淨。由此可知,古人常說「誠於中而形於外」,這一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的心微妙,你的相貌、音聲也就微妙,你的心是真善美,你的容貌、音聲也顯出真善美,音聲、容貌是外表,是你自性的流露,你要想相好你的心要好,心不好,要想相好,沒這個道理,怎樣修飾也是枉然!

佛在經上常常說「相隨心轉」,不但我們自己身體、容貌是隨心轉,我們依靠生存的山河大地也隨心轉。所以心好不但你相貌好,相貌好是有福,這個人有福相,這個地方也有福,「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地也有福了。地怎麼會有福?地也隨心轉。心要是邪惡,你的相也邪惡,你所居住的山河大地也是邪惡,這個道理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有很多人說現在地球病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它怎麼會病?怎麼會反常?你再想想佛所講的這些道理,人性反常。特別是在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常常到世界各個地區去旅遊,我們接觸到的一切人事物,發現人心浮躁不安,一絲毫刺激都經不起,稍稍有一點不如意,瞋恨就爆發了,這是反常。所以他自己的音聲、容貌、體質就多病,不正常。再影響他居住的環境,環境也不正常,這裡面的道理,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詳細報告過。用科學家的說法,它的原理就是波動,邪知、邪見、邪行,這是很不好的一個波動,這個波動影響物質的世界,影響地球的變化,甚至於影響到地球在太空當中的運行,影響它的軌道、速度,所以地球上就產生很大的變化。這種連帶的關係,科學家還沒有能夠發現,但是佛在經上已經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相隨心轉,境隨心轉。」

今天有許多人發現病態嚴重,所以極力呼籲要加強環保意識,能不能收到效果?我們在旁邊冷眼旁觀,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裡?他治標不治本,他不曉得自然環境的變化,根本的原因是人心,他不知道。要真正做好環保的工作,先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這才有救,這是治本。本末兼治收的效果就很大,也很快速,很可惜現在科學家,他不知道這根本的原因。這就是近代人迷於科學技術,迷於經濟財富,產生嚴重的偏見,造成今天整個事態反常的現象。不過佛說得很好,共業裡面還有別業,所以我們想救自己還是有辦法,雖然是救自己,也要有真誠幫助別人的心願,要真幹,至於做到多少不必去過問。災難逼迫在眼前,我們也要效法古時候慈悲心深重的這些行者,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我們還是要做。不顧自己,要為一切眾生,為眾生的利益,為眾生的幸福,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們剛剛講過兩種生死都不是真的,不可以貪生怕死,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為眾生造福,自然能感得諸佛如來的加持,諸菩薩善神的擁護,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發心?

說老實話,不在自己有沒有智慧能力,那是其次,你能夠發真實的心,智慧不足,佛菩薩會加持,能力達不到,有一些護法善神會幫助你。你這個心願是善的不是自私,是為佛法常住世間,是為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得度成佛,這個願心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發這種願心才能感動諸佛菩薩,與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解同行,自然就加持上了。所謂你的心、你的願,你思想的波,波的頻率跟諸佛思想波頻率相同就接通了,這就是佛力加持的道理,所以才能幫助你心想事成。

後面第八尊『滿月佛』、『月面佛』,「月面」跟「滿月」意思相同,他註解裡頭也說這兩尊佛大意相同。「滿月」,我們中國人農曆講十五的月亮,在天文裡面講是「望」,朔望,望的月是滿月。佛經裡面我們也常常看到,讚佛的偈頌裡面說:「佛面清淨如滿月。」有人來問我:法師,佛的面圓圓的有什麼好看?這沒有能夠體會到,佛說這一句話的真正的意思,所以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非常重要。滿月是比喻什麼?比喻沒有欠缺,你看到佛的相好,你找不出一絲毫的缺點,這不是佛的面孔是圓圓的,那你是完全想錯了,這個解釋叫望文生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滿是比喻圓滿,而沒有欠缺的意思,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望文生義往往就錯解,錯解了他連佛都不學了,因為學佛將來成佛,變成這個樣子多難看,他不學佛了。所以必須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這就是圓滿而沒有欠缺。佛為什麼會圓滿?為什麼會沒有欠缺?

佛證得了圓滿的自性,所以展現出來的是大圓滿,本經一開端就給我們講大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的。這個經文在什麼地方?我們找出來看一看,在我們《科註》的本子卷上第十三面,是個開端:「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這一句是總說。然後後面給我們講了十種,「十」是表法的意思,跟《華嚴經》上講的「十」是一個意思。「圓滿、慈悲、智慧、般若、三昧、吉祥、福德、功德、皈依、讚歎」,這是把無盡的法門,也是包括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美好,沒有一樣有欠缺,才叫大圓滿。我們現在籠統講,我們的生活、工作,我們每天跟外面的接觸,接觸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圓圓滿滿的在真、善、美、慧之中,這才稱得大圓滿。就像經上給我們講的這十種圓滿。這十類在我們生活裡頭點點滴滴,任何一滴都具足圓滿,那才叫做滿月,才叫做沒有缺陷。佛做到了,菩薩雖然也做,沒有佛那麼究竟。換句話說,菩薩做到圓滿還不能稱大圓滿,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我們對佛菩薩的生活,可以說是很羨慕,非常嚮往,能不能做得到?能。從哪裡做起?從心地上做起。換句話說,你能將這十種圓滿,落實到你的心地就行了。

我們淨宗修學也提出十條,就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當中,我們提出「存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什麼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要用這個心。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與這五條相違背,趕緊把它修正過來,修心。這叫從根本修,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在生活當中跟廣大群眾接觸,也就是在事上修、在相上修,我們把握住「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把握住這四個原則,以「念佛」做究竟的皈依,光明雲裡頭大皈依,我們大皈依是念佛。這樣才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將我們凡夫的生活,能夠提升到諸佛菩薩的生活。所謂凡夫的生活提升到諸佛菩薩的生活,並不是說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一點諸位必須要明瞭,絕對不是說我們發財、升官,你要這樣想你就錯了。貧賤依舊過的是貧賤生活,富貴還是過富貴生活,這樣到底是什麼地方改變?心理上改變、觀念上改變,這一個改變之後,跟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你真正懂得貴賤不二,貧富不二,乃至於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是什麼境界?《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生活。

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並不是每一個菩薩示現的都是大富大貴。有很多佛菩薩示現乞丐、示現小工,他們是入不二法門,他們自在得不得了。在佛教史傳裡面所記載,諸位一般都知道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來的。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是什麼個樣子?根據書上記載的邋遢不堪,瘋瘋癲癲,什麼樣骯髒東西他都吃,毫不講究衛生。我們一般人看那是乞丐,他們過佛菩薩生活,他們過一真法界的生活。

在民國初年,也許諸位同修知道有一位金山活佛,他的名號叫妙善,跟現在普陀山的老和尚名字完全相同,妙善法師,人家尊稱他為金山活佛,他是鎮江金山寺。也是瘋瘋癲癲,一年到頭就穿一件破大褂,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洗過澡。很奇怪,他夏天也不熱,冬天也不冷,他就一件衣服,什麼都沒有,他過得自在。傳記裡面記載,我看的一本《金山活佛傳》,是過去在台灣有一位樂觀老法師寫的。在台灣有兩本書講他這些故事,一個是煮雲法師寫的,一個是樂觀法師寫的。煮雲法師寫的不太可靠,因為煮雲法師跟他沒見過面,是聽說的,煮雲法師很難得到處打聽,請人家講他的故事,他就記錄下來,寫成這一本書。而樂觀法師跟妙善法師曾經在一起住過,他們認識很熟,所以樂觀法師寫的比較可靠。

他說這個人是個很特別的人,在我們現在講有特異功能,他吃東西很奇怪,骯髒的東西他都吃,人家丟掉當垃圾的他拿來吃,他也不生病,供養他的鈔票他都把它吃掉,全都給吃掉了。我們曉得鈔票是最骯髒的,多少人手摸過的,他全都吃掉。他一生不洗澡,也不換衣服,可是他身上有香氣。曾經有一次信徒們逼著他洗一次澡,很難得,好,你逼我,強迫就洗,洗澡的水可以治病,什麼樣奇奇怪怪病治不好的,喝他那個洗澡水病就好了,很有一點像《濟公傳》裡面說的濟公一樣。他們過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他不是過的凡夫生活,心地清淨、平等、慈悲。實在講我們三天不洗澡渾身難過,他一輩子不洗澡這麼自在,我們一個星期不洗澡身上發臭,人家都不敢接近,他身上有香氣。所以他的體質跟我們體質不一樣,你問為什麼不一樣?那個心不一樣,體質是貼近我們最接近的一個物質、一個現相,相隨心轉。

所以大家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了解這些事實,修心重要。心好就相好,心好身體就好。好心為眾生、為社會就好,為自己就不好。這是佛苦口婆心、千言萬語教導我們,我們要細心要能夠體會,要能夠依教奉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修一個好心,修一個真誠。《無量壽經》上把修行的綱目寫在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依照這個綱目去修就好,清淨平等覺就是佛心。我們在清淨、平等、覺的前面加個真誠,後面加個慈悲,有好處。怕有一些迷惑人,自己以為心很清淨、很平等、很覺了,沒有慈悲心還是自私自利。還為自己,清淨平等覺沒有!你自以為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清淨平等覺,一定是一片慈悲,我們現在講愛心,對於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有圓滿的愛心,這個愛心就是慈悲。「博愛」兩個字也是出在《無量壽經》上的,博愛是平等的愛、清淨的愛,我們能夠以愛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你才能夠得到圓滿。末後總結,『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像前面所說的這些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說之不盡。請看下面經文:

【世尊。】

這是地藏菩薩叫著釋迦牟尼佛,稱『世尊』。

【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現在』是當時在法會的這個時候,『未來』是包括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末法在他們講是未來。說「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是包括我們在內,這八個字裡面就有我們,所有一切眾生都在其中。

【若天若人,若男若女。】

這兩句是總括六道一切眾生。

【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這是緣分,如果有機緣遇到佛法,你這一生當中能念一句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正如世尊在《法華經》上所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一生當中只念一句,只念了一聲南無佛,多生多劫之後,這一句佛號起作用,能夠遇佛修行證果。這是一句佛號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頭,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什麼時候遇緣起現行,各人的因緣不一樣。雖然說因緣不一樣,這裡面還是有個原理,這個原理是好善好德,這是我們佛門講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容易遇到這個機會。善與善感應,惡與惡交感,你會遇到善緣遇到這個機會,何況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有善根,佛菩薩常常在觀察你、關懷你,你的善根成熟,佛菩薩就來幫助你,就是這麼個道理。

你念多佛名,那你的善根就更深厚,你將來遇得度的機會就更多了。這樣說起來,我們是不是要念很多佛名?天天去拜萬佛懺。在台灣,其他地方我還不太熟悉,每逢農曆過年每一個道場、寺院道場都是拜萬佛懺。有沒有好處?當然有好處,好處正如此地所說的。這裡面我們必須要懂得,世尊特別勸勉我們,善根成熟的人專念阿彌陀佛,拜萬佛懺是誰拜的?剛剛接觸佛法初學的,對於佛法還一無所知,若有若無,信根漂浮不定,沒有根,這樣的人讓他多念幾聲佛號,有好處。已經有信仰,已經明瞭,就不必要去惹這個麻煩了,你就去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叫「諸佛名號」,《無量壽經》上、《彌陀經》上,不常常講「諸佛名號」,諸佛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你就統統都念到了,他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們讀到這個地方,不要想到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不行,才念一尊佛,我現在趕緊要念萬佛,那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就破壞掉了。

所以地藏菩薩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對度罪業極重的眾生,平常對於佛法根本就不能接受的,毫無信仰的,對他們來講的。我們縱觀全經,地藏菩薩度他們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們成佛,為什麼?他們距離成佛還有一大段的距離,能夠從三惡道到人天來受報,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再從人天加功用行,到人天之後,這才勸他念佛,勸他專修淨土求願往生,功德就圓滿了。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也正是像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此地教導一切天人大眾,是「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有困難,當來決定會見佛。

【是眾生等。】

這就指念佛名號的這些眾生。

【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這一段話許多同修讀到之後都未免懷疑,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業,念幾尊佛的名號,就能不墮惡道了嗎?念佛的人多,古人常講,「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墮惡道還挺多?諺語裡面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你說那些僧人難道他一生沒念過佛嗎?不知道念了多少聲佛,為什麼還墮地獄?那不是跟此地講,『終不墮惡道』完全相背了嗎?關鍵就在「念」字,口念不行,沒有用處。你看這個念字,念字是會意,中國文字充滿智慧,你看看這個念字什麼意思?「今心」,「今」是現在,你現在心上真有佛,口裡念佛,心裡頭沒有佛,那有什麼用處?那就是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念得再多也枉然。是要你心裡頭真正有佛,那就起作用了,真的『生時死時,自得大利』,決定不墮惡道,你心裡頭真有,所以不是口上有。口上有,那就講的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現在得不到利益,該墮地獄還是要墮地獄,得不到利益,如果你心上真有,你現在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這個念不是指的口念,是指你心上真有。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也是這個意思,「憶」是常常想、常常思惟,「念」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掛念,常常把佛掛在心上。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存心,能夠這樣想,當然你就能一心一意去效法向佛學習,能夠學個一分、兩分,那就是大利益,就不墮惡道。佛的行表現在外面就是六波羅蜜,佛喜歡布施,而我們喜歡慳貪,我們念佛,那是念施。佛家有「六念法」,六念法就是教我們存心,常存布施的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只有口念而心不行,口念彌陀,心裡面還留戀娑婆世界,還有深重的情執,這就大錯特錯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若有臨命終時。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滅。】

這是講臨終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屬』,家裡沒有人信佛,如果遇到有一個信佛的,提醒他念一尊佛的名號,這個病人聽到佛號之後,要覺悟、要懺悔才能除五無間罪。假如這個人聽到這一聲佛號,沒有感覺、沒有懺悔的意思,為什麼?他生平從來不相信佛法,不肯念佛,那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的利益在此地。他要造五無間罪業,要不要墮無間地獄?還是要墮落。這個念佛對他有沒有好處?有大好處,這個大好處不是在這一生起作用,那是他地獄罪業受滿之後,再遇到這個殊勝法緣起作用,所以這個好處在後面。如果這個人是學佛的,懂得佛法,造極重的罪業,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他,經過這一提醒他就後悔,他真正生慚愧心、懺悔心,斷惡修善;他現在躺在病床上快要死了,怎麼斷惡修善?斷惡就是善,這一念懺悔就是善,確實可以除五無間罪。如果懺悔力量強,他能生天道,可以幫助他生忉利天,可以生到人天來享福。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明白,然後讀了才不至於疑惑,它確實有這個效果。如果是罪業很輕的,罪業當然消除,消除必定生人天。

青蓮法師註解裡面,在這一段他註得很多,也引用一些公案因緣,我們在這裡略略地提一提,特別強調。大家看一百五十面第一行,《天台十疑論》,這是智者大師的著作,「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智者大師在《傳記》裡面,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這個話等於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沒有兩樣。初心菩薩是初發心的菩薩,通指大乘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是沒有得到無生法忍,這一句實在講是別教三賢位的菩薩,在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沒有得無生法忍,在這個地位要常常親近佛陀。天台大師這一番的開示,就是勸勉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我們才能夠不退轉,才能夠保住常精進。

由此可知,真正要想修學成就,我們的福薄生在佛前佛後,生在釋迦牟尼佛之後,生在彌勒佛沒有出世之前,我們見不到佛。幸虧世間還有佛的弟子,這些善知識可以親近。善知識、好老師也是可遇不可求,有緣遇到了要須常不離,這個很重要。除非你已經開悟,證得無生法忍,那沒有關係。像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永嘉大師,他去見六祖,六祖給他印證,印證完畢他馬上就要走,六祖留他住一天,他在曹溪道場住一個晚上,叫「一宿覺」,他行。

我們再看看其他人,有許多人親近惠能大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的親近一輩子,一直到大師圓寂,才離開這個道場,這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有些見性的人,急著趕快離開?那是示現給我們看,有能力去度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緊。有一類的是示現給我們看,勸我們要常常親近善知識,已經大徹大悟了還要親近,何況我們沒有見性?所以這兩種表演代表兩種意義。這兩種意義要看緣分,如果你有度眾生的緣分,你應當去度眾,你沒有這個緣分,不能離開老師,在老師面前幫助後學,還有初來的,幫助老師等於說給老師當助教,不離開老師。所以兩種示現有兩種意思。

底下一句是《大智度論》上的話,這說得好,「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這話是佛講的。具縛凡夫,煩惱沒斷,你還有見思煩惱,換句話說,你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在這個境界裡面,雖然有大慈悲心,發願要生在五濁惡世,去救度一些苦難眾生,成不成?不成。「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還有什麼能力度別人?我們也曾經見到,有一些出家人發心,他不求淨土,他發心:我來生還要當法師,我還要到這裡來度眾生。我們細細觀察這個法師,他名聞利養一樣都放不下,還是在爭權奪利,那正是《大論》上所講,他希望來生還到人道裡頭當法師,來生能不能生到人道?大有問題。真正來生不失人身,我們根據佛在經典裡面教誨,至少你的五戒十善要能打八十分才行,你來生可以得人身,不失人身。如果你五戒十善只能打六十分,靠不住,不可靠。你自己想一想,你的五戒十善有沒有八十分的標準,來生得人身才有指望。如果你五戒十善有九十分以上,那你就有決定的把握不失人身。這是我們必須自己要清楚、要明瞭。

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自己確實是個生死業障的凡夫,那就要記住大師在此地的教訓,小註第二行,末後這一句所說,「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餘年來,未嘗暫捨」,這就是求自度。這是個學佛的人,平生所學廣學多聞,這時候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曉得你所修學的那些法門,到臨命終時都派不上用場,你要覺悟得早,把你所修學的統統捨棄,專修淨土求願往生。我們講經說法,是把這個功德利益講清楚、講明白,勸人捨棄六道、捨棄十法界去作佛,講經說法的目的在此地,勸人作佛。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銷滅。】

這個註解很好,一開頭「疑云」,大家聽了這個話會有疑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銷滅耶」,確實是能夠叫人懷疑。我們從這個經一直講到此地,諸位就了解,能夠滅罪是你念頭轉了,罪就滅了。念頭不轉,那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註解裡面,一百五十一面第一行,最後這一句,《華嚴經》上說的。「《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這個利益在此地。換句話說,還是要墮,善知識提醒你,你自己要覺悟、要回頭,這時候的覺悟,就是跟著善知識一心稱念,這是真懺悔。最後一念你心裡面是佛,沒有其他的,萬緣放下,一心稱念,行!這滅罪。如果稱念阿彌陀佛,勸他往生,這一生造五無間罪業也能往生,這是大善。為什麼一生造極重的罪業,臨終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佛在經上常講,人死了之後去投胎、去受生,是業力在主宰。業力,你一生造作的有善業、有惡業,哪一個業主宰你去投胎?強者先牽。你阿賴耶識裡頭無量無邊的業力,哪一個力量最強,牽著你先去投生。如果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你念阿彌陀佛的力量最強,那不就是先到極樂世界去投生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可是善知識、善友來助念,幫你念佛,你不理會,你還是貪圖世間的享受,還是放不下恩怨,那就沒法子,你就到惡道去了。

人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就在最後一念,最後這一念誰能有把握?確實沒有把握,所以人臨終這是真正大事,你死了以後往哪裡去?你怎麼個去法?這是大事。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在一生當中要修善、修福、要積功累德,做這些好事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臨終的時候有福報,這個福報就是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不顛倒,臨終有善知識幫助,這是大福報。如果沒有福報的人,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神智不清,這就很麻煩!縱遇到善知識也不行,他神智不清,迷惑顛倒決定墮惡道。所以這是要有條件的,滅罪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三個條件具足,行!跟經上講的沒有兩樣。

第一個條件就是神智清楚,一點都不迷惑。第二個是遇到善友的提醒,提示他,這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他聽到善友的提示,立刻就能懺悔,就能放下一切跟著善友念佛求生,他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善友提示他,他要是置之不理,或者是半信半疑就壞了,那他的利益不在現前,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在以後,這一生當中還是隨業流轉,很可怕的事。這個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誰都不能夠逃過,所以聰明人這一生當中,要為這個時刻打算。我們生前受一些苦難無所謂,時間短,這一刻要是有了差錯,你一墮惡道,那個受苦的時間可就長了。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要在現前生活當中認真去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功?什麼是德?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萬不要把造作罪業當作功德,那你地獄是去定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明瞭,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度,這一生當中才不會空過。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五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中第一百五十一面,請看經文︰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說到念佛滅罪,這樁事情我們要仔細體會佛在經中所說的,決定不可以粗心大意望文生義,那就錯了。其實世尊在本經前面,給我們舉了二個很好的例子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落在地獄,承蒙孝順的女兒來幫助她。用什麼方法幫助?佛的教誨都是用念佛法門。是不是像我們平常這樣念念佛就可以滅他的罪?就可以讓她從地獄裡面超生?不可能的,這是決定辦不到的。要怎樣念佛才真正有效果?要像婆羅門女、光目女那樣念佛才管用。

所以我們去助念,助念要是有口無心,沒效!助念的人在助念當中能夠得功夫成片,能夠得一心不亂,那個人就被超度了,道理在此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果這個人不造業、不墮落,幫他念佛的人心就沒有那麼虔誠,因為看到他造罪業、墮落,以極虔誠的心來念佛給他迴向,來幫助他,這樣自己把境界提升,自己原本是個凡夫,現在做了菩薩。你為什麼作菩薩?是因為造作罪業的人幫助你,給你做增上緣,你想想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她的母親要不造罪業、不墮落,她怎麼會有成就?她不可能有成就。所以這個成就的緣是造作罪業的人幫助她,幫助她超凡入聖,你說這個功德多大!

大慈菩薩講,你勸二個人念佛往生,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夫大多了。那二個人為什麼能往生、為什麼能作佛?是你勸他的。你勸一萬人、十萬人,那些人念佛都不能往生,你沒有辦法,你得不到好處。他真正往生作佛了,他為什麼作佛?因為你勸他作佛的,他真做了佛,你的功德才大,要懂這個道理。絕對不是說你勸多少人念佛,這個效果不大,你所勸的那個人他真念佛、真往生,你要勸十幾個人往生,大慈菩薩講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你要勸上一百個人、一千個人,那你真的就是菩薩再來。所以這裡頭一定要辨別清楚,絕對不是我們建個道場,這裡有幾千人、幾萬人在這裡念佛,那個不作數。是要真正得一心、真正得功夫成片、真正得往生,以這個為標準。此地經上講的也是這個標準,你能想到這個標準,經上講的功德利益我們就不會懷疑,就曉得這是真實的。

婆羅門女、光目女是為自己母親,這樣誠心誠意去念佛迴向幫助她。同樣一個道理,如果我們跟臨終的人很陌生,跟他並不熟悉,遇到這個機緣,我們幫他助念,助念的心態也要把他當作自己極親的親人,以極真誠的心去念,存亡兩利,我們自己得利益、他也得利益。如果是敷衍了事,自他都得不到利益,那個利益就是前面跟大家所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現前的業報轉不過來,這是我們在《地藏經》上得到的啟示。知道佛說話的用意,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一般這些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就要看主持超度這個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果然有真誠,把亡人看作自己的父母,看作自己最親的眷屬,以這種心態去超度,有利益。如果把他看作別人,與自己根本不相關,利益很薄,道理在此地。同樣做這樁事情,效果完全不相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今天這段經文說,『何況眾生,自稱自念』,這是為自己修,這不是為別人,這在什麼時候?這在自己身體很健康強壯的時候,要為自己修福,要為自己積功累德,這比什麼都重要。人來到這個世間是來幹什麼的?為什麼而來的?有幾個人曾經想過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想過,但是我們再要問有幾個人認真的想過?那就少了,認真想這個問題,這個人就覺悟了。世間有不少聰明人,特別是一些哲學家、宗教家,想過這些問題比較多,有沒有答案?始終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正因為如是,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為這些聰明人解決他所希求的問題,給他正確的答案。

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佛給我們說「酬償業報」,你過去生中造的業,你造的善業你來享福,你造的惡業你來受報,這是佛給我們說出,六道眾生捨身受身的事實真相。這個相不好,因緣果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搞這些事情,所以佛經上常講「生死疲勞」,「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可憫。聰明人想到這個問題,為什麼來?來幹什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感動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真的覺悟這四個問題就圓滿的解決了。覺悟的人曉得,利用我這個業報之身,我們要幹超凡入聖的大事,做人生徹底的解決,這就有意義、有價值。

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要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地藏經》給我們講六道輪迴的真相,給我們講地獄、餓鬼道的真相,這裡面業因果報、理事性相都有說明,明瞭之後我們就有辦法超越,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算是你學佛真正成就了。在無量法門裡面,《地藏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最有效果、最穩當、最快速、最方便,問題是我們要真念。真念是一切時、一切處心中有佛,這叫真念;真念不一定掛在口上。心如佛心,佛的心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無住生心」,那就是佛心,無住是清淨,佛心清淨,一塵不染。惠能大師所講「本來無一物」,那是無住。生心是生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生心。「生心」跟「無住」同時,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界限,「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凡夫的麻煩處,「生心」就妨礙「無住」,「無住」決定妨礙「生心」,我們去關懷別人,心就不清淨,要想心地清淨,那就絕對不要關懷、不要管人的事情,這是凡夫,二個不能合一。我們要學的就要學這個本事,這兩者是一不是二,關懷又清淨,真正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

事做得很圓滿,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什麼?因為我們徹底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現象怎麼現起的?《華嚴經》上說得明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都是自己,離開心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個理透徹了,你就能夠「在塵不染」,才能夠契入事事無礙。這要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鍛鍊的時候就進進退退,進的時候是鍛鍊,如果一發現自己還有染著,趕快退回來,退到哪裡?退到無住。心定下來再試一試,試試不成功就退回來,慢慢在這裡求進步,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圓滿就是這個方法。到真正能夠有把握保持清淨心不被污染,你才可以放手去幫助一切眾生,這通常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以上。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都還不行,都還常常照顧自己的清淨心。幫助別人決定不失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底限。一旦發現不清淨、不平等,趕緊就回頭,這非常非常重要。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了西方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再回來幫助眾生不遲,這是智慧的選擇。

所以這個地方勸勉我們,趁著自己身體健康強壯「自稱自念」,「稱」就是口念,「念」是心裡頭有,心裡面真正有佛叫念,念是今心,稱是稱名,是口裡頭念出來,稱跟念不一樣。稱跟念相應就有利益,稱跟念不相應,那就是常講的有口無心,有稱無念。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胡思亂想,有稱無念,這個不行。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那『獲福無量,滅無量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功德在哪裡?全部的經文,名號是個題目。《無量壽經》,古人翻譯的五種原譯本裡面,有一種名字就叫《大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經的題目,他的功德全部經文所說的。念這句名號心裡面就要想到這部經裡面的教誨,佛給我們講的道理,給我們說的教訓,教我們怎樣生活、處事、怎樣待人接物,一句名號統統想起來,這才管用。如果單念這一句名號,跟自己生活言行毫不相關,那這個名號就沒用處,正是古人所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古大德常講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相應?跟經義相應,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彌陀經》經義相應,跟《無量壽經》經義相應,這叫真念佛,所以他真的得福、真的滅罪,福報真是無量。

這個地方一絲毫誇張都沒有,句句說的是實話。我們讀了、聽了不相信,是因為你自己不會念,你念得不相應。果然相應了,你看到這個經文你就會相信,你不會懷疑了。這是在無量法門裡面,這個法門特別殊勝,為什麼?這個法門是個圓滿的法門,一稱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其中,一分缺陷都沒有,學其他的法門功德固然很大,裡面還是有缺陷,不能包括這麼完整,一稱佛,這是圓圓滿滿的包括了。

在我們講堂裡面,同修們應當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名號的意義略說是《無量壽經》,廣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一句超過名號範圍之外,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如果我們把它引伸、推廣,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藏,也沒有一句離開阿彌陀佛,然後才知道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一面念,一面要求解,如果只念不求解,也很好、也很難得,我們境界提升就很緩慢。如果你念又能解,對於提升自己的境界非常快速。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經上講的品位,《華嚴經》上講菩薩的位次,你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十迴向,要徹底明瞭你才能提升得起來。

提升品位,給諸位說也提升我們的生活,所以佛法的利益絕對不是說只是來生,現在現前就得利益,提升我們生活的水平,這個生活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提升了,再跟諸位說,物質生活也提升了。物質生活,問問你是不是得到更豐足?這話說得沒錯,豐足不是量上的豐足。你在此地工作,每個月賺三千塊錢還是賺三千塊錢,不是說一學佛我馬上可以賺六千塊錢,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是賺這麼多。那豐足在哪裡?我剛才講質的豐足。換句話說,過去三千塊錢跟現在三千塊錢價值不一樣,你受用不一樣,這個道理曉得的人就很少。

我們再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我們吃飯還是這幾道菜,你的境界沒有提升,這幾道菜吃得味道很平常,境界提升了,你看到這幾道菜,菜放光,菜色是七寶,你嘗在口裡是妙味,別人嘗不到的,不一樣,質變了。為什麼會變?境隨心轉。我跟大家講是真的,這幾道菜放光,你品嘗的時候妙味,跟你沒有提升那個時候絕對不相同,所以你吃下去得身體的養分也不一樣,你的精神飽滿、容光煥發,這要境界提升才行。我們同樣擺幾道菜,我們有凡夫、有菩薩、有佛,大家在一塊吃,個人入口味不一樣,你別以為他吃的跟我們一樣,錯了!每一個人感覺的味道都不相同,凡夫是業力,佛菩薩不是業力,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

然後才知道佛法的殊勝、微妙、真實,不僅僅是我常常講,你的容貌可以改變、體質可以改變,山河大地、生活起居統統都改變了。這個改變是心在改變,希望大家細細體會這個意思,唯有這個法是真實法。經上講的一真法界,西方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多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凡夫看到我們的環境,一片大地泥土、沙石,這是我們凡夫眼睛看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要到我們這裡來看,這個世界也是琉璃七寶,他到任何地方他所看的都是琉璃七寶,為什麼?那個境隨他的心轉。假設的話我們凡夫也有可能到極樂世界去觀光,我們到極樂世界看到的地,也跟我們地球一樣,也是泥土、沙石。什麼道理?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他的心變現跟我們心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居住的是淨土,經上也曾經有說過,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變現出他自受用的境界給大家看,跟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沒有兩樣,凡夫見不到。

這個道理如果用現在科學家的說法,就是時空維次不相同。我們今天住三度空間,科學家確實證明有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到十一度空間,這被證實的。還沒有發現、沒有證實的,那還不知道有多少。而佛菩薩的能力把這些時空全部突破,所有一切空間他都見到了,他見到他自受用的,也見到一切眾生受用的,他有這個能力。他用什麼方法突破?現在科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真正能突破,人自在了,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理上科學家已經是肯定,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這個理他是明瞭。同時存在,我們怎樣回到過去?怎樣趨向將來?做不到,這個原因是他不知道空間是怎麼形成的,他沒有在這上面去研究。佛法裡面講不同時空的形成,就是不同法界,我們佛家講法界不講時空,十法界是略說,細說是無量法界。為什麼說無量法界?每一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我們同樣看一個人、同樣看一朵花、同樣看一樁事情,有人看得歡喜,有人看得討厭,那就是法界不同。喜歡,每一個人喜歡程度又不一樣,法界還是不同,真正找到二個人對一樁事情看法完全相同的,找不到,沒有這個事情。

佛講什麼時候二個人看法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等覺菩薩,二位等覺菩薩看一樁事情還是不同,他的覺沒有圓滿,他的心沒有達到純淨。等覺菩薩雖然都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他們每個人的看法都不能完全相同,我們說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幾相同,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由此可知。法界的形成,時空維次的形成,佛講的有道理,妄想、分別、執著,從這個地方生的。如何能突破?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就突破了,無量無邊不同的法界你統統可以見到。所以佛教給我們沒有別的,破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妄想、分別、執著破了之後,那個境界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今天提升,不斷向這個境界提升,這是我們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經上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破了執著就是正覺,再破分別就是正等正覺,再破妄想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梵語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唯一的方法,「稱念」要相應,稱念不相應是決定不能提升,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佛的種子,將來有用處,現在沒有用處,現在不能得福,也不能滅罪。諸位把這些理事透徹了,佛經上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一點都沒過分。卷中到這裡就圓滿了,我們看底下「下卷」: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往年香港大嶼山聖一法師,在八0年間他到九華山,應仁德老法師的邀請在九華山講《地藏經》。他一面寫《講記》,一面來講經。回到香港之後,他把那邊的狀況告訴我,把《講記》拿來給我看,我給他寫了一篇序文。他講這三品前面是佛寶,『較量布施功德』這一品是法寶,這個看法非常正確,將這部經最後歸結到三寶,很難得,古人註解沒有提到這個事情,所以我對於聖一法師這個說法非常贊同,結歸到三寶。法寶裡面,實在講就是講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大乘佛法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結緣,用這種方法就能成無上道。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佛法修學提升自己境界,最重要的是要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就是最好的方法。布施是捨,把執著、分別、妄想捨掉,不僅是理念如此,事實上也要這樣作法,你要不在事實上真正去做,空洞的談理不行,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境界,實在講也沒有辦法真正把煩惱斷掉,一定要在事上真正去下功夫。佛給我們講了二個字,「捨得」。這二個字你要有很深的認識,為什麼?因為愈捨愈多,這是因果的定律。

這一次經濟的風暴、經濟的衰退,諸位看得非常明顯,幾乎每一個人都受到影響,我們仔細去觀察,「居士林」沒受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居士林的收入還增加。照一般說信徒們每一個人經濟都非常困難,布施供養相對當然減少,這一定道理。為什麼居士林的收入不減少反而增加,道理在哪裡?布施。居士林布施多,大布施!在這樣困難之下,它的布施是有增無減,所以它的收入也就有增無減。證明佛講的話沒錯,財愈施愈多,你不怕布施,愈施愈多,我們從居士林最近一年來證明。你不施就沒有,一般道場收入減少,為什麼?看到經濟蕭條,我們要節省開支,要少布施。少布施你的收入也就少,果報就少了。居士林的李木源有智慧,收入少也要大布施,他不怕把居士林布施得乾乾淨淨,他不怕,你看居士林的收入源源不斷而來。證明佛所講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不布施怎麼行?你怎麼能得到?但是布施後面有果報,果報來了又怕你起貪心,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佛教給我們「捨得」。捨得深一層的意思,你得到那個東西趕快捨,不要留。如果你施,得來的那個你再不肯捨的話,那又壞了,你又迷、又墮落了。永遠去施,愈施愈多,施多得多。

你看看諸佛如來,最近我們講這二部經要細心去體會,阿彌陀佛大布施,所以他福報那麼大成就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成就了,自己不受用,供養十方世界喜歡念佛修學的人供給他們,這是阿彌陀佛的大布施。《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大布施,建立華藏世界,接引十方一切大乘的學人,提供他們享受,自己沒有享受,佛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如果我們從布施得豐盛的果報,自己要去享受的話,貪心就起來,又馬上迷了。所以佛教我們捨得,你所得到的趕快捨,捨了之後它又來,來了之後趕快捨。像水一樣它是活的、流動的,決定不可以把它止在那個地方。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你敢捨,你知道愈捨愈多,源源不斷而來,這是諺語裡面常講「你命裡有的你決定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保也保不住」,我們在最近都看到。有許多用盡心機發了大財,積蓄億萬的財富,一個經濟風暴來了之後倒閉了,好多跳樓、自殺,命裡沒有的,保不住。如果這些人都有李木源的智慧,把他的財富做社會慈善事業,不得了!他怎麼會失敗!

因此學佛的同修,尤其是在家的同修,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既然學佛,就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我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不管是哪一個行業都是為社會、為眾生。你以服務的態度去做,你會做得非常興旺,你會做出殊勝的成就,你的事業愈做愈發達,愈發達愈要幫助別人,愈要幫助社會。自己生活節儉,好!決定健康長壽,不可以享福。如果自己富裕,天天進補,這一補把你身體全部都補壞掉,健康的身體不需要補,一補身上一定有毛病,愈補是毛病愈多,到最後不可救藥。我們細細觀察古聖先賢他們給我們做的榜樣,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佛法裡面講,世出世間最殊勝的、最大的利益、無與倫比的利益就是布施,所以佛把它列在菩薩行裡面第一條。菩薩行有六個原則,六波羅蜜布施排在第一,在本經也特別提出來教導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中,諸位稍稍留意你就會發現,世尊講布施講得最多,有他的道理在,請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爾時』,是前面地藏菩薩跟我們說明,念佛的功德利益,說完之後這個時候。懂得念佛,還要懂得念法。這段經文裡面,我們要特別重視『承佛威神』這四個字,這是菩薩教我們後學要謙虛,要學謙敬。雖然自己入了這個境界,也不敢說自己有能力,能為大眾講經說法,說承佛威力的加持我才能做到,不得佛力加持我還做不到,有謙敬的意思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六道凡夫煩惱習氣深重,佛給我們講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痴、慢,下面還有疑、惡見;慢是傲慢,傲慢的習氣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哪個人不傲慢?有我,我總比別人強一點,這就是傲慢心。諸位學過法相唯識,你就曉得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慢。縱然貧賤到極處,做了乞丐,乞丐在社會上是貧賤到極,貧沒有財富,賤沒有地位,他還很傲慢,看到富貴人從他面前過還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還是傲慢。這個煩惱不能不斷,如果不斷對我們修學有大障礙。我們在經文上看到,地藏菩薩是何等人物,等覺菩薩是他自願保持的,如果要講成佛他早就成佛了,我們在「序品」裡面看到,他的學生多少人都已經成佛,老師現在還在當菩薩。當菩薩就做菩薩本分之事,對佛還這麼謙虛,還說他「承佛的威神加持」,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自己再有成就、再有智慧、再有能力,都不可以驕慢,要從內心裡面流露出謙虛恭敬,你才能斷煩惱。如果你在這上不留意,認為我有些長處別人所沒有的,現在世間人講值得驕傲,那就壞了。值得驕傲說得不好聽,值得墮落,值得入三途,不就這個意思嗎?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像這些經文處處都能看到,每一次讀到都要提高自己的覺悟。下面我們看地藏菩薩的請法: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個事情地藏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這一問一答是說給我們聽的,讓我們覺悟。『業道眾生』就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裡面特別是指人、天兩道,人、天兩道當中又特別專指人道。這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欲界天。『較量布施』,「較量」是比較、衡量;比較、衡量布施,『有輕有重』。下面就舉出例子來說。『有一生受福』,這是輕的,『十生受福』,這比較重,『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個布施就很重。這是什麼原因?請佛為我們說明。布施通常講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是講財物,財物裡面又分為內財跟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內財」是講我們的身體。譬如我們用智慧、用勞力、用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又勝於外財。今天在此地道場,發心做義工的人很多,這些做義工的都是屬於內財布施。

在居士林諸位每天都看到,他們的福報很大很大。有許多老居士,在餐廳裡面幫助洗菜、撿菜、洗碗、洗碟子,他們做得那麼認真、那麼負責任,給你做得乾乾淨淨來供養大眾,這是內財布施。他這一生好像雖然生活得很辛苦,來生的福報不得了!他這種福報絕對不是一生受福。尤其是到這個地方來吃飯的這些人,到居士林吃飯的人太多了,假如這些吃飯的人將來真有幾個往生去作佛,你想想看他福報多大!他供養佛。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以一缽飯供養一尊辟支佛,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他要是在這裡供養,這裡面有幾個人真正往生不退作佛,他得的福報超過供養辟支佛。對於這些事理通達明白的人看得出來,一般人看不出來。念佛堂裡面,特別是夜晚念佛,你們每個星期三十六小時念佛,這些義工也是不眠不休、精神飽滿在那裡照顧大眾,晚上提供你們點心、飲料,照顧得很周到,這個修福修大了!內財、外財都供養,自己來做義工、來服務,內財的布施,他又帶來很多吃的這些東西,提供大家晚上受用,這是外財布施。內、外都布施,這是修福。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財布施福報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可是在佛門裡面,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是連在一起,是分不開的,世間人的布施這三個是分開的,佛門這三個是合在一起的。財裡面有法,法裡面有無畏。他供養大家,布施給大家,大家天天在這個地方研經、思惟、念佛,那是法,所以他這個供養布施是對法的。供養佛,布施法,所以他都具足了。佛法的修學、佛法的契入,使人能夠了生死、脫三界,斷煩惱、成佛道,這是大無畏的布施。所以這個布施利益就大了,無比的殊勝。

「受福」就是我們世間人講享福,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望得到的,哪個人不希望享福?這些義工們,他們把義工當作他的享福,修福跟享福合在一起,修福就是享福,享福就是修福,他這個福報綿延不斷,就不是一生了。一生受福的人大多是前生修福,這一生享福不肯再修福,這種人多,我們看到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這些人古大德所說的,絕大多數都是前生在佛門修的福報。可是今天他一享福他就不肯再修福。不肯再修福,他這個福報一生享受完就沒有了。福報大的,可以享受到一生,到他死還是有福報;福報要是差一點的,到老的時候就可憐,福報享盡,老的時候沒人照顧,苦不堪言!那是什麼?那是福報薄的,這些現象都擺在我們面前。如果這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病苦、沒有老苦,證明他的福報修得很不錯,一生受福。如果他死的時候,死的瑞相很好,那他就不止一生受福,來生還享福;他走得很安詳、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明白,一點都不迷惑,斷定他來生還是人天福報,這個福報就不止一生。

如果十生、百生、千生,必定是對社會、對一切眾生修大布施,才能有這麼大的福報。古代我們看到帝王、看到世家,他能傳好多代家道不衰,那是祖先修的福報大,所以子孫代代都享受不盡。如果是百生、千生的,造福、布施就更大了,十生受福的,我們看到古時候帝王,歷史裡面所記載的世家。可是百生、千生就不一樣,在中國我們只看到孔老夫子,真的是百生大福。他做些什麼布施?教學,真誠心教化眾生,你看孔老夫子傳到現在七十多代,他的後人還受到舉世之人的尊敬。尊敬他的祖先,聽說孔老夫子的後代,人家都是另眼相看,特別禮遇。孔德成先生到美國,接受美國的禮遇,原因是美國人聽說他是孔老夫子的後人,這是百生受福。

在佛門裡面諸佛菩薩他們所修的布施,那是百生、千生無量無邊的大福報,佛修的是什麼?佛也是布施,法布施。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修法布施。法布施裡面有沒有財?有財,但是沒有外財,是內財。他需要精神、需要體力,耗費自己的精神體力,內財布施,所以他有財。教導一切眾生,法布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無畏布施。像經上講,你開悟之後,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這屬於無畏布施。一生誠心誠意專門做這樁事情,所以他得的福報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我們要懂得。

布施的對象,佛經上講福田,布施是種福,你要認識哪個是福田,要找福田種福,那你這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你永遠享受不盡。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不要怕辛苦,也不要怕我年歲大,體力衰了,想替社會做一點好事,不行啊!他就真不行,為什麼?他自己心裡想不行,他當然就不行。如果你覺得行,你就不會衰老,你覺得不行,天天念老、念病、念體力衰,佛法講相隨心轉,你當然就衰退了。如果你有勇氣真正覺悟,我不老、不病、不衰,跟一切眾生結緣,修大布施,行!不是不行,一樣做得很圓滿,就在你自己有沒有覺悟,肯不肯發心。

今天真實的福田、第一等的福田、無比殊勝的福田是什麼?我們天天在想的「彌陀村」、「念佛堂」,這是無上的福田,因為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我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可是沒有緣,就是自己的力做不到,所以只有常常說說而已,說了三十多年。沒有想到在此地遇到李木源菩薩,他聽懂了,他真幹了,他幹了我有沒有歡喜心?沒有。為什麼沒有歡喜心?在我想的是姑妄聽之、姑妄聞之,是不是真能做得成,很難說。如果我歡喜,他做不成,我不就失望了嗎?所以我沒有希望,也就不會有失望;你做成了,很好!你做不成了,我原來就沒有希望,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平靜、清淨。但是他認真努力做,我們要幫助他,也協助他,希望促成。所以我們先做試驗,在居士林開個念佛堂做試驗;這個試驗使我們產生了信心,大家都產生了信心。不通過這個試驗,你沒有信心,你這個事就很難成就。所以通過這個試驗,這個試驗雖然時間不長,我們念佛堂到現在還不到三個月,這麼短的時間,把這邊同修從上到下,從居士林這些董事、領導的人,到天天來念佛,甚至於來做義工的,個個充滿了信心,這個不可思議,這不是人力,佛力加持。

所以我常說,我說的話是真話,這個念佛堂有佛在裡面念佛,有菩薩在裡面念佛,護法善神那就太多太多了。有人告訴我,有人見到護法神都排隊,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每一個人踏進念佛堂,他感受不一樣,氣氛不相同,外國人講磁場不一樣。進去之後生歡喜心,進去之後生起信心。譬如說念四十八小時,二天二夜不眠不休,有很多人說這體力不行,結果進去之後他能撐得住,二天二夜念下來自己有信心,不錯,我還行!這是佛力加持,是自己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得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非常幸運,從前修行的人多,如法的道場多,佛菩薩普遍去照顧,現在沒有,只剩一個,所有佛菩薩都加持一個人、一個道場,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自己發心,要自己有信心,如理如法的去做,真正是佛家所講的心想事成,「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做的是真實利益。我們的目的是求正法久住世間,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就樂意做出犧牲奉獻。

也有些同修對我很關心,「法師,年歲這麼大了,每一天都講經,天天都不休息,很累!」我非常感謝這些人關心,他們勸我把講經的時間減少,每天講一個半小時,不要講二個小時,一個星期頂多講五天,休息二天,好意,我很感謝。但是你要曉得,如果我們講經的時間減少半個小時,這一部《華嚴經》恐怕要講十五年,我現在想十年未必能講完,那再減少半個小時,恐怕會延長到二十年,那還得了!說起來是好聽,大家無量壽,總希望這個經能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圓滿。我現在每一天講二個小時沒有感覺到累,講得很歡喜,所以在目前這個狀況,行!可以維持,不必減少時間。世間諺語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講經是喜事、樂事,不是苦事。一般人認為好像在學校教書是苦事,那可能是苦事,可是講經是樂事,跟一般學校教學不一樣,非常快樂的一樁事情。快樂的事情要把它減少了,我想哪個人也不願意,苦事減少好,快樂的事情不能減少。

這是說明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利益眾生。在往年我勸人修福,都是勸人發心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方法是印經,在過去只有印經布施,印經布施是財、法、無畏三種都具足,是好事情。其次,我常常勸大家照顧病苦,一些病人、生活很清苦的人,我們布施他,布施醫藥,救濟貧苦。第三樁我勸人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我許多年來,講經說法奉勸諸位,這是真正的福田,決定沒有過失、弊病。我沒有勸人建道場,建道場未必是真正的福田,如果這個道場不是修學、弘揚正法,那這個福田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種這個福種錯了。正法的道場不容易遇到,很難很難遇到,真正是可遇不可求,遇到正法道場我們要極力去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一定要如法。

佛家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出家人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不知道節儉、恭敬,浪費施主的財施,這裡面就造很多罪業,你自己修持有什麼功夫?你有沒有得一心?有沒有功夫成片?如果沒有的話,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在那打問號,你未必能去得了。你要去不了,你這些受用,這就是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儉、修福、惜福,能省一定要省,該用一定要用,該用絕不吝嗇。

現在布施,法布施除了印經之外,範圍比從前廣了、多了。我們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像帶、有CD,甚至於現在我們還利用衛星電視,利用網際網路,這些都是屬於布施。許多同修從事這個工作,是以內財、外財來修真實布施的功德,現在我們的範圍比從前廣大多了。昨天晚上同修來告訴我,我們現在在此地做CD,量做得很大,全世界各個地區都向我們要,我們請別的廠商來替我們做,價錢算得很便宜,一片一塊五。他來跟我說,如果我們自己要設廠,自己來生產,一片成本只要五毛錢;換句話說,我們過去送人家一片,現在我們可以送人三片。我說這個事情好,我贊成,等李居士回來,我們研究自己設廠來生產。這樣修福那就是百生、千生受大福利,只有真正明瞭佛理的人,明瞭事實真相的人,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福,怎樣才得大福利。

此地所講的「大福利」不是人天的福利,人天福利不大,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那個福利就大了。六道眾生的福利,你們念過《無量壽經》,六道眾生福利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要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做一個比較,差很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那個福好比大梵天王,而大梵天王的福好比我們人間貧窮之人,不能比,這才叫真正是大福利。我們肯幫助別人成佛,我們自己成佛就決定有把握。真正幫助別人成佛,一定要給大家做好的增上緣。我們知道這些念佛人,他們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緣,縱有善根、福德,沒有因緣,這一生還是不能成就。他在家裡念佛,他在其他道場念佛,有干擾,心定不下來。我們常常聽同修說,在家裡念佛,家裡頭兒孫常常來找麻煩,朋友常常打電話來干擾,心定不下來。我們有這個念佛堂,進去之後念佛堂裡頭沒有電話,不裝電話,寮房裡面統統沒有電話,你的心就定了,沒有人來找你,不受干擾。這是我們提供他修學的因緣,提供他修學的環境。

過去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台中佛教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都是居士主持的,所以我們不要有分別心,萬萬不可以認為出家人比在家人就高一等,錯了。高,要看你修行的功夫高低,不在形相,這一點我們要明瞭。

這個事情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支那內學院院訓裡面,就有很長一篇篇幅開導這樁事情,往往出家人自尊自大最後墮落,造作許多罪業,在家人處處謙虛反而能往生淨土不退成佛,很值得我們警惕的。歐陽大師特別強調一句話,「佛法是師道」,他提出「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說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面老師第一大,特別提倡尊師重道。老師有在家的,在家人他是我老師,我跟他學的,老師第一大。決定不能說我是出家身分,他是在家身分,我應該比他大,那錯了。在家居士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也稱他作和尚,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我的法是他傳給我的,是他教導我的,這個人是我的親教師,親教師稱和尚。和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在家出家。阿闍梨是老師身分,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應當向他學習,所以阿闍梨也不分在家、出家。現在許多密宗上師阿闍梨是在家人,黃念祖居士就是密宗的阿闍梨,出家人跟他修學,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佛陀當年在世,維摩居士是在家的,舍利弗、目犍連見維摩居士,行禮跟見世尊沒有兩樣,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行師生之禮,沒有把他看作是在家人。這個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扭轉過來,佛法當中老師第一大,如果是居士,甚至於在家女居士,她講經說法,她來教學,我們也要把她看作佛陀一樣,不可以有絲毫分別心,不可以有輕慢心,我們才能得到成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六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三面,請看經文: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地藏菩薩在前面向世尊請教,六道眾生修福,修福不一樣,果報也不相同,請教世尊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這一段經文是世尊敘說。經文『爾時』,就是地藏菩薩請教這一樁事情的時候。世尊告訴地藏菩薩,『吾』是世尊自稱,今天在忉利天宮,在一切眾會之中,『一切眾會』包括十法界的大眾,這一會無比的殊勝希有。我們在序品裡面看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當然這裡面也包括九法界的眾生,所以這一會實際上跟華嚴海會無二無別,只不過這一會是假忉利天宮而開的,其實已經突破了時空。我們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六道眾生參與這個法會,也跟《華嚴經》上情況相同,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應化在惡道,以這些鬼王的身分出現在大會當中,所以一切會眾無比的希有。『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這就是允許地藏菩薩的請求,說「閻浮提」就是說我們地球,地球上這些人修福得報的輕重。末後這兩句特別囑咐地藏菩薩,實際上是囑咐我們大眾,『汝當諦聽』,「諦聽」是仔細的聽,『吾為汝說』,下面這是世尊要為我們說法。請看經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實在講地藏菩薩完全是代表我們,他說:「我對這個事情很疑惑,非常歡喜希求世尊,為我們說這個事實真相」。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了幾句話,這幾句話都是現實生活的狀況,我們把註子念一遍,「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真正修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布施是福,修福,福報大的他到天上去享福。所以世尊在天宮說布施功德輕重,為什麼不在人間說,而在天上說?這是把這個意思給我們點出來。說「當諦聽者,夫布施之業,乃眾行之源」,這兩句話是綱,總說。「且財物無常,五家爭奪。凡愚吝惜,靡有捨心」,這是講世間人的狀況,現前社會更是如是,不擇一切手段奪取財物,這造罪業。「遂使妻兒角目」,這是家庭不和,「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這都是說出我們現實社會的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現在這個狀況太平常了,太多了。在中國、在外國,幾乎我們六根接觸的全是這個境界,我們要了解這個業因果報,那就要仔細聽世尊在下面的開示。請看經文: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些人都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布施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所布施的對象。佛法裡面稱之福田,福田有三類,這一類是「悲田」,是世間最可憐的。這些人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雖得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我們有力量的人看到這些眾生,應當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業因果報,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也略略的提了一些,他末後的一句引經所說,「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們看看註解裡頭是不是「後世果」,把它改過來,「要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才對。這裡是一個錯字,把它改過來。)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是如影隨形,應當要明白這個道理。下面是世尊教給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修布施。

【是大國王等。】

『等』,前面所說的宰輔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等,就是說在社會有地位、有財富、有能力,應當要修布施。佛在經裡面常說,有福報應當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福報就大了,這種福報永遠享受不盡。如果貪財慳吝只供給個人享受,縱然你的福報很大,你這一生受用完了之後,來生就沒福了。沒有福報那他到哪裡去?這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不是到惡道去,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完具者,也會墮落在這一個階層。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當要修福。富貴人能夠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而且將來得的果報也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都是圓滿的。這說是大國王等,

【欲布施時。】

行布施的時候。實在講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以間斷,要緊的是你用什麼樣的心去幫助別人。

【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

這個布施是最殊勝的,真正慈悲心。『大慈悲』是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的一個愛心,這叫大慈悲。『下心』是謙虛,對人尊重,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這個事情親手去做。如果在因緣不足的時候,自己沒有辦法親自到那個地方行布施,那就得要派人、派代表,派人去也要教他布施的心態,『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這些人。他們都生活在困難當中,要對他有安慰。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大家都曉得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人人都喜歡供養佛,而疏忽了對這些貧窮之人。下面所說的今天所講的社會殘障之人,對他們的布施你所獲得的福報,跟布施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對諸佛如來布施是極其虔誠恭敬,要以這種心態來對這些貧賤人布施,那個福報就一樣。為什麼?因為你是平等心,你得的福是平等福,真的是境隨心轉。所以諸位要想真正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作佛,不是做不到,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是真話不是假的,決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眾生明明有富貴的,我們知道他前生修福,是我們過去父母。眾生當中有貧賤的,我們也明白過去生中沒修福,也是我們過去父母。我們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心來孝順,布施供養是孝養父母、是奉事諸佛。所以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什麼關係?是過去生中父母,未來諸佛如來。如果我們用這樣的心,去看一切人、看一切眾生,你成佛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你要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換句話說,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作佛?是你看輕了眾生,自己一副貢高我慢的態度,把自己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錯過了。不是諸佛菩薩不幫助你,是你當面把機會錯過,這是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檢點。如果在這些事情真正覺悟了、明白了,我們菩薩道真的是一帆風順,哪裡會有障礙!

任何一個人只要具備這樣的態度,不是說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作」你的心地還不清淨;換句話說,你仔細去想想,你還有一分傲慢心沒斷掉。必須要了解這事實真相,他確確實實是過去父母,不是「當作」,確確實實是未來諸佛。佛講的話哪裡會有錯誤,我們沒有看到,佛看到事實真相,我們過去生中,過去還有過去世,過去無始,無量無邊劫來跟這個眾生有親屬關係。親屬關係何以處不好?多半是吝財,造作許多的罪業,心裡面看到這些財物起貪瞋痴慢,造作許許多多的惡業,受眼前這些果報。今天我們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佛將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覺悟了。覺悟之後,我們心裡產生極大的變化。

請看下面經文:

【何以故。】

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個道理。

【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因為修布施的人他發的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跟佛的心相同。佛家講慈悲略說有四種,世間人只有「愛緣慈悲」,他愛你,對你就慈悲;不愛你,他對你就沒有慈悲心。慈悲是關懷愛護,全心全力的幫助你,他不愛你這就沒有了。世間有智慧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有「眾生緣慈悲」,他懂得愛自己也愛家人,愛家人他也愛國家、也愛民族,乃至於愛護世界一切眾生,這個人心量就大了。有大心量的人,大多數在社會都是屬於領導階層的人物,他有大的愛心,他布施供養服務的層面廣。

到菩薩,菩薩覺悟了,菩薩的慈悲心稱為「法緣慈悲」。像我們剛才說,我們把一切眾生當作是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個樣子修孝敬、修供養屬於法緣慈悲,法緣還是有條件的。如來果地上大慈悲心是沒有條件的,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是自自然然的,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這才叫做「大慈悲」,那個福報無量無邊,絕對不是眾生緣、法緣能夠比較的。這個人發的心是大慈悲心,跟佛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要學佛、要修大福報,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我們能做。有錢、有財富的人布施,他們布施得多,我們沒有財富、沒有能力,我一個月只賺兩千塊錢,我能把兩千塊錢統統布施掉,我的功德是圓滿的。人家一個月賺幾十萬、賺幾百萬,他布施幾萬,他的功德不圓滿,為什麼?是他力量裡面的幾分之幾。我福報小的全部都拿出來,這個比例我的布施供養是百分之百,心是百分之百,事也是百分之百,得的果報就是百分之百,佛法這才叫平等法。絕對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才能修布施,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那這樣一來,貧窮不是生生世世都貧窮?富貴不是生生世世都富貴?哪有這種道理!因此,我們真正明瞭佛在經上講的,往往貧賤之人來生是大富大貴,這一生大富大貴的人,到來生他的富貴降等了、降低了,為什麼?享受富貴的時候,布施很難做到圓滿,道理在此地,這才叫天道公平,貧賤之人能夠修大福報。

佛在經上也曾經給我們舉例說,好像他這個地方,沒有舉這個故事,在小乘經上講過。一個要飯的人,這是貧賤到極處,人家給他一文錢,這很少。這個要飯的正好遇到佛在托缽,想到自己身世非常悽慘,過去生中沒修福報,看到佛在托缽,就把這一文錢恭恭敬敬供養佛陀。這個要飯的是個女人,七天之後她死了,因為種的這個福,她投生在大富長者之家就享福了,長大成人之後她做了皇后。一文錢布施佛的供養,得這麼大的福報,這在一般人很難相信。為什麼得這麼大的福報?她發的是大慈心、真誠恭敬心,福是從這裡生的;不是在一文錢,一文錢值什麼?在她的心。

國王財富多,布施人民、養育人民、教導人民,如果要不是以大慈悲心謙虛卑下,他的福報就修得不完全。這一生作國王,來生就作大臣,再過一生,官就愈做愈小,愈往下去了。雖然在財富上布施得多,但心不清淨、心不夠慈悲。所以從大慈悲降到法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愛緣慈悲,那就是一世不如一世。佛在經論裡頭把這個道理跟我們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記住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記住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的,所以要以謙虛恭敬對待一切人,全心全力幫助一切人。幫助一切人就是幫助自己的父母,幫助諸佛如來,你說我們這個心多歡喜、多快樂!果報得福利的大小全在你的用心,不在乎你布施之物有多少,而是在乎你的心。下面是講果報。

【是故福利。】

他所得的福,他所得的利益。

【有如此報。】

這就是前面的比喻,他的果報等於布施一百個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布施一百恆河沙諸佛如來,哪有這種機會,你怎麼可能修這個福?可是有「等同」的,你能夠以大慈悲心,就是佛講的,確確實實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以這種真誠恭敬心,去布施供養貧窮下賤的人,你就得福,這是「等同布施」。恆河沙很細像麵粉一樣,恆河比我們中國長江還要長,你想想那個裡頭沙多少?佛講到數量多通常都用恆河沙數來比喻,一條恆河沙數就不得了,一百條恆河沙數沒法子說了。前面佛在故事裡頭跟我們講,一個貧女要飯的,一文錢真誠恭敬供養佛,來生得皇后的果報。你能夠供養布施一百恆河沙數諸佛如來,那你這個果報,你的福報多大?沒法子說。佛說這些話,實在講絕對不是一個善巧方便,教我們去照顧貧賤之人,照顧貧苦的老人,不是這個意思。佛講的是真話、實話,一點都不假,事實確實是這個樣子。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在我們周邊到處都是福田,我們不知道種福反而去造罪業,這就是佛經裡面常講「可憐憫者」,福田就在你周邊,你不曉得種福,還在造業,你說多可憐!

什麼叫菩薩行?懂得修福的人都是菩薩,懂得布施供養的人,這個人就是菩薩。我們在生活是布施供養,我們的工作也是布施供養,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我這個行業、我這個工作,是為社會大眾服務,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你只要有這麼一個心態,就是布施供養。我這個行業是為了我賺錢,是為我家庭,為我兒孫著想,你把這個福田就當面錯過。你看同樣做一樁事情,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自私就是凡夫就造業,一念為眾生、為社會,那就是菩薩、那就是佛,一念之間。這個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毘盧遮那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他們所得到的福利我們也能得到,他們會修,我們如果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也會修,福利等同諸佛如來。

【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這個福報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就看你那個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人有福報,智慧也開了,所謂是「福至心靈」,福報現前,心思也靈敏了,智慧就現前,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實在講「慧」就是覺悟、就是明白。福至,心思這下明白了,了解事實真相,慧就開了。知道為一切眾生是對的,是應當要做的,為自己是錯的,是不應當做的,你智慧就開了。從今而後起心動念,念念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不會再有一絲毫的私心,這是你智慧開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你這個福報多大。青蓮法師註解諸位自己去看,他註得很好,引經據典。請看下面經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這也是先說能布施的人。

【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前面這是講布施貧困,這是「悲田」。第二段講布施塔寺、聖像,這是「敬田」。先說能布施的人,舉個例子,實在講做這些,修這些福,也是人人都有分,只要有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布施,果報也如經中所說。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今天我們造塔、建寺、塑造佛的形像,將來得的果報,會不會跟經上所講的一樣?當然是一樣,但是布施的緣要統統具足才一樣,如果緣不具足,經上所講的福報你得不到。前面所講的那麼大的福報,是以佛的慈悲心來修,容易得到。今天布施佛的塔寺、布施佛的道場,你首先要去觀察,這個地方是不是真的有道?建道場,我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自古以來不是說建了道場,到處去找修行人,不是的。那是攀緣,不能得福。應當怎麼修?看到有真正修道的人,你才給他建道場,這個福報就大了。以你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去成就他,這是真實的福報。

在今天我們確實看到,有一些道場並不如法,不如法的道場幾乎處處都有,道場建得富麗堂皇,裡面不是辦道,是幾個人住在裡面享福、住在裡面造業,那我們這樣布施供養是幫助他造業,你還會有福嗎?他造業是你幫助他造業,他墮落你也受牽連、要受累。到那個時候你再毀謗三寶,《地藏經》上明明講,布施塔寺、塑造形像得福,我今天得惡報,佛講的話不靈,你於是謗佛、謗法、謗僧,加重罪業,墮阿鼻地獄。佛沒講錯,是你錯會了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前面布施貧窮沒有問題,這個地方布施塔寺有問題,要有真正的修道人。怎樣去布施供養?如理如法。這個地方兩、三個人修行,給他蓋個小茅篷就可以,人少不需要那麼大的場地;換句話說,道場的大小、形式,要適合他現前辦道之用,這就如理如法。如果超過了,他這個地方只有幾個人修行,建個很大的道場,那就有罪過。為什麼?那麼大道場,如果裡面只住五、六個人,天天打掃環境的時間都不夠,你不就把人累死了,他還有什麼時間修行?我們見過很大的道場,莊嚴的道場,問他裡面住多少人?五、六個人。整理環境怎麼辦法?許多殿堂門封起來,沒有時間打掃,只有一年做個幾次法會的時候打開,找一些信徒幫忙,平常沒用處。這就是很不如法。

所以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階段,佛門裡面修福,哪一樁事情最重要?培養弘法人才。過去能夠布施塔寺、供養佛像有大福報,是因為社會大眾對佛法都認識、明瞭、都有恭敬心,福報才大。在佛門裡面修福,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古時候佛法普遍的能夠宣揚、推廣,社會大眾對佛法都有認識,都知道尊敬,這種尊敬超過對世間一切人。實在講信徒們對佛菩薩的尊敬超過父母、超過尊長,原因是因為古代帝王提倡,帝王認真的學習,佛菩薩是帝王師,人民對帝王尊敬,帝王的老師那當然更尊敬,能有這分敬心這就得福。把尊敬佛菩薩的心轉變為尊敬社會大眾,尊敬一切眾生,這就是向佛菩薩學習,所以修這個福福報就大了。現代佛法衰了,特別是最近兩百年來,佛陀教育已經淪墮到宗教,社會大眾對佛法的看法是迷信,看到寺廟是迷宮,看到佛菩薩形像是偶像。換句話說,毫無恭敬心,不但沒有恭敬心,還幫助他造業。由此可知,今天建塔寺、造佛像,社會大眾認為你提倡迷信,哪裡能修福?必須社會大眾都明白佛法是什麼,都能夠體會到佛法對於我們是有好處的,然後你布施塔寺、塑造佛像,那就有功德了。這一樁事情你能不能得福,看社會大眾的反應,看社會大眾的認知,大家想想有沒有道理?所以真正要能夠修福,必須要喚醒社會大眾。

建塔,塔裡面是藏佛舍利,這是紀念,念念不忘佛祖的恩德,教人知恩報恩,是這個意思。建寺,寺是什麼?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寺是辦事的機構,辦事的場所。辦什麼事?辦佛陀教學,佛陀教育的場所。如果這個場所不是辦佛陀教育,不是辦佛陀教學,那就不能稱為佛寺。塑造佛菩薩的形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返本報始,一個是見賢思齊。見到菩薩像,見到觀音菩薩,立刻就想到我對於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我要學觀音、要效法觀音,凡是見到觀音菩薩像,能不能生起這個念頭?能生起這個念頭,你造像福報就大,不能生起這個念頭,你造像的福報就小。

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立刻就要想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就要想到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的教訓,用這個形像提醒我們。如果不曉得這個意思,見到地藏菩薩「神像」,到那裡去燒香、去布施供養,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錯了,迷信!完全錯了。你怎麼會得福?由此可知,佛門裡面修福一定要對佛法真正了解、真正明白。誰為社會大眾去做解釋的工作?這就要一些真正明白的出家、在家這些大德,在社會上講經說法,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讓社會大眾不至於誤解,不至於曲解,而後你布施供養才有福,這是在現前我們必須要說清楚、說明白的,不可以誤會。佛法裡頭決定沒有迷信,但是現在這個形象確實是充滿了迷信。

由此可知,真正覺悟明白人,他的想法、看法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他所作所為對社會、對人民、對大眾,決定是真實的利益。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學,教人斷惡修善,教人破迷開悟,佛法教學的結果是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世間最好的教育。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跟中國固有的傳統結合成一起,變成中國的文化,我們今天講大乘佛法已經不是印度的,跟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融合成一體、不能夠分割,真正是水乳交融。今天在全世界講佛法是中國的佛法,不是印度的佛法,印度佛法早就沒有了,佛法完全移居到中國。

釋迦牟尼佛他的後人,他這一個族在公元十世紀的時候,回教徒征服印度,他們逃難移民到西藏,以後定居在後藏,沒有再回去了。十一世紀移民到中國來,在中國已經住了一千年,一千年當然算是中國人,怎麼能再算是印度人?我們現在在外國住上一、二十年,外國人承認是他們的公民,釋迦族到中國來已經住了一千年,我們還不把他看作中國人嗎?所以是全部移民到中國來。今天講佛法,是中國的佛法,中國的大乘,現在印度佛法慢慢才開始復興,是從中國再傳回去。印度人將來學佛法,是中國的佛法,我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

大乘佛法可以拯救這個世界,可以幫助二十一世紀全人類得到幸福和平、繁榮興旺。所以我們要拓開心量,照顧自己,也要照顧別人,自他不二,才能夠得到整個世界永久的和平安定。如果我們有私心、有偏見,那就沒有辦法做到。真正要做到愛人如己,愛這個世界如同自己的家一樣,才能真正達到全世界的和平、繁榮興旺。底下講這是布施,特別要注意到,決定不能夠迷信。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這是講他布施所得的果報。『三劫』是三小劫,也就難得了,這福報就太大了!「三劫為帝釋身」,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他到忉利天去作天王。所以有許多人讀了這段經文懵懵懂懂,到處去建塔、建寺,去建佛像,求來生到忉利天去作天王,能不能做到?那要打很多問號。大家細細想想我剛才說的這一段話,今天在佛法裡面修福,提倡佛陀教育,這才是真正修福,真正有這些熱心的人士從事於這個工作,我們幫助他建立弘揚佛法的道場。我們要真正認識,從釋迦牟尼佛本身以及他的弟子,包括我們現在出家、在家的這些佛門弟子。尤其是出家人,他到底是個什麼身分,我們要給他定位、要給他肯定,他們所做是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是他們的身分,他們從事的是社會教育。而且更難得的他們是一個義務教育,講經說法就是授課,一般學校裡面上課還有鐘點費,有工資可拿,佛弟子這些出家人,在外面講經說法為大家授課,沒有工資、沒有鐘點費,一無所求,所以是個社會教育,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我們如果用這種眼光來看待,你就會對於這一些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真正生起尊敬之心,為什麼?別人辦不到,這在一般講,他們是真正犧牲奉獻。學的時候很辛苦,自己學成之後對社會服務也很辛苦,一生當中永遠過著清苦的生活,為社會大眾做個榜樣,做個好樣子,幫助人覺悟。

當然佛門裡面也是龍蛇混雜,有真正發心好的出家人,佛的好學生。也有一些假藉著佛門招搖撞騙,欺騙信徒,貪圖供養。有這一些人,不是沒有。我們修福的人要有慧眼,要看得清楚,如果遇到貪圖供養、欺騙眾生這一些不肖的出家人,我們也不必去責備,我們不供養他,不幫助他造業,這就很好。希望他能夠回頭是岸,人哪有沒過失的,古人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們供養人要勸導他、提醒他,希望他回頭。他能回頭,能夠修福,能夠以自己的智慧身體,真正從事義務的社會教學工作,這就是大布施,整個身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奉獻給眾生。

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大的招牌,上面是毛主席寫的「為人民服務」,佛教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決定沒有一絲毫私心,決定沒有一絲毫求報酬的這種心願,這叫佛菩薩。如果在服務裡面有佔有、貪圖享受,那就是凡夫,那就不叫佛菩薩。希望我們學佛的人,對於佛經的義趣,經上常講「深解義趣」,你解得淺還不夠,要深解。佛經上講的果報真是一點都不假,得的果報,譬如說你三劫作天王,就以天王的身再行布施,佛家講「捨得」,你得的果報也要把它捨掉。怎麼捨法?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不是自己獨享,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福報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布施的事是同樣的,並沒有增加,還是布施這麼多,心要不一樣福報就不一樣,布施的福隨著自己心量在產生變化。能把這一些布施的福,自己不要、自己不享受,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修行的福報,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去享受,自己完全捨棄掉,是不是你的福報真的就沒有了?不是的,反而更大!前面是三小劫,這是十大劫,『常為大梵天王』,你這個福報怎麼會捨掉?捨不掉的,愈捨愈多,愈施福愈大。這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真正明瞭事實真相,他才願意做、歡喜做,決定沒有吝嗇,全心全力在做,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他懂得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知道這個作法才是應當的、才是該做的。在這一節裡面,青蓮法師的註解註得很多、很詳細,說明為什麼要迴向,諸位自己能看得懂,我們就不多說了。再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這一句都是講能布施的人。『等』,包括我們大家都在裡面。

【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這段是教給我們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這個道理在哪裡?理甚深甚廣,在我們現在講,舊道場有它歷史的根源,有它文化的背景。他這裡面說了三個意思,第一個「表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這裡修行證果,我們走進這個道場,真的自自然然就起見賢思齊的念頭,生起這個心,這個力量很大很大。像我們今天如果到廬山看東林寺,立刻就想到當年慧遠大師在這裡念佛、在這裡成就,尊敬的心、效法的心立刻就生起來。新建道場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修舊的功德超過新建。第二個「令他信」,這個道場源遠流長,自古至今代代不絕,因為新道場建立,別人到那個地方去參訪,信心總不如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個「為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我們今天到蘇州看到靈巖山的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這一定的道理。在海外這些弟子們,只要有機緣出錢出力,把祖師的道場恢復,報祖庭之恩。這就說明修舊的比建新的功德還要大。

『遇先佛塔廟』,祖師的道場。『或至經像』,經書,舊的經書那個價值高。舊的經書已經傳了多少代,你想一想前面多少人讀過,今天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讀了之後還要傳給後人,這一份的恩情,你知道有多深?這是故舊超過新印。它這裡面有一份恩德感情存在其中,這是新印的經書裡頭沒有的,舊的本子有這份恩情在裡頭,所以舊的東西要修補。但是我們現在印刷的這些紙張修補不容易,這的確是西洋人的觀念,舊的就不要、就丟棄。中國過去這些古書可以修補,線裝書的紙質非常柔軟,在中國大陸印書最普通的是毛邊紙。我們今天諸位看到這個書是道林紙,這種紙張能保持多久?大概能保持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之後這個書就變成灰、變成粉,你看到這個紙張很好看、很漂亮,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中國的毛邊紙,你看到土土的、黃黃的、軟軟的,沒有外國紙張好看,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比較考究一點的用連史紙,現在不曉得大陸線裝書有沒有連史紙,連史紙非常軟,過去民國初年上海哈同印的《頻伽藏》是連史紙,過去比較好一點的書都用連史紙來印,連史紙非常軟,可以保存一千年,如果有損壞可以裱褙,所以確實能夠保存幾千年沒有問題。這是中國文化跟外國東西不一樣的地方,外國東西好看不耐久,中國東西不好看很耐久。修補舊的經、舊的佛像,舊的佛像多少人拜過,多少人供養過,所以是『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不要以為修補舊的佛像功德不大,建新的功德大。新的建築得富麗堂皇,非常美輪美奐,不曉得修補舊的比新建的功德要大很多倍!實在講沒辦法說。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這是講遇到這些舊的寺廟道場、舊的佛菩薩形像、舊的經典,你要是遇到之後,發心來給它修復修補。你一個人有能力自己做,好!你的功德圓滿,自己沒有力量,或者勸你的親朋好友大家一起來做,乃至於勸百人、千人,集合群眾的力量,你來提倡,跟大家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它的好處。但是舊的道場修復,那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如果裡面已經有法師,也要請法師弘法利生。這一樁事情我在過去,在此地早年常常勸勉我們的聽眾,聽眾們常常講沒有法師到這邊來講經說法,佛法難聞。我告訴大家,我說:不是沒有法師來講經說法,是你們不喜歡聽佛法。他聽不懂。我在這裡講經說法聽眾這麼多,為什麼說他不喜歡聽佛法?我再跟他做解釋:你們聽我講,我講了多少年?講佛法,在講台上千錘百鍊才有今天這個成績,你們來享受果報,你們來享受現成的。我在初學的那時候,也講得結結巴巴的,你們會聽嗎?你不喜歡聽,講經的法師就打退堂鼓,下台了,不再講經。

你要懂得培養法師,好像種樹一樣,你要肯種樹,將來才有果實,才有收成。這個意思因為講很多遍了,這一邊同修大家漸漸懂得。初學哪有能講得好?講不好也要天天去聽,講好了不聽沒有關係,無所謂。剛剛初學講經的人需要人捧場,需要人鼓勵,你們大家都不去聽,他的信心完全喪失掉。所以我說喜歡聽經是什麼?是喜歡聽初學的人講經,決定不缺課,讓這些初學講經的這些法師有信心:「大概我還講得不錯,聽眾不少」,同時這些聽眾,逼著他天天講經,他才能學得出來,他才會認真努力去修學。為什麼?他要不認真,他下不了台,一定要做充分準備,縱然講得不好,這一堂也能應付得過去。所以聽眾是監學、是老師、是督促他們,這個樣子經過三年五載,他在講台上才能講得像樣,才能講得如法。真正講得好,至少要有十年的經驗,十年不能間斷。縱然不能每天講,一個星期決定不能少過三次,這樣要能支持十年不間斷,你才有講台的經驗,所謂是展開經本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要沒有這個場所來練習,縱然你學會了也沒有用處,三個月、半年不講經,生疏忘掉了。

所以我們培訓班的特色,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星期至少要上台講一次,這是初學。你一部經講過之後,再講第二遍就希望一個星期能講兩次,因為你講過一遍,有了基礎,要加倍努力一個星期講兩次;到第三遍的時候,就希望你一個星期能講三次;換句話說,到講四遍的時候,你一個星期最好能講四次,你才能學成,否則的話你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建新道場也好,修復舊道場也好,一定要請法師講經,當然他講不好,講不好我來聽,我天天都來聽,我還邀一些人都來聽;逼著你非講不可,逼著你用功,逼著你修學,不但逼著你去研教,而且逼著你還要做我們的好樣子,要逼著你修行,那你的功德就大了。這些法師將來成就,在這個世界各地方講經說法普度眾生,都是你的功德,他怎麼成就的?你幫助他成就的。

我在過去年輕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學佛,這期間曾經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講台上沒有中斷過,幾乎天天都在講,這個機會是韓鍈居士幫助我造成的,她懂得,她知道這是一樁好事情。她沒有財力,沒有辦法給我建個道場。那個時候,因為發心講經,可憐沒地方住,到寺院裡去掛單,你要給他做經懺佛事,哪個道場都歡迎,你要是到道場講經,沒有一個道場歡迎你,走投無路。她幫助我叫我住她家裡,我住她家裡面十七年,她家裡樓上給我一個小房間。到哪裡去講經?租房子,借地方。她朋友很多,借朋友的辦公室,辦公室晚上下班,就在他辦公室裡面講,所以講經場所常常搬家,一個地方大概講兩、三個月,就另外換個地方。聽眾有五、六十個人,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這個樣子幾十年不中斷。這裡面還有一段時間,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一天講三次,上午講一場,下午講一場,晚上講一場。我那個時候記得,一個星期講三十多個小時,我肯幹,歡喜在台上講,我有機會練習。到以後聽眾逐漸多了,集合大眾的力量,在台北公寓買了一層,買了一個單位,就是現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

最初買的單位很小,台灣講坪數,五十坪,此地講尺,一千五百尺,這麼大的一個小道場,大概比我們這個房子再大三分之一,就這麼大的地方。以後慢慢的再擴充,把隔壁再買來,所以現在這個道場差不多將近有三百坪,將近一萬尺,現在有這麼樣的規模,還是在公寓房子裡頭,幾十年如一日。在海外講經這個路也是她打開的,幫助我在世界各地,她去結緣、去找聽眾、去找場所,所以我們今天能有這個成就,韓館長三十年護持功德不可沒。我們今天在講堂裡面,講台對面為什麼要供養她的照片?感恩,事死如事生,如同她在場聽經一樣,她看到歡喜。我們存報恩心說法,存報恩心來教學,我們如果不認真、不努力,不好好的修持,不好好的弘法利生,對不起他們,所以我們在道場裡、講堂裡、念佛堂裡,只要是我自己的道場,我的老師、護法的照片統統掛在裡面。居士林道場不是我自己的道場,所以我們只有每一次講經,我都迴向給她,你們念你們的迴向偈,我念我的迴向偈,跟你們不一樣,我迴向老師、迴向護法,佛教導我們「知恩報恩」。下面經文是說布施的福報: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

這個福報就大了,『轉輪王』有四種,這個經上都有。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帶頭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小國王身』是古時候的諸侯,大國王好像現在國家的總統,小國王就好像是部長、省長、縣市長,這些是古時候講的小國王。由此可知,一個國家、一個政體,從上到下過去生中都有緣分,不是偶然的,同樣在一樁事情修這麼大的福報。註解裡面說得好,都是經典裡面的意思,我們把註子念一念。「國王等行施」,行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為群眾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淨心、恭敬心為社會大眾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個福報很大!「自合上昇」,上昇,他應該要生天,「何復報為人王耶」,為什麼他的果報是個轉輪聖王?為什麼他沒有生天?

下面引用,「如《五道罪福經》云,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這就說明全世界都不例外,不但是政治上的領袖,任何行業當中的領袖,都是從禮事三寶中來的,這說明他的業因。「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我們在今天社會上能看到,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富貴人家,財富以美金,都是幾十億、幾百億來計算的,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財富?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得來的。可是這些人大概過去生中修福不修慧,今生得的大富不知道再修福,縱然有修福,做一點社會福利事業,回饋社會很少,在他整個財富裡面佔的比例很小,微不足道,這是他沒有智慧,他修福不修慧。如果他有智慧,那就完全不一樣,他可以拿他的財富幫助一個國家,幫助一個地區,將來他一定是這個國家的國王,一定是這個地區的首領,他修的福報大。「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得不到這麼大的福報。這樣大的福報,決定是從布施上修得。只要你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殊勝的果報一定得到。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七集)

請掀開經本,卷下第十三面,請看經文: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說布施佛家的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的形像,所得的功德。前面說能夠種這個因,果報是百千生中為轉輪聖王;由此可知,布施福報不可思議。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間的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這個經上有說,此地註解引用古德的說法,在第十三面第一行末後一句,「《妙玄》云」,妙是《妙法蓮華經》,玄是玄義,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引自經典當中,這段講「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這句非常重要,為什麼他得這麼大的福。在我們人間與轉輪聖王相似,像現在世間超級大國的領袖,這就類似轉輪王,現在世界美國最強盛,許許多多國家雖然美國人不能統治,但是都受他的影響,甚至於受他勢力支配。美國的總統的確具轉輪聖王的意思,但是沒有轉輪聖王福報那麼大,為什麼?他們任期只有四年,而且還受國會種種約束,不能夠隨自己意思來辦事,所以比轉輪聖王還差得遠。在兩百多年前,在中國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可以說也有一點像轉輪聖王,那時候中國國力非常強盛,在亞洲許許多多小國都對清朝朝貢,都成為清帝國的藩屬。所以我們展開清朝最盛時候的地圖來看,比現在中國面積大概要大三倍的樣子,現在中國土地如果跟乾隆那個時候相比只剩下三分之一,所以這樣的國王就有一點像轉輪聖王。

他那個福報怎麼修的?這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玄義》裡面告訴我們「散心持戒」,他不是專心,他持不持戒?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心地善良,自己修福帶動許許多多人修福,他福報現前的時候,他自己是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這些人,都是他的大臣、都是他的部屬,其中福報大就作小王。在過去制度總督就是小王,巡撫也是小王,巡撫就相當現在的省長,而總督通常是管兩個省,這都屬於小王身分;在邊遠地區附屬的藩王,小國的小國王,福報是這麼修的。「《釋籤》云」,底下講釋籤,第二行末後一句;釋籤是玄義釋籤,玄義是智者大師作的,這是玄義的註解,湛然法師作的。他說的是,他講得比較詳細,都是引經來說明,「先行七法」,這是講一生行善,他行哪些善?第一個是「給施貧乏」,對於貧困的眾生他照顧,非常熱心照顧,所以在果報當中,他感得許許多多人擁護他,這是有恩德,報恩。第二「敬民孝養」,他對人尊敬,他能夠孝養,尤其是對於能夠孝養父母、孝養尊長的人,他是格外的尊敬。

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這就是對鬼神的恭敬,前面這兩條是對人,這一條對天地鬼神,這一點現代人疏忽。我們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係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也要處好,古人懂得這個道理;不但中國的古人懂得,我們看看全世界的古人都懂得,都懂得祭祀鬼神。現在人把這些看作迷信,極力的排斥,鬼神的關係搞壞;換句話說,得不到鬼神的幫助,如果鬼神再從中作亂、再從中破壞,那我們就苦了,我們沒有能力招架。什麼時候這個世界還能夠恢復,像過去那樣的安定繁榮興旺,就看看大家有沒有覺悟,我們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處。在中國古禮,諸位看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是把這個關係搞好。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不是說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外交,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沒有那麼簡單,你信有這個事情,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這是個事實,一定要懂得。世間人雖然口裡面很硬說他不信,事實都經歷過,在生活當中都有體驗,聽到的很多,有許多人是親身經歷。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重視,祭祖先、祭天地鬼神。第四「時修忍辱」,所以他的福報能夠保得住,能夠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他能夠忍辱,要是不能忍辱,再大的福報一生就享完,佛家講得好,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就保不住,很快的就報掉。後面還有三條,一定要斷貪、斷瞋、斷痴,這三毒煩惱。這是在生前修這七種殊勝的善因,然後又發心為大眾服務,所以才得到這個殊勝的感應,得到這麼好的果報。

從這一品經,這一品經在整個《地藏經》裡面,是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末後結歸到三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後面「利益存亡品」是僧寶;三寶,佛不住世,三寶裡面是法寶最重要,勸我們修布施。「布施」這兩個字的定義,一定要很鮮明、很清楚,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眾生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那是佛道、大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把布施看錯,以為在佛門裡面捐獻一點財物,這就叫布施,你把布施看得太簡單、太狹小了。菩薩行裡面,佛跟我們說了六個原則、六條,經典裡面稱六度、六波羅蜜,就是菩薩行為的六個原則。第一就是布施,第二還是布施,第三還是布施;佛跟我們講布施分三類:第一類財布施,第二類法布施,第三類無畏布施,這六個、六條裡面第一是布施,布施裡面財、法、無畏都包括。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第三是忍辱,守法跟忍辱都是屬於無畏布施;後面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

所以菩薩行,你要把它總歸納就是布施兩個字,布施兩個字的講法,就是為一切大眾服務。無論你是什麼身分,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一切為人民,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一個人,利生是為眾生做好榜樣,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一個人在世間心地好、品德好、行為好,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這個身布施,身心都在修布施。我們的生活,無論過的是富裕或者是貧賤,富貴做一個富貴的好樣子,貧賤做個貧賤的好樣子,貧賤人守本分,安貧樂道,這就是布施;富貴人做富貴人的好榜樣,以他生活多餘的能夠周濟貧窮,富貴人的好樣子,有福與一切眾生共享。你從政為人民服務,你經商也為人民服務,你做工還是為人民服務。我們出家,出家人把佛法經教研究透徹,為一切眾生做詳細的講解,為人民服務,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提升生活的水平,出家人也是為人民服務。整個佛法沒有別的,說到最後總歸結,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我們自己發心為眾生服務,也勸導一切眾生都要為眾生服務,真正能夠犧牲自己,捨己為人,這個人就叫菩薩。念念念眾生,念念念社會整體,念一切人民,沒有念自己、沒有念自家,自己跟自家是這個團體裡面的一分子,整個團體好,自己哪有不好的道理?所以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其來有自,我們明白了。下面這一段經文,你再能夠把服務的心量擴大,你的福報就更大。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

什麼叫迴向心?我們今天服務的事是一個地區,或者更小一個團體、一個社團,一個地區,再擴大一個國家,今天說一個世界,這是我們在事上能做得到,前面所說的。迴向的心,我們事雖然達不到,可是我們的心願達到,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於這個地球,這話說的空說的?不空,真有心願,那就不是空的。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哪一天要得了神通,飛行變化自在,我們確確實實是很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是迴向心。你心量拓開了,這心量一拓開,你果報就不是百千生中轉輪王身,那就不止。

【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為什麼一迴向就成佛?這一個迴向心是佛心,心是佛心那怎麼會不成佛道?當然成佛。前面那個心不是佛心,是人心,在四種慈悲裡面講眾生緣慈悲,所以他果報是轉輪王身。這一發願迴向這個心是佛心,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決定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頭勸導大家,或者是跟到一起做的,盡成佛道。盡成佛道,諸位要知道,這些人都發迴向心,他才能成佛道。這其中這麼多人,如果有一些人不能發這樣的大心,那他還是不能成佛道,真正發大心的人成佛了。成佛果報才是究竟圓滿,在佛的果位上,應以轉輪王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作轉輪王,應以天王身得度者,他就示現作天王,多自在!沒有這個大心量,雖然修這麼大福報,作轉輪王身,轉輪王身還是不自在,他不能夠隨意去作天王,他也不能夠隨意去作鬼王,他不能隨心所欲。如果是成佛、成菩薩,隨心所欲,任何身分都能示現,而且示現還不僅示現一個身,同時同處可以現無量身,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這只有在佛與大菩薩的果地才能辦得到。

所以發願迴向就重要,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裡面流露出來,都是從這個心裡面建立起來,人心要真誠,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這是講體、本體。有體當然有用,用裡面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別人是他受用。佛告訴我們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夠修善積德這對自己;對別人是發願迴向,發迴向心,發願迴向是大慈大悲,發願迴向就是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這個服務完全是義務,不求絲毫報酬,世間人服務是要講報酬,佛菩薩服務沒有報酬,全部是付出的,現在話講義務,完全是義務。如果有義務這個觀念,那還不是佛菩薩,為什麼?他愛心還低一等,法緣慈,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他做的是真正義務工作,但是決定沒有義務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也引用一些故事,這故事諸位看,你聽我講了之後,這個故事可以看得懂,我們就不必多說了。請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是布施的第四段,「施老病產婦」所得的福報:

【復次。】

經上加上『復次』,就是另外一樁事情的起端。佛在這裡給我們說了種種布施,這是第四種。叫著:

【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

這一句是講能布施的人,發心布施有這麼多人,他們的身分、地位、福報都不相等,但是都能發心修布施,布施所得的福完全看布施人的心態,絕不是他的地位高下,得的福報大小,與他地位高下不相干,與他的財力物力也不相干。關係在他發心,他是不是真誠心,是不是圓滿的心,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福報大小從這個地方結,可見得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下面是他布施的對象:

【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

關鍵就在『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法身大士的心態,這不是普通人,沒有條件的,看到了一定幫助。

【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看他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就去幫助他。現代這個社會老人、病人可憐的很多,沒有人照顧,整個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教育政策的錯誤,現在的教育都是功利主義的教育,跟我們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古代教育是道德的教育、仁義的教育,尊重道德仁義。現在的教育是功利、是利害的教育,於我有利就是朋友,於我沒有利就是敵人,你說這個怎麼得了?這個社會上下交征利,孟子說這個國家就危險了。這個危險就是說明有大災難要現前,或是天災、或是人禍,都是眾生業感所造,大家造的不善業。所以古代古聖先王,後世人為什麼尊敬他?為什麼崇拜他?他們有智慧,他們建立一個政權教化眾生,教眾生道德仁義禮,明道、修德、行仁、盡義、守禮,這個社會安定,人民安樂,懂得互助合作,和睦相處,這是帝王為人民服務,給社會大眾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今天功利的社會,每個人只求自己自身的利益,家庭都不顧,真的是忘恩負義,父母怎樣把你養成,到父母年老,不要了、丟掉了,認為孝養父母是個負擔,這個負擔他不願意擔起,捨棄,父母的死活與自己不相關,父母有病沒人照顧,父母年老丟掉也沒有人照顧。現在在外國有老人福利的制度,國家來養老,國家要有這個財力才行。社會福利事業是美國人最先提倡,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國力是最富強興起這個制度,全世界許多民主國家都仿效,現在弊病出來,國家負擔太重了,把國家的財政拖垮。但是有沒有人敢把這個制度廢除?沒有人敢。那個國家是民主社會,如果你要是想把這個制度廢除,老百姓不投你的票,你就選不上了,為了選票這個制度咬緊牙根還要堅持。美國現在負債,幾乎世界上每個人都知道,四代都還不清,它原來是債權國,現在變成負債的國,這都是政策的偏差。所以新加坡政府很聰明,看到這個社會的病態,新加坡有沒有社會福利?有,社會福利主要的來源是人民的儲蓄,他們這裡叫「公積金」,這是政府強迫你儲蓄。這個儲蓄就是預防著你生病、你年老的時候,你可以自己養活你自己,實在再有困難,政府再補貼一點,這個制度好。外國因為有社會福利這個制度,所以人民沒有儲蓄的觀念,老了不要緊國家養,每一個月的收入,他們都把它花得乾乾淨淨,多數人透支,造成了普遍負債的現象。

中國古老的教育裡面負債是恥辱,你怎麼可以負債過日子?諺語裡面常講「無債一身輕」,生活過得貧困不怕,不負債,生活沒有壓力,他的日子過得多舒服。但是在外國先進的國家,幾乎沒有人不負債,生活壓力很大,這樣的社會,我在那邊二十多年,我看得很難過,人為什麼活在世間?為還債,你說多可憐、多悲哀!每一天努力工作為了還債,還銀行的債,向銀行貸款,你的房子、土地銀行貸款買來的,你出門開的車是向銀行貸款買來的,家裡面所有一切電器設備,都是向銀行貸款買來的,向保險公司貸款買來的,每個月賺的錢先還銀行、還保險公司,剩下來一點點生活費用。我在美國,大多數美國人算是收入不錯的,一個月可以收入三千美金,這三千塊錢他要付稅、要付銀行貸款、要付保險公司,實際上三千塊錢付完之後,大概可以能夠剩下八百塊錢,所以三千塊錢收入,實際上他只能拿到八百塊錢。八百塊錢他的生活費用比我們中國高太多了,勉勉強強過一個月的生活,中國人比外國人好,中國人懂得節儉。每個月他能夠再儲蓄兩百塊錢,就不得了,就很難得,所以三千塊錢的收入,他要真正能夠儲蓄,也不過是儲蓄兩百塊錢而已,過的是什麼日子?

人老了,美國各州財政是獨立的,美國是個聯邦國家,每一個州就等於是一個小國家,有很多法律也是獨立的,但是它不違背聯邦的憲法。因為每一州財富不相同,所以社會福利也就不一樣,像加州比較富裕,加州的老人每個月可以領到五百塊養老金,五百塊錢這一個月可以過得下去,沒有問題;我在德州住,德州的經濟環境比加州差,所以德州的養老金只能夠拿到三百多塊,德州生活水平比加州也稍微低一點,這國家養老。老人退休之後,物質生活可以勉強過得去,精神生活痛苦,真的是坐吃等死,每一天吃飽飯之後曬太陽,沒有人跟他講話。我們到老人院去訪問,老人見到我們總喜歡跟我們說幾句話,他得到安慰,有人跟他說話。

所以我們看到晚年悽慘的現象,這才引起我們要辦彌陀村的構想,幫助他解決他的苦難,給他精神生活。有一些老人院辦得不錯,每一個星期還辦一次像同樂會性質一樣,裡面也有表演、也有唱歌跳舞,哪些人?都是老人自己,自己來辦。年歲稍微輕一點體力好的,他們來表演,年歲大的有很多行動不方便坐輪椅的,這些在場地周圍作觀眾,這就算不錯。可是我們覺得這個不夠,我們必須有年輕人經常不斷到裡面去演出,特別是鼓勵年輕的學生、小朋友,能夠經常到彌陀村去表演,讓老年人跟小朋友常常能夠見面,常常能夠接觸,使他精神上得安慰。世界上許多歌舞的團體,中國這些雜技團,高水平的表演我們可以邀請,能到彌陀村來表演,所以彌陀村不是單一念佛,裡面這些娛樂的活動會很多。我們希望能幫助老年人,度過他一生感到最幸福的一段時光,我們是朝這個目標去做,為老人、為病人服務。

經上提到生產婦女,現在醫藥發達,照顧生產婦女已經不需要我們再操心。在古代婦女生產非常痛苦,沒有人照顧,所以生產這個時候性命交關,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現在除非是一些很落後的地區、未開發的地區,已經開發,或者正在開發中的國家,大致上都沒有問題。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對這些苦難,迫切需要幫忙的這些眾生,要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他迫切需要,你要能照顧到,目的『使令安樂』,得到他身心平安,讓他離苦得樂。請看下面經文: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一段經文是說你所布施得的果報,布施是福德之因,三業都要知道修學。心裡面常常存布施意念,剛才說就是服務眾生,我們這樣子說法大家好懂,念念有服務眾生的心願,這是你心布施;時常以言詞來勸別人,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這是你口布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實實在在做到,就自己的工作崗位,就自己現前生活的方式,要做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是你身行布施,你一定得福。財布施,財有內財、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我身體,我以我身體、以我的勞力來為大家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是以我的智慧、以我的技術能力幫助別人,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讓大眾身心安穩,離開恐怖、離開憂慮煩惱,果報得健康長壽;這樣你的福報才圓滿,你在一生生活當中物質生活不缺乏,不必太多,不缺乏就好,就很圓滿;衣食足、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個人福報才是圓滿的。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有財富的人沒有智慧,愚痴,他真有財富。又看到有智慧的人、很聰明的人,身體不好,多災多病,這是什麼?他前生沒有修無畏布施,常常傷害一切眾生,得的多災多病。他說:我沒有害眾生;沒有害眾生,每一天吃眾生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我記得有一次香港的雷居士在此地報告,她看到香港現世的果報,有人喜歡吃海鮮,死的時候得了一個病,就跟螃蟹一樣、跟魚蝦一樣,果報現前大家都看到,嚇得有很多人,喜歡吃海鮮的不敢再吃了。她在此地給我們報告,我們給她錄相,這個錄相帶可以流通,可以讓大家看看,她講的真實的事,真人真事。佛在戒經裡面雖然沒有禁止大家吃肉,佛勸人吃「三淨肉」,三淨肉第一個是不見殺,你沒有看到殺生,你沒有聽到殺生的聲音,第三是決定不是為自己殺的,這叫三淨肉。可是有一些人喜歡吃活的,親眼看他殺的,親眼命令廚師來殺生,他要吃新鮮的,這個造的業就重了。你縱然修布施福,縱然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的果報就是身體多災多病。在一般說我們中國人的身體不如外國人,外國人吃肉,真的外國人吃的是三淨肉,而且吃的時候比較上單純,在外國我們看最普遍牛肉、雞肉,其他的動物他不吃,很少吃,愛護動物,他要看到你傷害動物,他不願意,他不會原諒你。在澳洲無故傷害動物要受到處罰的,要罰錢甚至於還要坐牢,保護動物。所以他們的雞跟牛那是飼養來吃的,這個造的業就輕。那看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南方人什麼都吃,樣樣都要吃活的,這個業造得就很重,災難就很多。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樣修福。

健康長壽之道,固然我們生活方式很重要,那只是緣,真正的因是過去生中所修的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令一切動物,有情、有生命的這些動物,讓牠得到安穩,讓牠得到快樂,不可以傷害他,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今天講愛護動物。我們在美國、在加拿大、在澳洲,這些野生的動物不怕人,你看到小動物,你招手牠就來了;鳥也不怕人,飛下來停在你身上,小松鼠一招手牠就到你手邊來。中國的動物比外國不一樣,看到人趕快跑,動物也通人性,生在那個地方牠知道人不害牠,人是牠的好朋友,願意親近。中國這些,像台灣這些,那還得了,鳥一看到人早就飛光,牠知道這些人,人是牠的對頭、是牠的冤家,決定要殺害牠,趕緊逃命。

這是教導我們怎樣修布施、怎樣修福,修布施就是修福,你能夠這樣修學,這樣修布施,果報是『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淨居天是四禪天,這個地位高,得這樣的果報。果報之根源都在發心,你懂得發心,你就相信佛講的果報是真實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為心念所轉,前面因裡面,修因裡面,最重要大慈心,你才能得這個果報。如果你是愛緣慈、眾生緣慈,那個果報就沒有這麼大,這是如佛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果報不可思議。一百劫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你作大梵天王,這是色界天。『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大梵天王,淨居天主的福報享盡,享盡了就往下墮落,但是他還有餘福,那個福雖然到不了色界天,欲界天,在欲界天裡面再享福。『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畢竟成佛」是說,阿賴耶識種下的金剛種子不會壞,如果遇到殊勝的因緣,殊勝之緣就跟善導大師所講的「遇緣不同」,他要是遇到大乘佛法,遇到淨土法門,以他的善根福德再加上因緣,他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永不墮惡道,生到西方世界當然不聞苦聲。這一段是說他們的果報。

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這一段註得很多,說明不思議事。他這裡面引經據論,所舉的布施的事有房舍、有臥具、有飲食、有湯藥,也說明這些都是世法,怎麼可以說最不可思議?下面說「此由正行施時,一念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根本」,所以關鍵就在「大慈心」這三個字。果然是以大慈悲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念心就不可思議,所以得福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其餘的這些註子,諸位自己可以去看。再請看下面經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佛此地總結,「結向成佛」這一科。這是佛又叫著地藏菩薩跟他說,這兩行經文是有兩個段落,前面這一段是總結布施福,後面這一段是總結迴向福。總結布施特別提到『未來世中』,那就是指我們現在,佛當年講經說法是講未來世,未來就包括我們在其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這是講能布施的人,「等」也包括我們,包括大家都在內。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當認真努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為社會大眾服務,最重要真誠心、清淨心,我們盡義務不求報酬,自己的生活衣食足夠了,絕不貪圖奢侈享受,如果貪圖這些,你所修的福就報盡、就報掉了。你不希求福報,福報是累積在那裡愈積愈厚,就變成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大福報自己還是不接受,把這個大福報供養一切眾生,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報;無量無邊的福報還不享受,無量無邊的福報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說多圓滿、多快樂!人生第一大樂事,無過於這個快樂。

我們住小房子,過簡單的生活,有什麼不好?過得多麼自在,何必要住豪華的宅第,出門有很多人前呼後擁,我覺得那個生活反而不方便;出去還要帶好多保鏢,行動不自由,富貴過了頭。住在家裡頭怕人搶劫,還要請很多警察來保護,實實在在講這是無形的把自己囚禁起來,得不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必如是?你有財富為什麼不捨?捨了之後才真正得自由自在,佛經裡面常講「解脫的生活」,那是最美滿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就對了。我們學佛要明理,要了解事實真相,要肯修布施,肯為社會大眾服務,奉獻我們的身心,奉獻我們的智慧能力,為大家造福,不要享福,那你就獲福無量了。這是總結施福。

『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下面是總結迴向之福,迴向的福報。「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為什麼?因為前面你是大慈心,大慈心是佛心,不論你修的功德多少你都會成佛,因為你是用佛心來服務社會大眾。『何況釋梵轉輪之報』,這是比喻你連作佛都能辦得到,何況這些小小的人天福報。「釋」是欲界天主,「梵」是色界天主,「轉輪」聖王是人間最大的福報,這四個字是說六道裡面的大福報。作佛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你都能得到,何況六道裡面的小福報?百生、千生,這是六道裡面小福報,當然可以得到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布施不能不修,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世出世間一切法只有這個法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家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你能帶走。佛給我們講的話要記住,「國土危脆,人命無常」,得人身最可貴的,我們今天講得人身,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就是修福,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那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我們講有意義、有價值,實在講是很空洞的、很抽象的,意義在哪裡?價值在哪裡?這段經文講得詳細落實,這個價值意義是永恆的福報,你生生世世享受不盡的福報,意義價值在此地。

如果我們還有一念貪心,還有一念吝惜之心,還不肯為大家做出圓滿的服務,自己還要留一點,你所修的福就少了,你的果報就不殊勝,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福報,都在你一念之間。我們這一念是不是為別人想,為整個社會想,為國家想,為全人類想,你的福報就大;斤斤計較為自己一生想,為我這個家庭想,你的福報就小了,很小很小。你為個人想,你修的福報,你來生是得一身的福報,自己一個身或者自己一家,你的福報就那麼大;你自己一身,得到你將來身體健康強壯,你要是為一家,你是一家的家長,你一家過得很幸福,哪裡能像經典裡面,作大梵天王、作忉利天王,你沒有這個福分,為什麼?心量太小了。

所以修布施是同樣一個事情,果報大小,這個品的品題就「較量福報」,都在你的心,都在你的量;你的心量大,一念大慈悲心,那個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小小布施之福,被心量擴大了,畢竟成佛,所以那個迴向就是大,心量就大了。我們為什麼不用大心量?要學習用大心量,那你一切都大,毫髮之善都變成虛空法界的果報。我們在《華嚴經》上學了拓開心量,佛在這一會當中也教我們拓開心量,所以這一部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同一個境界。拓開心量為一切眾生服務,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會非常歡喜、非常高興,我為一切眾生得福、離苦得樂而犧牲,我多快樂、多值得!決定不為自己絲毫的貪欲,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才是真正實踐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請看底下這段經文,第十八面,十八面一開端小註裡頭有幾句話,我們應當把它記住,這是青蓮法師引《五道罪福經》裡面一段經文,我們把它念一遍。「賢者好布施」,此地賢者就是菩薩,好布施的人就是菩薩,好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說,喜歡為人民服務,熱心為人民服務,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這就是賢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將」,扶將是幫助,你能感動天地鬼神幫助;「施一得萬倍」,這是講果報,你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比你所布施的超過萬倍都不止;「安樂壽命長」,這是第一首偈,說明布施的福報。第二首偈,「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前面這首偈就像我們剛才講總結布施福,後面這首偈就是總結迴向福,這兩首偈。我們一定要醒悟過來,從往昔迷惑顛倒、慳貪吝惜,醒悟過來、覺悟過來,把過去錯誤的這些觀念,想法、作法完全捨棄,我們要跟佛學,我們要聽從佛的教誨,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作風。從今而後我們起心動念,要念社會大眾的苦樂,要念社會大眾的禍福,於社會大眾不利的,決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於社會大眾有利益的,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個道理要清楚。如果我們貪財,把社會大眾的財富據為己有,果報必定墮地獄,特別是救難之財。

過去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給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以後他寫在書上,他有好幾本書流傳給後世,好像是在《八大人覺經講記》裡面有這個故事,朱鏡宙老居士的《八大人覺經講記》。好像這個故事《影塵回憶錄》裡頭也有,是同一樁事情,《影塵回憶錄》是倓虛法師的自傳,這是在老一代,他們是同時代,年齡也差不多,親眼看見的。那時候在上海有一個有錢的人,住在租界裡頭,這是民國初年。而這個人非常富有,在清朝時候作官,官也做得很大,民國成立之後,清朝推翻,他就躲在租界裡頭當寓公,那時候租界受到外國人的保護。晚年他也學佛,修橋補路,在佛門裡面布施供養,常常修福不落人後,在佛家裡一般人是大善人,把他當佛菩薩看待。

過了沒多少年他死了,死了以後,他有好幾個姨太太,其中好像第四個姨太太,大概是第四個,我記得不太清楚,對他非常想念。正好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國人,通靈的,可以跟亡人往來,他這姨太太聽到有這麼一個事情,就去找這個通靈的外國人,能不能把她的先生找來,跟她見見面、談談話。這個人說可以,可是他要的錢很多,那時候好像是要一千銀元,那不是很富有的人家請不起,反正她家裡有錢,所以就請他找。把他生辰八字、姓名告訴他,什麼時候死的,死了以後葬在什麼地方,他有能力去找,結果請他去找,他找不到。找不到,當然這個姨太太就很生氣:你是不是騙我的?他說:我絕不是騙你的。他說:如果你要有親戚朋友最近過世的,我再試一個給你看看,我不騙你,我收一半價錢。所以她就好,試試看。正好她先生的大兒子也死了沒多久,就把她大媳婦帶著來,也找這個外國人,價錢收一半。果然沒有多久,他就把這個人的魂找來,找來之後是附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就問他;附在這個人身上,這個人的行動態度確實像她死去的兒子,聲音也像。就問他:你的父親過世,為什麼他找不到?他說他父親死了之後就墮地獄。所以這個法國通靈的人,鬼道他有辦法找到,地獄就沒辦法,他墮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