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四十九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六十五面,請看經文: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註解裡面一開端就說,「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跟這段經文的意思相似。這是說明家親眷屬如果在世的時候行善修福,來生還可以得人身。如果善行福德力量很大,他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為他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來修學,來超薦他,為他培福,他承這樣的功德。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是人眷屬,如有福力』,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是修福,這種修學他得不得到好處?能得好處,將他的福報再增長、再擴大。此地講『承斯功德,轉增聖因』,「聖因」是佛法的機緣,他在受人天福報的時候有緣遇到佛法,當然這種情形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是地藏菩薩威神加持,使他能夠接受佛法、信仰、理解佛法,依教修行,那他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一個標準,什麼時候才真正得無量樂?總歸到淨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就能夠獲得,古德常講「當生成就的佛法」,不必等第二生。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確實如善導大師所說,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從他這句話的意思也能夠體會到,人死了以後會往哪一道去投生也是遇緣不同,你們想想對不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遇到是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好,心裡面煩躁,常常起貪、瞋、痴、慢這就墮三惡道去了。為什麼到三惡道去?遇緣不同。如果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你一定是心善,心善行善,你一定在三善道,可見得「緣」關係太重要。佛法裡面講緣,現在世間人講機會,言詞雖然不同,意思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在古書裡面讀到,「孟母三遷」,有道理。孟子的母親搬了三次家,諸位要曉得,現在搬家很平常,尤其是在外國,遊牧民族常常搬家,中國古時候很不容易搬家,住在這一個地方,多少代都在這裡,老家,哪有常常搬家?孟子的母親為什麼要搬三次家?都是為了兒女,為了小孩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緣不好,趕緊要搬,選擇這些鄰居街坊都是善人、都是好人,讓小孩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從小他就有善良的薰習。所以孟子能成為聖人,得力於母教,母親照顧得好。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為兒女不順心,兒女不聽教誨,什麼原因?他所接觸一些朋友,他生活的環境不善,這個因素很大。

我們學佛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我們要選擇一個學佛的好環境。這就是這些年來,我們為什麼常常念著建彌陀村、建念佛堂,無非是製造一個修行的好環境。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知道,為什麼成就那麼快速?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跟西方世界相比。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說這個環境多好?古大德跟我們解釋「上善」,上善是指哪一種人物?等覺菩薩。十地菩薩很「善」,還有「上」,所以把上善界定為等覺。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的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你在這個環境裡修學,你怎麼會不成佛?這是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夠跟它相比,道理在此地。我們選擇修學的環境,為什麼選擇極樂世界?為什麼諸佛如來勸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十方剎土修學的環境雖然好,哪裡找那麼多等覺菩薩在一起,找不到。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而且修學是漸次成就,依舊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逐漸往上提升。而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那個地方「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所說。這一句是彌陀本願功德,他的願都兌現了,所以他成佛了。生到西方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難信之法,誰會相信?這是佛說的。佛不可能有妄語,佛說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所以我們選擇修學環境。這一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轉增聖因,受無量樂」,意思就含在裡頭。再看下面經文: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前面是說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不退初心,這裡更進一步,『更能三七日中』,修行最重要關鍵字眼在『一心』,這兩個字很重要!如果是亂心、雜心,效果就沒有了,只能夠得一點福報,所以經裡面講的一心、一禮、一瞻,這個字樣很重要。此地比前面說得更明顯,『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此地「萬」不是數字,是表圓滿的意思,圓滿是你三七日中二十一天盡力去念,實在講念也不在念名字多少,要緊的是念得相應,這個重要!念得再多,要不相應,那就是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最重要是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要緊在這個地方。相應,怎麼叫相應?念地藏菩薩的時候,心是地藏菩薩的心,地藏菩薩是什麼心?度脫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孝敬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地藏心。

我們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相應,行要相應。行是行為,真正是獻此身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這是行。隨時隨處,盡心盡力勸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明瞭,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裡面的狀況,我們要講給他聽,讓他了解六道的狀況,知道取捨。不但要講給他聽,還要做出樣子給他看,幫助他覺悟,如果你只能講你做不到,別人聽了不能相信。你要做到,大家看了就能夠接受、相信,學習,這行相應。「心行相應」這叫「念」,一心稱念,所以諸佛菩薩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幫助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一心,真誠到了極處,古人所講「誠則靈」,靈是感應,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特別的明顯,所以你能感應到地藏菩薩現身,告訴你,你的家親眷屬現在在什麼地方,你不是很關心嗎?為了關心家親眷屬在哪裡,你才認真一心修學這個法門,菩薩不辜負你,現身為你說法。

一心,註解裡頭也講事一心跟理一心,你能夠專心禮拜,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這是事一心。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下面說「契入如虛空無邊」,這是理一心。這個意思就是說,與真如自性相應就是理一心,或者說與一真相應是理一心。一真就是法界、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心性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入這個境界這是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有邊際、有範圍的,所以超越十法界,這是理一心。這個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達到,佛在一般經上講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要念到煩惱斷盡,煩惱障破了,所知障也破了,這是理一心。煩惱障很廣,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塵沙、無明是屬於所知障,見思是煩惱障,諸位都很清楚,我們有沒有能力斷掉?起心動念還有人我是非,我們被煩惱纏縛,沒有能力除障。可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夠消除煩惱,證得真如,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一定要當事人自己做功夫,誰都幫不上忙。所以佛祖他能夠幫助我們,只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把他自己斷煩惱、證入自性的那些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只能做到此地,其他的幫不上了。

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是給你說真話。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所謂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證,沒有叫你靠別人。我們聽佛菩薩、聽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了,覺悟之後自己肯修,修什麼?修正一切錯誤。從前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看錯,我們說錯做錯,才叫造業,錯誤就是造業,感得六道三途的苦報,這是凡夫。所謂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幹的是這個。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如果這一生遇不到,你怎麼可能有機會脫離輪迴?沒有機會,決定還是造業。所以有這個緣分遇到醒悟過來,悟過來之後要真修,修什麼?決定不造業。不但惡業不造,再跟諸位講,善業也不造了。這一句話大家要聽懂,如果說是真的善業也不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是不是善業?度眾生是不是好事?好事就不造,那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不必講經說法。

佛菩薩依舊示現斷惡修善這些事來給人看,他是善惡兩邊都不造。不造惡我們好懂,不造善是什麼?他修一切善法,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希求善果,這就叫不造善,絕不希求善果。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他為什麼修善?因為有善果,他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了,不求善果。那叫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都坐斷了,這叫真修行人。你仔細去觀察,他真得大自在。唯有善惡兩頭坐斷才得自在。還有一個希求善果,他就不自在,他的果報在人天,人天有善果,他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十法界;就是因為希求果報這個念頭沒斷,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如果我們將人天善福的果報這個念頭打斷,你就決定出三界,你才能超越十法界。

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能這樣用功夫的話,不但是決定往生,而且決定往生實報土,不會在同居土,也不會在方便土。多少人念佛求往生,希求西方極樂世界,希求見阿彌陀佛,他有這個心,我們常常講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同居土、方便土。但是西方的同居、方便,跟十方世界不一樣,等於實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是諸佛所謂的難信之法。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跟事實真相,那一定要希求相應,怎樣相應?你自己思惟,你自己應該可以體會到,一念相應就一念佛。

所以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淨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如果我們敬仰地藏菩薩,可以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阿彌陀佛的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不至於我念多少聲阿彌陀佛,再去念多少聲地藏菩薩,又去念多少聲觀音菩薩,分心。所以西方三聖都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念到了,這樣比較容易攝心。這一段是講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甚至於從來沒有見面,或者小時候見面,長大之後逐漸淡忘,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裡,用這種修學方法,菩薩會告訴你,感應當中告訴你,你的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生界』就是哪一道。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這個感應很明顯,或者在夢中你夢到菩薩,菩薩帶著你去遊歷他方世界,你會見到你過去的家親眷屬。這一段註解我們念一念,「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這是總結前面一段。顯感顯應,很明顯,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非常明顯,覺華定自在王佛雖然沒有現形,但是有聲音告訴她,妳母親在哪裡。這是很明顯的。「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這一段是講在夢中。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你很多,我們常常遇到,常常聽說,顯感顯應比較少,冥感冥應多。下面他舉個例子,這樁事情「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這個夢不是你妄想變現的,一般凡夫作夢,都是意識裡頭的妄想現行。這個夢真的是佛菩薩,或者是善神感應這個夢境,這種夢境是可靠的。

後頭他講的三句話好,「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這就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生活這個世間,你仔細去觀察是夢境。昨天,昨天已經過去,昨天永遠不會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夢境。說今天,今天又變成過去了,我們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哪有一樣是真的?夢裡頭不要再造業,你就算是覺悟了。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去計較!為什麼不在夢境當中做好事?多做一點善事?積功累德,往後你還繼續做好夢。如果造作罪業,你往後那個夢全是惡夢,不想做惡夢,天天想做美夢,那你就得要做好事。知道念念都是在夢境,天天都是在夢境,我們才真正佩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講的是真相,「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不是真的存在?沒有!是「剎那際」。

我昨天晚上在華嚴會上,做總結兜率天王這段經文,歸結到念佛,諸位要細心去體會。這裡頭的原理、原則,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一定要深解義趣。佛在《華嚴》上說,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虛空法界,「唯心所現」。我們今天這個相,相從哪裡來?心現的。心現相,我們在相裡面所有一切造作,那是識,「唯識所變」,識在造作,心現相。告訴你,相是妄相,識也是妄識,都不是真的。所以所現的相以及所變的識,在百法裡面都是屬於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假的,就是夢幻泡影。能現相的,那是真的,真如無為。我們在假相、妄識,一下覺悟了,能夠與真如無為相應,這就叫佛,就叫菩薩。相應並不捨相,並不捨識,把假相、妄識來接引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是菩薩行。

菩薩言語、菩薩生活、菩薩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非是覺悟眾生。雖覺悟眾生,一絲毫希求的念頭都沒有,只要有一個希求的念頭,與自性就不相應。我們今天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希求?是的。與自性相不相應?不相應。雖不相應,但是走相應自性的這一條路,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逐漸接近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明心見性,那個地方修學的環境好,道理在此地,這叫做「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最好!最殊勝!我們明瞭之後才不會懷疑,才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希求、都放下,只求往生淨土,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叫帶業。這是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的,肯定不會落空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這個希求捨得乾乾淨淨,那就圓成佛道。

現在學佛的同修,最難捨的就是求願之心。他所求、所願全是虛妄,他想求現前的富貴、現前的福德,實在講也能得到,那你就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你想得善果,一定要修善因,你的心行不善,決定得不到善果,這是求六道之內的福報,並非究竟。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只看眼前,沒有遠大的眼光;只有真正覺悟的人,才真正發心出離六道輪迴,那個心是純善。希求往生,希求脫離六道輪迴,念念還在造業,這個願望你永遠達不到。為什麼?你的心願跟你的所作所為是相背的,你怎麼能滿你的願望?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是什麼世界?在經上我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不是普通菩薩。換句話說,普通菩薩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要修普賢行,《無量壽經》講那麼清楚,《華嚴經》也是講得這麼清楚。也許同修要問,我們看到很多老太婆、老阿公,念了幾年佛他真的往生,一點都不假。他臨終的時候告訴旁邊的人,「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跟他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問:他有沒有修普賢行?有!最後那一念是普賢行,那就決定得生,道理在此地。

普賢行是什麼?清淨心跟平等心;清淨心是「普」,平等心是「普」。你心不清淨、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平等。換句話說,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就不是普賢行。我們布施、供養,瞻禮、稱名,這都是修行,大家平常做的,可是你有分別、有執著,你這個不是普賢行,你算得是菩薩行,不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我們一瞻一禮是普賢行,布施供養也是普賢行,乃至於說我們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落在分別、執著裡面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它與法界相應,它沒有界限,我們一般講這個功德最大,不可思議。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這是屬於理一心。凡是往生的人,最後一念一定是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他走了。最後一念還有分別執著,他又退墮了。可是我們怎麼能夠保證,自己最後一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太難太難了。

所以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之中,離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得力了,自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有也好,沒有也好。有也不分別、不執著,沒有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你就得自在了。沒有,想得到,有了,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那你一天念十萬聲佛,一天磕十萬個大頭,也未必能脫離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六道輪迴是執著造成的,你還有這麼嚴重的執著,怎麼能擺脫?十法界是分別造成的,只要有分別、有執著,你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跟十法界,你所修的不是普賢行。普賢行簡單告訴諸位同修,於一切法都不生分別、執著心,無論你修什麼法都是普賢行,剛才說過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這個重要!

果然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轉境界,就不會被境界所轉了。《楞嚴經》上跟我們講五十種陰魔,任何一種陰魔都不會貼你的身。你要問為什麼不貼你的身?因為你沒有身,他貼個什麼?你有身,他才能貼得上。明明有這個身,怎麼沒有身?有即是無,你有這個身,你不執著這個身是身,就沒有身。冤家債主為什麼會找到你身?你執著這個東西是你的身,他就找著了;你不執著這個身,他真的看不見你,找不到你。因為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看到了,找到你了,他來報復。你不執著這個東西是身的話,他找不到你,沒有。這個道理要懂,什麼樣的妖魔鬼怪都沾不上你的邊。那你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妖魔鬼怪也沒有離開虛空法界,你包容他,他不能包容你。不管他怎麼作怪,那只是很小很小一點毛病,像你這個身體哪個地方痛癢,搔搔就好了,不會傷害的。你有分別執著麻煩可就大了。

所以給你說真話,人不會生病。病從哪裡來?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人不會衰老,怎麼老了?妄想、分別、執著,老了。人也不會死,為什麼會死?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死了。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你在虛空法界與一切眾生有緣,經上講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你說多自在!隨類化身,現相即是無相,無身即是有身,有無是一不是二。說法是幫助眾生覺悟,雖然盡心盡力在幫助他,也是若有若無。佛在《金剛經》上所講,「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所以你找佛的麻煩找不到,實無眾生得度者。你要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他一生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法,你要說佛說法,叫謗佛,你怎麼能批評他?他一句話沒說,一個字沒說,「說即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你細細體會這個意思,他高明。我們有說,人家抓到你才毀謗你,你說錯了。他沒有說,他錯在哪裡?有說就有過,沒說沒過,諸位細細體會這個意思。他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這裡面「有無」意思很深,怕諸位誤會,我再做個簡單的解釋。有說是為眾生說,無說是沒有為自己說,「有作」是為眾生做,「無作」是沒有為自己做,我這個講法你就比較好懂。所以諸佛菩薩只有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決定沒有為自己,你找他自己的麻煩,你決定找不到,為什麼?他沒有自己,這叫真正覺悟的人。知道自己生活在夢幻泡影之中,知道自己生活在剎那際中,這真覺悟的,所以他才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他與事實真相相應。在存在來說他與剎那際相應,在現相上是他與夢幻泡影相應,一絲毫執著都沒有,得失不關心,做再多的好事,沒事,夢一場;看到許多人做惡事也沒事,夢一場。這裡面所見到是眾生的一切造作,叫業,這就是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觀察眾生造業。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底下的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看到這個東西。所以教人你要種善因,你才能得善果,這是教什麼?沒有覺悟的人,幫助你在六道當中受三善道的果報,不要墮三惡道,這是慈悲。我們世間人講慈悲,佛有沒有慈悲這個念頭?沒有。佛說我很慈悲,大慈大悲,他就變成眾生,他又著了相,他又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

在我們這個世間有講經說法,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講經說法,如果你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聽聽阿彌陀佛給你講什麼經,說什麼法?沒有。講經說法是對我們凡夫講,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講經說法?沒有,無說即是說,說即是無說,那是真說,你是真聽。經上講得沒錯,六塵都說法,六塵是不是說?不是,表法,你見色聞聲就開悟,愈悟愈深、愈悟愈廣,沒有人跟你囉嗦一句一句講,沒有,哪有這麼麻煩!那把西方極樂世界是看扁了。每一天供養十方諸佛,供養之中你就悟入妙法,其實這個境界《華嚴》已經顯示得太明白了,所以你展開《華嚴》的時候無量的歡喜,你只要能看得懂它的意思,無量的歡喜。哪裡要說?處處都是表法,表法就是說法。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跟我們說法,要說這些鬼神的名字、諸天的天王,直截了當說就是。那些都是諸佛菩薩與會,法身大士與會,為什麼不說這一位等覺菩薩,那一位法雲地的菩薩,為什麼不這麼說?這樣一說就說死了。

佛用這種雜神,用諸天天王表法,活的,教你看到這一切萬物,就曉得統統是華嚴境界。看到樹,樹神,看到水,水神,不都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在哪裡?我們六根所接觸全是。看到一切眾生都是法身大士,都是這些雜神眾。看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物,那都是些天王眾、人王眾,所以這個經就講活了。原來《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我們這個社會,就是說我們生活環境,一塵一毛、一沙一渧,無非是華嚴境界,你說人生活在這裡,他怎麼不快樂?他怎麼不歡喜?周邊環境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你要會了,此地就是;要不會,到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去薰陶。會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華藏世界。

我們能契入這一層,你才真正感佛之恩,才知道善導大師講那個話講絕了,「遇緣不同」,我們遇到的緣太殊勝,無比的殊勝,真正是彭際清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你怎樣才能夠契入?你要真修,明白之後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無求。無求,自性就現前,本性就現前;有求,那一念求的心,是自性的障礙。這是說明事實真相,確實是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在作夢,剎那剎那際相續。註解末後一句好,六十七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諸佛菩薩的境界是大覺朗然,從大夢當中醒悟過來,這是諸佛菩薩。好,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

這是說修因,時間更長,前面從一日到七日,然後講三七日。這個時間長,『千日』,這三年,三年不間斷,足見他的恆心毅力。三年不間斷,就是每天你有定課,定課雖然不多,但是一天都不缺,這就是經上講的相續,符合淨念相續這個要求。到時候一定要做功課,念菩薩名號一千聲,時間並不是很長,要有恆心,三年不斷。

【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

菩薩派遣護法神保護你,實在是因為你自己修持有功夫,這些鬼神對你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的護衛。這都屬於果報,你得到鬼神的護衛。

【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是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所必要。現在這個世間有災難,災變太多我們沒有辦法預料到,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我們怎樣來處置?過去李炳老教我們,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在大災難當中你還能夠得到平安,你的衣食不缺,要怎麼修法?要修布施,不要怕我統統都施完了,我沒得吃、沒得穿怎麼辦?你統統施完,你沒得吃、沒得穿,佛菩薩會送吃的給你、送穿的給你,你要有這個信心。到時候佛菩薩沒送來怎麼辦?自己業障太重,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絕不尤人,感應道交。『無諸疾苦』,「疾」是病,你不會有疾病,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天災人禍,不是預測得到的這些事情,你都不會遇到。這些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不入其門」就是你居住環境不會發生這些事情,當然你的身不會受到這些危害。想到這一點,現在念佛、念菩薩很迫切,現在確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消災免難,唯一修學的方法。

念阿彌陀佛好,念觀世音菩薩也好,念地藏王菩薩也好,要一心稱念。記住心行相應,感應就殊勝。如果口念,心不相應,還是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傷害眾生、傷害社會的事情,你怎麼樣念也是枉然,為什麼?不相應。這個經上一定要記住,前面所講的原則,每一天稱念千遍至於千日,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那就是「一心稱念」。一心裡面決定沒有夾雜、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叫一心。而且要知道把你念佛、念菩薩名號,這是一種課堂的作業,課堂裡面的學習,學了之後要應用在生活上才管用。不能說我在佛堂裡面,做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功課是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又搞貪瞋痴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你今天一天當中都不變,我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誠心誠意,都是利益眾生、利益別人,這叫真修行,這才叫真正會用功,他有感應道交。絕不是想賄賂佛菩薩,我天天念你,照你這個方法,你保佑我升官、保佑我發財。那個是冤家,我希望他快點死掉,你起這種念頭就錯了,這是不對的。一定修什麼?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念佛,我的心像佛、願像佛、行像佛,用在這一天生活當中。明天早晨再念,怕明天忘掉,明天再念一遍。天天這樣做,做上三年,你已經做熟了,你一定會永遠做下去,所以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這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此地菩薩是指地藏菩薩,一定得地藏菩薩摩頂給你授記,你所修的因真實,你的果報當然殊勝。佛菩薩會教你怎樣修因證果,這是摩頂授記。再看下面一段,這是第四段,「成度生證果」。經文愈往後面愈殊勝,愈到結尾,顯示佛菩薩愈慈悲。我們細心觀察,看到菩薩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這是先把條件說出來,這是哪些人?這是很了不起的人,真正的菩薩。『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個「善」字,必然是具足淨業三福,這才是「善」,不是普通的善。世間的善人沒有這麼大的心量,二乘善人也沒有這個心量,所以這是大乘菩薩善。他『發廣大慈心』,「廣大慈心」這四個字,就包含淨業三福十一句。下面具體說出來,『救度一切眾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限定某一個地區,他發這麼大心,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四弘誓願裡面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者』,「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才能出得了三界,這是真正覺悟了。

註解裡頭註得好,「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這幾句話說得好,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如果沒有發這個心要趕快發,雖發這個心,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若有若無,這心不懇切、不真實,所以在修學功夫不得力,在生活環境當中境界轉不過來,都是沒有真正發心,所以發心一定要真實。真實心一定要「住真實慧」,此地講「習行般若波羅蜜」,在《無量壽經》叫「住真實慧」,你這個心才能發得起來,所以「慈悲本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我們自性本具,你本來有的,你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現在你這個心為什麼沒有了?因為你著了人我,《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上講你著了四相,實際上就是你在境界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錯在這個地方。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分此分彼,分自分他,你的慈悲心不能現前。不但慈悲不能現前,真誠不能現前,清淨、平等、正覺統統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麼?煩惱,妄想煩惱起作用,你的日子怎麼好過?當然不好過。如果你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你的日子好過,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你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現在人講高度藝術的生活,其實世間人講藝術的生活有名無實,正如同世間人講真善美,這個世間真善美是有名無實,唯有佛菩薩是真實的,他過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生活。所以一定要發這個心,要發救度一切眾生之心,捨己為人。

在佛法裡面我們供佛,供佛有供燈的,燈就是表這個意思,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供燈取這個意思。古時候的燈非常明顯,用的是油燈,油逐漸逐漸乾了,放出光明照別人,蠟燭更明顯。所以看到燈,你自己就曉得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否則的話,你供燈不就白供。香,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表這個意思。供水,水表清淨、表平等。這些供具都是叫你一看到,你就要曉得我要怎麼作法,提醒自己,佛菩薩哪裡需要這些東西!無非都是為度自己,給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緣而已。

註解最後一句講出離三界,我們把這一句念一念:「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這提醒我們,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初果相同。我們就知道,初信位入聖流,他入了聖人的境界,他不是凡夫。雖然初信位的菩薩沒有出離三界,在三界裡面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他得到保證不墮三途。為什麼不墮三途?不造三途的惡業了,三途的因斷掉了。換句話說,他不再為自己。見惑裡面雖然講八十八品,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大類。第一個身見,也就是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剛才講妖魔鬼怪已經貼不了他的身,他知道身不是我。我們一般方便的講法,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這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捨掉很容易,捨掉舊的換一件新的。他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所以在十法界捨身受身,他很容易,他不執著。這個身不好了換一個,就好像衣服不喜歡再換一件,不一定要等到穿舊穿破,隨時可以換,這就是講生死很自在,沒有一絲毫貪著。

凡夫之人他迷惑,他認為這是自己,所以很難捨,很不容易捨,貪戀,不肯放下。像我們看到小孩,很小的小孩,他對於自己的穿著很貪愛,要給他換一件衣服又哭又跳不肯換,就是跟這個樣子一樣。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捨身受身一點都不難,不驚不怖,那他那個身愈換愈好、愈換愈莊嚴。如果說是貪戀、執著,不肯捨棄,往往愈換愈壞,人身失掉了,再換的身是餓鬼、畜生、地獄,這都是貪瞋痴沒放下。佛教我們修行要在這些地方真正去下功夫,斷貪心、斷瞋恚心。貪心斷了不墮餓鬼,瞋心斷了不墮地獄,痴心斷了不墮畜生,永遠離三惡道。再看下一段經文: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

這是講他修行的方法。這句經文裡最重要的『至心』,『歸』是回歸、是回頭,『依』是依靠;真心回頭,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這叫皈依地藏菩薩。你要不肯依照經教修行,那不叫皈依。你沒有回頭,你沒有照做,「依」是要照做。經上教我們做的一定要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依教奉行才算是皈依,真心誠意去做,你就是「至心歸依」,這個功德大,太大了,從心裡頭回頭。下面這舉事相。

【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

『香華』所表的意思要清楚,「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華」代表因行。通常在大乘法裡,「華」表六度,『衣』表忍辱。『寶貝』,世間人所珍愛,代表財物;『飲食』是養活生命所不能夠缺少。以這些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這是每天課堂裡面的作業,應用在生活上,那就是救度一切眾生。特別是對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怎樣用香供養他?教導他守法,教導他持戒,我們是用香供養眾生。怎樣用花供養他?教導他布施,教他修善因才能得善果,教導他處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要忍辱,就是布施供養。教導他學佛,皈依三寶,接受佛法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就是寶貝的供養。他有苦難的時候,照顧他的物質生活環境是飲食供養。我們要把課堂裡面的作業,落實到生活之中,這才叫修行。如果說只在寺院裡面,或者只在你自己家庭裡面,天天這樣供養佛菩薩,瞻禮稱名,你就能救度一切眾生嗎?你就能證無上菩提嗎?你就能出離三界嗎?不能。

所以我們每天早晚課誦,無論是在寺廟殿堂,或者是你家裡面的佛堂,你要曉得課堂作業,我講過很多次,早課提醒自己之後你這一天要照做、要落實,你早晨那一枝香就沒有白點。點這一枝香是我自己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守規矩,你這一枝香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這是「供花」,這個花沒有白供。所以這一些表法都提醒自己,自己要做,要勸別人做。晚課反省檢點,我今天做的成績如何?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不滿意?如果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要改過,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叫修行;你這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在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所以他不能成就。末後:

【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所願』就是前面講的三願,度眾生的願、成佛道的願、脫離三界六道的願,都能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懂得的。

今天時間到了,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四十七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六十九面: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這是第五段,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有求必應,有願必成。這是世間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中國或者是外國,可以說沒有一個眾生沒有這樣的希求。人人都有願求,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滿自己的心願?畢竟是求願的人很多,真正滿願的人非常的希有。世間人有求,這個願實現,絕大多數還是他命中所有。他求財,他命裡確實有財,時節因緣成熟他發財了。命裡面有地位,到時候因緣成熟,他也得到了高官,可見得都是命裡有的。這個地方所講的希求,是你命裡頭沒有的,命裡沒有你求到,那才叫有求必應。命裡有的不算,是命裡沒有的。沒有,要求得是很難,不容易。這是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實在講加持還是屬於增上緣,真正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自己依照佛的教誨,認真努力的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這不是宿世,宿世你命裡沒有,現前造的。這裡頭的因果關係,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會懷疑,也不會去怪菩薩為什麼保佑他,不保佑我?他照做,我沒有照做,明白這個道理就行,真的是有求必應。

前面說能求的人,所求的事,經上講得很清楚,特別說『若未來世』,這一段每一節裡面都是講未來世,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包括在未來世裡面。求願這個人的條件,一定是『善男子、善女人』,「善」是關鍵的字樣;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依照這個方法求,未必得感應,所以這個字是關鍵的字樣。我過去講《地藏經》,有聽眾曾經問過我,為什麼他依照這個經典修學,也很懇切、也很誠心,所求得不到?所以他懷疑經上講的不見得可靠,來問我。我就點這個字,我說:這個「善」字你有沒有做到?他一想明白了。因為這個經是大乘經,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求的是小願,你有小善就行。你要是大願的話,那你一定要大善。善的標準在三福,你想求人天的勝事,殊勝的果報,人天當中殊勝的果報,你人天善要去做。「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沒有?如果你果然做到,你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求世間殊勝的福報你能求得到。你求出世間殊勝果報,未必能求到,為什麼?那個善還要加強。

所以你希求二乘果報,那你一定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話聽起來好像不難懂,其實不容易,很不好懂。什麼叫三皈?現在很多人把這個看輕,看得太簡單、太容易了。找個法師,佛像面前,念幾句偈,就以為是皈依,哪有那麼便宜事情?「皈」是真正回頭,「依」是真實的依靠。「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頭,真正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清淨心,這談何容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三福第一條是世間善法,第二條是出世間善法。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受的三皈眾戒,古人講得沒錯「有名無實」,自己一定要清楚。現在出家人受比丘戒以比丘自居,蕅益大師說,這是妄語。你沒有得比丘戒,自己以為是比丘,這個過失很重。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五個比丘傳戒,當然最好是能夠十個人,十個人找不到,五個人;五個真正比丘才能傳比丘戒。

南宋之後中國沒有比丘,可是戒還是照傳,我們自己心裡一定要清楚,這是名字傳授,沒有實質。為什麼要這個形式?我們讀誦戒經,避免別人毀謗,戒經上說沒有受過戒的人不可以看,我們受形式戒去讀戒經。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你真正能夠做到一條,明瞭一條做到一條,你這條戒受了,不在形式。你就是在登壇受了戒,你沒有做到,你沒有受,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身分。蕅益大師受了比丘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他持沙彌戒。因為沙彌戒,沒有比丘,自己在佛菩薩面前可以發誓來求受,菩薩戒也是如此,所以菩薩戒跟沙彌戒,在家居士是可以得到受戒的,因為不需要真實比丘。比丘、比丘尼戒要真實比丘,沒有真正比丘,決定不得戒。所以蕅益大師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這是祖師大德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老人家稱沙彌,他的徒弟成時法師就不敢稱沙彌,蕅益大師的著作,成時法師把它整理、刻版流傳下來,這個功德很大。沒有成時,蕅益大師的著作就沒有人傳下來。他的弟子自稱菩薩戒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我們今天稱居士,你看成時法師多謙虛。我是出家的居士,你們是在家居士,這是名副其實的身分,正確的理念。在晚近弘一法師對於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自己也自稱出家優婆塞。這是我們一定要懂,要曉得自己的身分,不至於做錯事情。

可是出家優婆塞能不能學菩薩?能學,菩薩出家優婆塞,當然可以學菩薩。菩薩的善,一定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真正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還會傷害一個眾生嗎?你要幫助他都來不及,你怎麼可以傷害他?如果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眾生不滿意他、嫌棄他,以瞋恨心對待他,你菩提心就沒有了。如果對於一個眾生你愛他,感情在其中,你菩提心也沒有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清淨、平等、覺,從清淨平等覺裡生的大慈悲心,這是菩提心,你才能幫助一切眾生。要幫助一切眾生,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所以接著要修斷煩惱、斷習氣,「煩惱無盡誓願斷」;成就自己的學問智慧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後面「佛道無上誓願成」;後面三願是完成第一願,你成佛幹什麼?斷煩惱為什麼?你學法門為什麼?成佛道為什麼?為度一切眾生,不為自己。如果說斷煩惱為自己,學法門也為自己,是小乘,權教菩薩,我法二執還沒有斷盡,當然比我們凡夫是淡薄太多了,但依舊不乾淨,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此地「善」是個關鍵的字眼,我們有沒有做到「善」?我們是不是經典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先把能求的人說出來。

底下講所求的事。所求的事很廣、很多,你所求的沒有一樣不滿願。註解也註得好,我們在此念一念,「願念在內」,你有願,有求的念頭,這在內;「事相據外」,你所求的事在外。「約世出世間,則有百千萬億」,你所希求的事太多太多了,說之不盡。「或求現生果遂」,或者是求你這一生當中,你的願望都能稱心如意,遂就是稱心如意的意思。「或期他世從心」,或者希望來生,你所希求不是這一生,來生得殊勝的果報。下面法師引「《十輪經》云」,《地藏十輪經》,「此善男子,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這舉幾個例子,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很好的緣分聽聞佛法。或者是「淨信、淨戒、淨慮」,淨慮是禪定,「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這舉幾個例子,世出世間一般人想希求的,你求願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底下教給我們求的方法: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這段話實在就是《行願品》裡面「如教修行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句。你只要真正能做到如教修行供養,你所求的願沒有不滿,你都能夠得到。所以這一句它的意思一定要了解的很清楚、很透徹,『歸依供養』這四個字是最重要的。「歸」是回頭,從我們一切錯誤、一切過失真正回頭,回頭就是懺悔。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他告訴我,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當你有求的時候不應,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是你自己有業障,只要你把業障懺除,感應就現前。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怎樣懺除?他給我說了四個字「後不再造」,我明白了。真正善知識不講假話,也不拐彎抹角說一大堆,簡單扼要。我們佛門懺悔很多儀規,不需要。你知道你錯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叫真懺悔。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導我跟一般法師大德不一樣,使我們聽了之後感到合情、合理、合法,不能不佩服。

所以我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犯過失,那就是覺悟;那個「知」就是覺,你覺悟了。能把過失改過來,這是修行,這是懺悔。所以佛家講修行,「懺悔」兩個字統統包括了,就是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儒家講的「不二過」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過失只可以有一次,不能有第二次,第一次是你無知,第二次曉得覺悟了,不可以再犯第二次,這是回頭,真回頭。回頭之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處事待人接物依什麼?依《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教誨,這叫「皈依」,你皈依地藏菩薩。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這個經裡面的教訓,那你不是皈依,你沒有依靠。沒有依靠地藏菩薩教誨去做。你那種皈依是假的,有名無實。有名無實的皈依,給諸位說不但沒有利益還有過失。你沒有皈依的時候你犯罪,結罪的時候只有一重罪;皈依之後,明知故犯,你兩重罪。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相信中等根性的人,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善人,真正皈依。

『瞻禮』是功課,我們今天講的早晚功課,也就是說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課你要瞻仰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依教奉行。我們依哪一個經論來修行?全部的經論我們沒有能力熟讀,一定要把經論裡頭重要的東西摘錄下來,要記住,天天要讀。當然你有時間,每天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念一遍很好,實在講念一遍不行,為什麼?記不住。還是把裡面重要的一條一條摘錄下來,像我們編的《淨宗修學守則》,我們從《無量壽經》摘錄了六十條,好記。這六十條,條條都要做到。我們又從《寶積經》裡面,《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頭也摘錄了六十條。這部經是世尊專說末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出家人常常犯的毛病,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做錯,以為做得很對。佛這麼一說,我們才恍然大悟,天天在造罪業,還以為自己修得不錯;將來落到三途,還不知道怎麼墮落的,你說多可憐、多可怕。所以這部經典很重要!

世尊對末法出家人開示,指責我們一些毛病應當如何修改,不只這部經。可是我們節錄這幾條,先要把大毛病改正過來,然後再改小毛病。大毛病改不過來,小毛病都改過來不容易,收不到效果。所以真正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經典裡面的教訓也要節錄出幾十條,擺在自己面前,天天要照做,這叫供養,「如教修行供養」,這是你自修。不但你自己要依教奉行,你還要教化眾生,它是大乘法。大乘菩薩之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後面還有「勸進行者」,所以單單自己做還不行,還要勸化別人。

『讚歎地藏菩薩形像』,這個「形像」,給諸位說就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形像?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像。他用什麼心處事待人接物,他用什麼樣的態度接觸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叫形像。此地稱讚,講解地藏菩薩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專門「讚歎地藏菩薩形像」。所以大家不要誤會,造一個地藏菩薩像這就是讚歎,你全搞錯了。此地的讚歎,一個是要為人演說,還得要為人做好榜樣,你修地藏法門,你像不像地藏菩薩?你的形像是不是地藏菩薩的形像?這叫真讚歎。你能夠這樣做,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眾,你的所願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諸位想想你所願所求,是你自性功德的現前,還是佛菩薩對你的加持?兩者都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如果自己沒有真修,佛菩薩的緣接不上,想給你做增上緣沒有法子,辦不到;必須自己有因,你有真因,佛菩薩給你做助緣,果就很順利成就,道理在這個地方。再看底下經文: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註解註得好,「歸供合法」,這一句多重要,歸依供養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這是菩薩給你做增上緣。你的歸依供養不如法,你什麼樣的希求,都得不到感應。所以說如理如法的希求,一定能得成就,而且即使為自己,也是為眾生。如四弘誓願所說,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為什麼?為度眾生。如果說是只為成就自己,而不是全心全力擁護眾生,這個願很難成就。為眾生亦為自己是不錯,依舊有障礙,這有障緣。為眾生,不為自己,這個願很順利,很容易成就。為眾生,不為自己的願,也不能成就,那是什麼原因?眾生的業障很重,不是菩薩不幫助,眾生業障太重,不聽教誨,他一定要受果報,從果報當中省悟過來,那時候佛菩薩就來教他。由此可知,佛菩薩現不現身,佛菩薩說不說法,佛菩薩教不教眾生,都是一片慈悲。他不現身、不說法、不教眾生,緣不成熟。這個緣是在眾生自己這一邊,不在佛菩薩那邊。自己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發善願,這樣才能感得佛菩薩現身說法,來幫助我們。如果我們的心不善、行不善,佛菩薩決定不會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就曉得,為什麼有人求佛菩薩就現身?有人天天求,求多少年,佛菩薩影子都沒見到,道理就在此地。

實在講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法,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轉變相續這些理事。事實真相,轉變的道理,轉變這些事實,都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天天接觸這些境界,就像經上所說,我們接觸是迷而不覺,擺在面前沒看出來、沒聽懂。諸佛菩薩憐憫我們,就在眼前的事相把我們點醒。諸位細細去觀察,細細去思惟。你看《華嚴》,一切大小乘經論,是不是如是?我們果然明白,那就像大經上所說,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塵說剎說,無間斷說」,這都是事實。

最近還有好幾位居士,都是得了很嚴重的病,這一發心病就沒有,完全好了,再去檢查已經很正常,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求地藏菩薩永遠保護,真做得到。只要你的善心不退,菩薩始終會保護你;如果你的心退掉,菩薩就離開了。永遠不退心,永遠依教奉行,愈做信心愈堅定,信心愈清淨,法喜充滿,愈做愈歡喜,諸佛菩薩怎麼不護念!諸佛菩薩護念,天龍善神就擁護,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些事情端在自己真修。這個求願是大乘菩薩,求地藏菩薩大慈大悲永遠保佑;菩薩答應你,就會在夢中託夢給你,夢中夢到菩薩摩頂授記。註解裡面講,末後一句,「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希有的瑞相都靠你的信力清淨堅固。我們讀了應當要學習。再看下面第六段,「發現生智慧」,實在講對我們的關係太大了。我們研經學教就是智慧不開,教給我們開智慧的方法。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

都是講我們現在;換句話說,都是教我們自己,不是教別人。

【善男子。善女人。】

注意這個『善』字,淨業三福要緊,「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法從哪裡學起?「三福」是基礎,如果在這上疏忽,沒有認真希求,你一生都不會有成就。像蓋房子一樣,除非你蓋小茅篷可以,你要蓋高樓大廈決定蓋不成,為什麼?你沒有做地基,三福是地基、是基礎。你基礎建得愈堅固,你的樓才能蓋得愈高。現在蓋房子蓋幾十層、蓋一百多層,那個地基要建築得多麼堅固。三福是基礎,成佛的基礎。只有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的基礎,沒有出六道,六道裡面的善因善果福報,那你是肯定享受,因為你有這個基礎,可以說你不會墮三惡道,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報。如果你第二福也修得很認真、很堅固,你的果報在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果,你得這個福報。你再具足大乘菩薩福,你才能超越十法界,享受一真法界的福報。所以這個基礎我們要不認真的修學,佛法裡面所說殊勝功德利益,我們得不到。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明瞭。

請看經文,《科註》卷下第七十面,第二段經文: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這是教我們求智慧。因為沒有智慧,想修學大乘,不但不能開悟,連經文都記不住。在我們現代大概中年以上的人,學佛都有這個困難。年輕人學佛是少數,那真是宿世的善根很深厚,年輕的時候就接觸到。我自己接觸佛法是二十六歲,當時我已經知道太晚了,遇到佛法太遲了,好年齡、好時光的時候沒有這個緣分,到自己能夠懂事、能夠覺悟,年歲已經大了,讀誦已經相當困難。好在宿世還有一點善根,在這個世間還沒有被迷惑,遇到這些大乘經典確實非常喜歡,很喜歡研究、讀誦,很喜歡能夠深解義趣。『縱遇明師』這一句是很難實現。「明師」是過來人,有修有證,這是明師,到哪裡去找?世出世間古大德都常說,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能夠遇到是宿世的善根因緣,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麼會遇到?善根福德薄,遇到了不相信,不肯接受教誨,縱然接受也是陽奉陰違,所以他沒有成就。

方東美先生一生在台灣教學,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非常熱心教人,幾個人肯聽話?幾個人肯依教奉行?他天天在教、天天在勸,奈何學的人陽奉陰違。雖然如是,教的人並不會灰心,這是大慈大悲。你雖然不聽,只要你肯來聽,不做沒有關係,給你種善根。知道來生來世,或者是來生後世,再遇到緣的話,你的善根種子會起現行。明知道他做不到,只要他肯來聽,都教。你聽懂了,現在能做到,這一生得利益。這畢竟還是少數。李炳老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聽他講經說法的人,我最保守的估計也應當超過五十萬人,真正依教奉行往生淨土的應當有五百人,諸位想想五十萬人當中五百人往生,其他的都是種善根而已。所以他老人家常講,「一萬人當中,難得有幾個往生」。問題就是你聽,有沒有聽懂?有沒有發心認真去做?必須是能信、能解、能願、能行,你才能得利益。所以學佛頭一個條件,就是遇到好老師,這是我們一生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

老師教我們,『教視令熟』,經文裡頭沒有說「教念」,沒有說「教聽」,他用「教視」,這什麼意思?我們要注意到這些文字,這些文字非常重要!「視」就是觀,觀是屬於慧。佛祖教人用功修行的綱領是教你作觀,教你觀察。觀察是初步,初學的;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要用個觀、用個照,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觀照就沒有了;而實在講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真正講離開心意識,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所以對我們初學人來講,觀察、觀照,依教奉行。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跟我們事實的生活做對比,在這裡面觀察,事實真相跟佛講的相應不相應?從哪裡下手?先觀察因果,你觀察行善是不是得善果?觀察作惡是不是得惡報?先從最粗、最明顯的地方去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你就生智慧。所以他不用聽、不用念。禪宗裡面從觀照入門,功夫漸漸深了,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心經》裡面講觀世音菩薩的功夫,「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昨天跟諸位講的結尾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知道我們眼前現實的狀況,確實是夢幻泡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是照見。這個境界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面還有能所,照見五蘊皆空是能所沒有了,那就是一真法界現前。

所以老師這樣教給我們,實在說我們是邊聽邊忘,『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我們還是隨順煩惱、隨順習氣,不能克服自己煩惱習氣,所以在經教裡面不能開悟,這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檢討,你才發現自己的過失,才知道自己業障有多重。必須自己肯定自己業障重,然後你消業障的念頭才發得起來,業障不消不行,不消,還要搞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一搞輪迴,我們這一生所學的就忘得乾乾淨淨,怎麼曉得?我們前世曾經學過佛法,這一世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不是忘得乾乾淨淨?有隔陰之迷。來生又得從頭學起,來生有沒有機會遇到明師?很難講,決定不是說你生生世世都那麼巧都能遇到,沒那麼好的事,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話是真的。所以這一生不能成就,一失人身,絕對不是說你來生會遇到,很可能你會隔幾十生、幾百生,乃至於多少劫,才有機緣再遇到。這就是講退轉,這一退時間太長了!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要明白。然後才知道這個機緣希有難逢,遇到之後一定要牢牢的抓住,決定不能放鬆,怎麼樣辛苦也要熬過,也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才是個聰明人,才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

實在講,佛說這一類的人很多,學佛裡頭大多數是這樣的人。這些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業障沒消除。消除的方法前面跟諸位講過,「歸依供養」,供養是依教修行供養,就消除了。消除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是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統統放下,一心念佛,勸人念佛,這個消業障的方法比什麼都快。你能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禪定,你能夠得理一心不亂,在教下講大開圓解,一生當中可以做到,業障極重的人也能做到。這就是善導講「遇緣不同」,業障再重的人都能做到。你得念佛三昧,智慧開了,你能不能弘法利生?不一定。為什麼?要看法緣,你自己雖然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沒有法緣,你去講講得雖然好,人家不聽你的。這時候怎麼辦?多半到極樂世界去,就往生了。

所以成就的人,住不住這個世間不是自己的事情,跟自己業報已經完全沒有關係,住世間、不住世間都看法緣,有緣多住幾年,沒有緣立刻就往生。成就的人往生決定沒有病苦,決定是自在往生,但是他的示現不見得相同。也有人示現生病,也有人示現很苦,為什麼?覺悟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看到你起警覺性。示現沒有病苦,很自在的,令大眾看到生羨慕心,菩薩做種種示現,沒有一定。示現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看眾生的緣,應該做哪一種示現,他就做哪一種示現,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他哪有一定?但是有個原則,無論哪一種示現,決定利益眾生,決定有人看到、有人聽到會醒悟過來。

所以消業障重要,通常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消業障是讀經,讀得相應消業障,念佛念得相應消業障;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消業障。決定不要有一念利益自己,諸位要知道,利益自己是造業,是增長你的業障。許多同修業障消不了,縱然做善事,行善、做慈善家、幫助別人,他有自己,所以他業障消不了,他要受些果報。我們今天很幸運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決定沒有自己,一切都是為眾生、為社會,為佛法好形象,為佛法久住世間,我們能夠常存此心,常修此行,業障消除得快速。請看經文: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這一段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修開智慧的方法。我們遇到好老師,遇到好同學,遇到好的修學環境,智慧不開,那是空過,非常可惜。智慧怎麼開?這個地方世尊教導我們的方法好。這個人,希求開智慧的這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聞名見像;這個地方的「聞見」我們要記住,是菩薩的三慧「聞、思、修」,一而三,三而一,才能夠相應。最初的緣是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當然聽這個名號,你一定要了解名號表法的意思,你要不懂表法的意思,你就白聞了。地是心地,藏就是智慧,我們真心本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德能,這是地藏菩薩名號裡頭含的深義。

見地藏菩薩像,或是見到雕塑的像,或是見到彩畫的像,見到像,就要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他示現在我們人間所作所為。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實踐這部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話。釋迦牟尼佛對他的讚歎,他統統做到了,他要不做到,佛怎麼讚歎他?所以我們聞名見像,知道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必須如地藏菩薩的行誼,才能把我們心地寶藏開發出來,那我們就有智慧,業障就消除了。如果不能效法地藏菩薩的形相,我們的業障消不了,這是真正的道理。

此地講在菩薩形像面前求懺悔,『具以本心』,本心是真心,誠心誠意求懺悔。註解裡頭註得不多,但是意思很深,「聞名見像,陳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從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一定要懂他表法的意思。「故稱名供像,即發慧性。然須恭敬,始能感動。以誠能動物」,動是感動,物是指一切有情眾生,包括諸佛菩薩,你能夠感動。「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你心地不誠,你就不能感動。特別是對佛菩薩,對一切善人善神善的,要用真誠感動。你要是不誠,不誠也有感,哪些感?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誠,心都是邪曲,所以你殺心感什麼?感羅剎;瞋恚心感修羅,慳貪心感餓鬼,你就跟這些東西起感應。你要跟諸佛菩薩感應,跟天地善神感應,真誠心,這一點很重要!

至心懺悔之後,還得修供養,供養是表自己的敬意,我們跟人見面要送一點禮物,表示我們對他致敬。沒有預備禮物,身邊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送人做紀念結緣,也要做。所以在佛菩薩面前,我們表示自己的敬意要修供養法。『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過去有人讀《地藏經》,讀到「香、華、衣服、飲食」供養,他沒有什麼問題,「玩具」供養菩薩,這是什麼意思?註解裡頭註得很清楚,表「遊戲神通」,所以玩具能不能供佛?能供佛,表遊戲神通,表這個意思。主要是藉這個儀式表自己的誠敬。

他這個地方講的表法好,言簡意賅,「假物將意,藉事顯心」,佛菩薩面前供養是這個意思。「香取清遠潛通」,香是清香遠聞;「華表圓滿悅懌」,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花,花代表歡喜,完全是從相狀上來說;「衣服見寂忍不捨」,衣表忍辱;「飲食顯慧命常存」,表這個意思;「玩具彰遊戲神通」,這是舉幾個例子。前面我們曾經講過,香表信、表戒定、表五分法身,都有清香遠聞之意。花表六度。佛菩薩面前供飲食,佛菩薩不需要飲食,供飲食的意思是顯慧命常存,因為我們得飲食,身命才能夠存在,以飲食來維持身命,此地是表慧命。這是至心懺悔,修誠敬的儀規。

再『以淨水一盞』,供在佛菩薩的面前,供多久?『一日一夜』。『然後合掌請服』,供一天一夜,你把這個水喝下去。『迴首向南』,地藏菩薩坐在南方。『臨入口時,至心鄭重』,意思註解裡面都說得很清楚。「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供這一杯淨水,一定要曉得,心要像水一樣清淨,要像水一樣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發慧。你把這杯供水不要倒掉,你要喝下去。所以供水最好供什麼?開過的水,供涼開水,你可以喝。你供的水是可以喝的,表示我接受,我認真要學習,表這個意思。而不是每天佛前面的水換一換就倒掉。這些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看你的用心,在事相就看你用的是什麼心?這個心就是『至心鄭重』。他這裡說,註解裡頭好,「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有洗淨污染的功能,用這個來表示。我們貪、瞋、痴是污染,《無量壽經》上教我們,「洗心易行」,用什麼方法來洗心?淨水,清淨平等的水來洗我們的心;改變我們一些錯誤的行為,叫易行。

註解裡面又說,「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表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表法,不是說你天天喝這個水就開智慧,你試試看你喝上三個月看看開不開智慧?還是不開智慧。因為你外面是相,你是表相,表裡要一如你就開智慧。你天天供水,天天喝這個水,每一見到的時候清淨心、平等心,一定要把你心的不平洗成平靜,心裡面污染洗成清淨,你智慧才開;表裡一如,這才能起得了作用。每一天喝水還是貪瞋痴慢,還是自私自利,智慧怎麼能開?你的業障怎麼能消除得了?一定要懂表法的意思。懂得表法的意思,我不喝這個水行不行?當然行,不是不行。為什麼要喝這個水?鄭重。這在事相上表示出你的誠敬,取這個意思。

修這個法的時候,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換句話說,一定要修十善業。不但要修十善業,還要斷五辛。諸位要知道,五辛是蔬菜一類,葷菜,你看「葷」是草頭,吃肉不是叫吃葷,那就搞錯了;肉是腥,葷腥。葷還是蔬菜類,腥才是肉食肉類,現在有很多人把吃肉叫吃葷,錯了。五葷是指蔬菜裡面,註解裡也有,蔥、韭菜、蒜,他只講三樣,五辛是五樣,葷辛。我們講葷腥是肉旁,一個星宿的星,那是肉食。此地講葷辛都是屬於蔬菜,那是什麼?葷是有氣味,臭的氣味,辛是指辣,辛而非葷可以吃。五葷菜,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蔥、蒜、韭菜、蕎頭,蕎頭是小蒜,經上有一種興渠,是從前中國沒有的,現在我們曉得就是洋蔥,洋蔥在中國過去沒有。這五種性質都相同,《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五樣東西不能吃,嚴格的修十善法、十善業,一七或三七日,這是修行的方法教給你了。

說一七跟三七是剋期求證,期望在這個日程之內能夠得到感應,如果業障很重的話,三七日還不行,我們曾經見到。一般講三個月會見到效果,六個月效果就很顯著,就非常明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年歲大的人也能恢復記性,讀過的東西也能夠很久不忘,通常講三、四天,一個星期不會忘掉,時間長了再不讀當然又忘掉了,讀過一遍東西一個星期之內還能記得,可以做到這個功效。末後有幾句話,七十四面第二行的註解末後一句,「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致誠者」,你對這個修法有懷疑,不能夠以真誠心去修,那感應就很難達到。如果你深信不疑,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底下一段果報現前: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這是你所求的成就了,願遂了。現在有人求而不得感應,都是精誠不足。精是專、專一,誠是誠敬。還有一些人讀了這個經,沒有能夠圓解,心量很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來求,處事待人接物就不誠實,能不能求到?求不到。諸位要曉得,一誠一切誠,它是性德,你這樣才能消業障。在佛菩薩形像面前露一點誠心,真誠心,離開佛菩薩形像,跟大眾接觸之下惡念又起來,煩惱習氣又現行,沒有用處,這個一定要懂得。佛菩薩是教我們這個方法,你在佛菩薩面前修是課堂作業,你學了之後要有用處。不會說將來你有感應,讀經典一念都會記住,念別的東西一念都忘記,哪有這個道理?沒這種道理。經典一聽就明白,一讀就能記住,日常生活當中,樣樣事情你都聰明,你都能開解,都能夠記住,這個效果才真的成就了。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事實,你依照這個方法求,得不到果報。得不到果報,你的信心就喪失:佛在經上講的不可靠,我照這個修,修了好久沒有感應。他不知道他自己所修,理論方法都錯誤,不是沒有效果,真有效果。所以如理如法的修學非常重要。這一段青蓮法師註得很長,但是不難懂,要緊要注意的我已經給諸位說過。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四十八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七十六面,請看經文: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講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佛在經上這樣告訴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滿所求的願?有沒有效果?這個問題端在我們自己的存心。如果對於佛法能有相當的契入,佛講的話我們就能相信,道理在哪裡?原理是在「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還是這個原則,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哪有不如願的事情?我們看經文,『復次觀世音菩薩』,這是再叫著觀世音菩薩,是另外一個段落的開始。『若未來世』,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所看到,佛都是對末法眾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是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在現代這個世間災難頻繁,這些事可以說是天天都能夠見到,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要知道,這是無始劫來積習惡業之所感召。可是這個說法雖然是真實,現在世間人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在古時候由於世代相傳的教誨,能接受的人還有。現在將古德的教誨完全捨棄掉,以現代人自己的創意,自己的想法、作法以為是正確的,反而認為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是過去了,不適合時代,應當完全捨棄。他的新的思潮、新的想法、新的作法,結果如何?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思考的。

現在人不相信六道輪迴,不相信因果報應,可是這些報應的事實擺在面前,他不能不受,他還是要受。「衣食不足」這是世間最痛苦的事。這一次我們發起在東北賑災,現在已經進入冬季,北方天氣很冷,尤其是今年。我聽說台灣有一個旅行團,也是我們佛教同修們組織的,到大陸去觀光旅遊,走到上海就覺得太冷,受不了就回去了。北方的天氣比上海要冷多少倍,這些人都受不了,居住在東北的這些同胞他們怎麼辦?我們送了十萬套寒衣,那邊有電話告訴我,現在已經分發出去有一萬多套,我是叫他們一面做趕快就送,不要等統統做好再送,做多少立刻就送多少;他們得到的人都很歡喜,我們做的是全新的,不是買舊衣服去賑濟。但是送到災區這些同修們,回來之後都痛哭流涕,什麼原因?看到災民太苦,現在沒得吃,在饑餓的邊緣,這怎麼辦?衣服有了,沒有糧食。我問問糧食能不能買得到?可以買得到,現在中國北方的糧食禁止出口,可以內銷,而且價格也不貴;他告訴我,現在災區是以包穀米為主食,現在的價格一斤只有四毛錢,人民幣四毛錢。舊曆年快到了,我們還送了些麵粉,我叫他救災要緊,他們跟我商量,能不能把棉衣減少一些買糧食?我告訴他棉衣還照做,加緊照做,糧食照買,不足的錢我們想辦法,救災要緊。

災難的根源我們知道、我們了解,但是說出去人家不相信,人家不能接受。所以讀這段經文,以為念念地藏菩薩名號就得度、就得救,哪有這個事情?誰相信?我們今天發心來救災,這是治標不是治本,佛在此地的教訓是治本,根本的救濟。前面這一段是講災難,這些災難就在我們現前,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疾病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災區有不少人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睡夢之間,多有驚怖』,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在註解倒數第四行,末後一句,他在這裡頭說這些災難是「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耳」。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在六道這一生能夠得人身,得人身這叫引業,過去生中曾經修過五戒十善,因為這個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可是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這一生所遇到禍福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滿業。法相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很詳細,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跟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你這一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如果宿世造作的是惡業,你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這些艱難困苦。

可是這個事情是宿世造的,現在後悔也來不及,如果不是佛陀教導我們,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事情的業因果報?不明瞭業因果報,於是產生了怨天尤人,認為老天爺不公平,這些世間人對不起我,起怨恨心又造惡業,惡業怎麼能改變這苦報?這不可能。所以世尊在此地教我們,『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當要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講得很多,地藏是表什麼?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的心,這就能夠轉業報,改心理就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家講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還是以孝敬為基礎。《觀無量壽佛經》,佛教給我們修學第一句就是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教的,這一部經典實在講就是講這四句話。我們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佛陀的教誨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念頭轉了,境界就能漸漸轉,這個要緊。大家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來救助,這是一時的。可是世人對我們這個作法生起感激之心,對於佛陀教誨把它淡忘。我們這個救助是一時,算不了什麼,佛陀的教誨是根本,永遠解決,這個恩德多大,幾個人能體會到?幾個人知道這個恩德?

這一次在災區,我們也響應災區同胞們的呼喚,告訴我們許多學校在這次洪水裡面被沖毀了,我們要發起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使學生們能夠恢復上課。我們建的中學都叫「慈光」,他們答應我們給學校命名。我們飲水思源,自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是老師的教誨,我們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我老師一生的事業是在「慈光圖書館」,他辦了一個圖書館,這名字叫「慈光」,我們今天在大陸上建學校,用「慈光」紀念李老師。小學的名稱我們用「孝廉」,這是發揚地藏菩薩的本願,地藏菩薩表孝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家的孝經,佛法是從這個地方建立。小學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在中國古時候「孝廉」是對於秀才的稱呼。這個意思很深,希望從小培養他孝心、培養他廉潔。廉潔是不貪,不貪是三善根。人能做到不貪,自然就連帶有不瞋、不痴,貪不到才瞋恚,貪得到他怎麼會有瞋恚心?所以中國廉潔的意思,就含著有佛法的三善根,我們用這個意思來給小學命名。

我們希望有能力的同修們大家來贊助,這是第一批我們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第一批建在北方。我們修學這幾十年來,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她是大連人,所以這三十所學校建在北方,也是報答她護法之恩。佛教導我們知恩報恩,我們希望將這個精神發揚光大,不但將來能夠幫助中國各個地區,我們也要幫助全世界這些苦難的人民。我們的能力很有限,只要有真誠心去做,必定能得佛菩薩的幫助,人的力量做不到,佛菩薩有這個力量,這正是李木源居士常講,「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沒有能力,阿彌陀佛有能力」,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來修學,自然能得感應。

在這一段教導我們修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至心恭敬』,青蓮法師註解註得好,我把他的註解念一念,「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可見得這四個字含義的深廣。「徹到源底」,源底是什麼?是真心、是自性。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所以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根源。至心是真誠到極處,為什麼要用這一句?這一句是能感,感應道交,消除一切災難,這是所應,我們能感就有應,我們說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有什麼能力來應?還是稱性的感應,這才如理,在理上才講得通。沒有這個理論,我們聽了之後依舊還是會疑惑,不太容易接受。

下面跟我們說怎樣才能做到至心,「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幾句話好。由此可知,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這個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他,也未必能濟事,未必能真的有效果。什麼道理?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這把感應的道阻塞,不通了,所以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可是人要做到這一點,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得相當的修養,佛法的術語是「不是凡夫」,為什麼?他智慧開了,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不惑於名,不但是佛菩薩的名號你不迷惑,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你都不會迷惑。一個名不迷,一切名都不迷,一個相不著,一切相都不著。諸位要知道,要到這個境界業就消了,境就轉了,幾個人能做到?所以許多人讀這個經覺得經不靈,覺得《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是不錯,但是事實上不管用,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不是佛說的沒有效果,是我們沒有懂得佛的意思,經過祖師大德這一解釋,我們明白了一些。

是不是真的透徹的明白?還有問題,所以下面才教你『念滿萬遍』。「念滿萬遍」是什麼意思?多次的薰修,希望你能夠悟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一遍、兩遍有什麼用處,你還是迷、還是惑。所以經要常常讀、要常常講,最好要常常講,講比讀的效果還殊勝。我自己是個凡夫,是個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得這麼一點利益,沒有別的就是靠天天在講經。每講一遍我對自己來講是薰修一遍,我講了四十年,四十年天天不斷的在薰修才有這麼一點效果,所以我感覺得講比讀效果還要殊勝,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瞭菩薩為什麼那麼樣熱心去教化眾生?原來是為了利益自己。你沒有一個熱誠教化眾生,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上。不但解門如是,行證亦復如是。我們看到人家有苦難,不能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我們自己的災難也轉不過來。換句話說,你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自己的災難消除,所以真正消災免難,是熱心全心全力幫助人。你不肯真正去做,你解悟得再圓滿,你的災難還是免不了,這個道理你們仔細去想想。所以「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意思很深很廣,佛所說的話真實不虛。

下面是講果報,『是諸不如意事』,「不如意事」就是像上面所舉的例子,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等等這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長,看你自己用心的程度、薰修時間的長短,這個災難有很短時間就消除,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完全看我們自己。自己如果能夠頓悟,如果能夠勇猛精進的修學,在短時間之內就能看到效果,這個災難就消除了。『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益」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可以有多餘的幫助別人。「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夢中一些惡夢也就沒有了,身心安穩,轉禍為福。科題裡講「修善消滅安樂」,這個字對現代人來講還得加幾個字才行,否則的話修善把安樂消滅掉了,這就產生誤會;「修善消滅諸不如意事,即得安樂」,這個意思就很圓滿,大家就不至於誤會。這一段經訓對我們現在人來說迫切的需求,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去做。我們今天看到別人有災難,說不定明天我們自己就遇到災難。我們自己不能關心別人,到我們自己有災難,誰關心我們?我們不肯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有災難的時候,誰來幫助我們?要懂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希望自己有難的時候,有人來幫助我們,來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別人、幫助別人,你才能收到這個果報。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這段經文所說就是現在講旅遊的平安。現代人出門旅遊交通工具跟古時候不一樣,但是實在講可能遇到的災難是沒有兩樣。科題是「安水陸險道」,就是在水陸險道旅遊的時候,能夠得到平安。在經文裡面諸位要留意看看,你就能看得出來,前面一段佛叫著觀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你看這一段『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一段經文你仔細去注意一下。如果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災難可能性少;沒有加「善」,「有諸人等,衣食不足」。如果真正是行善的人,這個遭遇會很少;所以我們在經文上,每一字一句都要留意。

這個地方是講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前面跟諸位講過,最低限度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才稱他作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的果報,諸位要細讀《了凡四訓》就明白,了凡先生確確實實把這四句做到,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是說他要出遠門,出遠門當然是有事情;『或因治生』,「治生」是為了他生活,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家庭的生活,外出謀生;『或因公私』,公家的差遣,或者是私人的事情,私事,探望親屬,訪問朋友,私事;你或者在朝廷裡面作官,現在是公司行號的職員派你出差,公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裡面生小孩,這是喜事,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情;這是說明外出的原因。現在還有觀光旅遊,這裡頭所舉的不在之內,觀光旅遊。『入山林中』,就是你旅行的時候經過這些山林;或者要渡過江河或者是大海,『大水』,像湖泊一類;『或經險道』,險道裡面包括地區有猛獸毒蛇,或者是有強盜搶劫,這屬於險道。險道在過去陸地有,河海裡頭也有,有海盜,你要是遇到的話也很麻煩。現代交通比過去便捷,實在講旅遊比以前人要舒適太多了,可是交通的事故,交通這些災難,我們也常常聽到,如何能夠在旅遊裡面保平安,可以說是所有出外旅遊的人都期望。此地世尊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請看經文: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

善男子、善女人,怎麼念法?還是要至心稱念,誠心誠意,念地藏菩薩名號。青蓮法師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我們把註解念一念,「此顯稱名之益」,世尊教導我們;「是人,通指九界。」不單單是指我們人道,九法界就包括菩薩在其中;他底下說,「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何況菩薩以下?這個我們要知道。你為什麼會遇到這些災難?世法、佛法都告訴我們,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虎狼獅子你過去世跟牠沒有結怨,牠看到你理都不理,牠不會傷害你,牠傷害你過去總是跟牠結了怨。你是初地菩薩,你遇到冤家他也不會饒過你,這個要知道,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安世高,實在講也是示現,他究竟是何等人物,我們不得而知,他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這在他《傳記》裡面記得很清楚。所謂是欠命一定要還人命,欠錢一定要還財,沒辦法的,因果通三世,說誰佔誰的便宜,誰吃虧,沒這個事情。說佔便宜、說吃虧,那是世間人只看到現前這一段,沒有看到前後的因果,如果看到前後因果才知道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要是遇到這些事情,別人佔了我們便宜,我們笑笑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們吃虧上當也無所謂,一切都做還債想,我這個債消了,一筆勾消。無論蒙受什麼樣的冤屈都要做還債想,絕不怨天尤人,自己修得再好,做再多的好事,被人冤枉、誣陷,甚至於被人陷害,都沒關係,知道都有業因果報。初地菩薩尚且不免這些惡果報,我們是什麼人?所以遇到這些惡劣的果報現前要安然受之,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災難過去之後就沒有了,所謂雨過天晴。災禍過去,福報就現前。如果在這個時候懷疑,我一生做好事還要遇這種果報,你心裡面有怨恨,你災難不會消除,福報不會現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明瞭。決定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認真的反省檢點,不可以以為樣樣都是別人的不是,這是修行人最大的過失。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認真檢點,一切是自己的不是,別人沒有不是處,過失都在自己。這個樣子認真努力去懺悔,改過自新,菩提道才一帆風順,才減少障難。

惠能大師教給我們的話非常有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兩句話不是普通人能夠說得出來。換句話說,還見到世間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別人有過失,你修學就有困難,你就有障礙。什麼時候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你才算真正有進步,真正消業障,轉禍為福。縱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者被人殺,也是轉禍為福,為什麼?你決定生到好處,你捨這個身,再受這個身,比現前環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定生天道,享天福去。假如遇到災難,一念怨恨心,災難不能避免,而且墮落三途,你看這個地方差別多大?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我們前面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十條道路,有智慧的人這十條道路是自己選擇,選擇好道,只有一些愚昧無知自以為是,他不懂得選擇,墮落在惡道。我們能夠明白這些事理,這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哪裡會知道?遇到這些災難,我們的心怎麼會能平得下來?今天能夠平心靜氣觀察世間,都是得力於佛陀的教誨,所以實在講佛菩薩、三寶的恩德超過父母。下面這是你所得的利益:

【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你平常就能夠斷惡修善,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在你旅行的時候,又能夠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加修地藏菩薩法門。加修是怎麼個加法?加強孝親尊師,斷惡修善,加強對一切眾生憐憫慈悲救助,這就是加修地藏菩薩法門。你在旅行當中,你能夠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你都能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災難也不會讓你受到損害。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這都是舉例說,實在講依照經典教訓方法修學,利益無量無邊,哪裡說得盡?講到這個地方這是總共舉了八個例子,後面佛做了一個總結,「總說利益無盡」。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閻浮提』是指我們這個地球。實在講這句話是世尊特別為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有大行願,不僅是我們這個地方;因為佛對我們說話,特別強調。

【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這是真話,絕不是像前面舉的幾個例子,真的利益說不盡。『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太多了,說一百劫、說一千劫都說不盡。小註裡頭舉《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有三部經,除這部經之外,還有《十輪經》。他舉《十輪經》上幾句話來說,我們把小註念一念,「此結」,結是總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這是世尊說法特別的強調,《十輪經》上說,「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這是說地藏菩薩布施功德,悲憫一切眾生。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如果不能夠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叫做真正歸敬。真正歸敬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特別要緊,不能說是我口裡恭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一些眾生苦難,不予置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這個功德至心迴向,至少你要做到這一點,那是真正沒有能力幫助。如果有能力一定要盡到你的力量,你有十分的力量,但是你只盡到九分,你並不圓滿,怎樣把它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才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請看下面經文: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這是世尊勸觀世音菩薩,要流通宣布這個經典。『流布』就是演說,流通這一部經典,你要流通你自己一定要修學、自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流通也有功德,但是轉禍為福比較上困難,沒有那麼快速。你自己果然依教奉行,轉境界來得快速。現在流通印經是最好的方法,古時候流通很困難,古時候寫經,沒有印刷。我們看看古時候文字的記載,有一些大富長者寫經,請一些讀書人來寫經,寫一部、寫十部,再有力量的人,能寫一百部就很少。多半寫的經送到寺廟裡面供養,寺廟裡有藏經樓,供奉在那裡給人家讀誦,也有人到那裡去抄寫,抄經,這是古時候印刷不發達,非常困難。寫經,在民國初年還有寫經,到現在寫經少了,印刷術發達,所以我們做流通的功德愈來愈方便。像這個註解,青蓮法師是康熙年間的人,在那個時候已經有木刻版的印刷,刻版則一個字一個字刻。印刷你們如果到南京「金陵刻經處」,你去看線裝書還是一張一張在刷,完全是人工,用毛邊紙來印刷。一個人做一天的工作,我去看過,我說:你能夠印多少本?他差不多印八本,那個八本沒這個本子厚。線裝書,諸位曉得,一天可以做八本的樣子。哪有現在機器這麼方便?我們現在流通冊數都是以一萬冊做標準,每一次印至少是一萬冊,比過去方便太多了。現在講演可以留下錄相帶、錄音帶,可以做成CD,都是流布是經。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我們聽了之後更應當努力,這部經典所說的,確實能夠挽救末法九千年的劫運,非常重要!末法九千年,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末法時期能夠挽救劫運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不至於墮落在惡道,就是這個方法,就要靠這部經典。『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流布這個經的效果。弘法利生最重要是契機契理,這部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教誨,不但是大乘,我們仔細去觀察,它的確是大乘當中的大乘。與《華嚴》、《無量壽經》,無二無別,實在是一體,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所以在末法時期我們修學以哪一部經為主修,我們一生專弘,自己就清楚、就明瞭了。

這一段是長行文,這品經裡後面有重頌。重頌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佛講經說法的時候,聽眾有先來後到,不像學校上課到時間同學都到齊,佛講經不是上課,有先來、有後到。先來的前面都聽到,後來的前面沒聽到。如果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不辜負後來的這些聽眾,要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這是照顧後來的人。另外一個意思,偈頌便於記憶,前面說得很多,怕聽眾記不得,所以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方便大家記住,如果記不住你就沒辦法做到。所以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常讀誦就是要把它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的教訓,我這個念頭,我這句話,我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一切都以經教為標準,這叫做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偈頌的用意在此地。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總讚,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這是以佛眼來看,不是普通人。佛所看到的,看到地藏菩薩的威神力,他的威德、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現在這個世間眾生災難很多,地藏菩薩有沒有幫忙?地藏菩薩的威神力又如何來展現?我們要曉得地藏菩薩威神力,確實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沒看到。我們不解、不信、不能奉行,地藏菩薩對我們來說空過了。他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三經」,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說的效果,這是地藏威神力。一切眾生,前面青蓮法師講的九法界眾生,你能夠讀誦、憶念、依教奉行,沒有不得利益的。『恆河沙劫說難盡』,這是佛講的,佛說都說不盡,前面講百千萬劫,恆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這是舉一個例子,你見地藏菩薩的像,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有沒有利益?有,阿賴耶識落了種子。可是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行,不能兌現。金剛種子種下去,不定在來生後世遇到這個緣,你能信、能解、能行,那個利益事情就兌現。就像《法華經》裡面佛講的一個故事,久遠劫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頭老虎要吃他,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這是久遠劫前的事。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這個人也正在這個時候得人身、遇佛法,想跟釋迦牟尼佛出家,釋迦牟尼佛叫他這些大弟子來看,這個人能不能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的弟子都是阿羅漢都有神通,能夠觀察過去五百世,大家都說這個人不能出家,過去五百世都沒有種過善根,與佛沒有緣。佛才說無量劫前他念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南無佛,這一生可以在我這裡出家,後來他證阿羅漢果。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所以這個世間人,雖然現在還要遭受大災大難,佛菩薩真正有慈悲心讓他見到佛像,聽到佛菩薩名號,給他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如果他有善根,像前面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當中,他就能消災免難,就能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這比什麼都殊勝。再看第二首,第二首是「轉衰相」: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說明九法界眾生,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這是通指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這一生壽命盡了,造作一些惡業,他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要緊是「至心歸依」這四個字。以真誠的心,歸是回頭,斷一切惡是歸,修一切善是依,依照菩薩的教誨去修一切善。歸依決定不是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幾個頭,給你念個歸依偈子,給你一張歸依證,你就歸依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個理要懂。實在講歸依就是回頭是岸,你真回頭了,依教修行。你心的念頭轉了,境界也就轉,境隨心轉。壽命可以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這一首轉衰相。再看下面有三首,這是「頌示生界」: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

這一首說明你所想念的這些事,你的家親眷屬是在你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之後常常想念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容貌,但是這總是有親情,使你常常憶念,可見得人心的厚道。現在人比較少了,只貪圖眼前的享受,這一些恩情都忘得乾乾淨淨,所謂是「忘恩負義」。造作忘恩負義的罪業,果報也在三途,多半在畜生道。這是知恩報恩,恩情深厚這一類的眾生。底下一首這是教導他修學的方法:

【或塑或畫大士身。】

或者是塑地藏菩薩形像,或者是畫地藏菩薩形像。這是「畫」字。

【悲戀瞻禮不暫捨。】

就是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你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

【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

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這是說明三七日中二十一天,至誠來修一定得到菩薩的感應。如果在三七日中菩薩不現身,是你的誠意不夠。我們在古書裡面常常看到,古代的祭祀,諸位在《論語》裡面就讀到,「祭神如神在」,神也稱之為鬼神,鬼神是指什麼?指自己的祖先。祭祖先的時候,主祭的人古時候叫齋公,因為他要修齋戒,齋戒三天。齋公他住的房子,就像我們佛門裡面的關房一樣,等於閉關三天,齋戒沐浴。這三天不與任何人接觸,飲食家人送給他,他這三天做什麼?三天專門想祖先在世時候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專想,當祭祀的時候就把祖先想來了。祭祀的時候,真的有的時候好像看到祖先的身形,聽到祖先咳嗽的聲音,這是感應。你沒有至誠,他怎麼會有感應?古禮裡面祭祀齋戒是三天,此地是三七。這麼長的時間至心在瞻禮,哪有不感動的道理?所以菩薩一定現身。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他現身的時候就會告訴你:

【示其眷屬所生界。】

指示你、告訴你,你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在哪裡?在十法界,他現在在哪一個法界。

【縱墮惡趣尋出離。】

縱然他墮在惡道,家親眷屬能夠這樣給他修學,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感應地藏菩薩現身,他就能夠脫離惡道。這是什麼道理,諸位能不能想得到?我們範圍不要說大,人與人間的真情。一個人要過世了,世間還有人想念你,長時間在想念你,你這一生沒白過。如果你走了之後,沒人記得你,你空過了這一生。你能夠教人家想念你,總有值得教人想念之處,你要不是真心對人家,人家怎麼會紀念你?不可能。所以積功累德就很重要。家親眷屬,你對於自己的兒女、兄弟姊妹,不是很愛護、很照顧,他也不會想念你。我們現在在報紙上看到,有很多青少年,要問他的爸爸,「我不愛我爸爸,我討厭我媽媽」,小孩這成什麼話?這是社會大問題,我們在報紙上常常看到。為什麼讓兒女對父母起反感?作父母的沒有照顧兒女,大概是忙自己的事業,有很多把兒女交給傭人去照顧。他感激傭人,討厭他的父母,不喜歡他的父母,因為傭人照顧他。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所以人在世間,對人、對一切眾生要施恩德,佛菩薩為什麼能令人尊敬?布施功德,布施恩德。所以有孝順兒女,思念父母,為父母修福,依教奉行,像前面所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親人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前頭有例子,『縱墮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這好!你的三七日中,「悲戀瞻禮不捨」,如果能夠永遠保持下去,那你這一生就能成佛。這是什麼?真誠恭敬到極處,這個心可貴,這個心感動諸佛菩薩。這種心要是永遠不退,依教修行,哪有不證果的道理?所以這一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來給你摩頂受記。受記就像現在的預言一樣,告訴你,你在什麼時候能夠證果,你得到什麼樣的成就,這在佛法修學裡面是一樁大事因緣。所以這部經我們也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但是一定要記住,末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否則的話都是得人天福報。當然以得人天福報為第一步,初步讓他得人天福報,再更進一步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才真正的大圓滿。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四十九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八十二面,倒數第二行看起: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這一段是「頌成度生」。『欲修無上菩提者』,這是菩薩發心,「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出離三界苦』,小乘人也做到,在佛法裡都稱之為真正覺悟的人。三界之苦,實在說是苦不堪言,真正覺悟的人一定要想著永脫三界輪迴。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佛經裡面講的四禪,我們就能夠了解,一個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禪,小千世界的天頂是二禪,中千世界的天頂是三禪,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禪,所以你就曉得講三界、講六道,意思都相同。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只有一個四禪天,有一千個三禪天,經教裡面所說的,大致我們要能夠知道。「欲修無上菩提」,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希求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志願眼光大的。超脫三界這是眼光比較小,都是非常非常之難得。這個人既然發了大悲心,要怎樣滿他的願?『先當瞻禮大士像』,這就是先要成就自己,「瞻禮」的意思前面說了很多,這個地方就不再重複,最要緊是要依教修行。

《華嚴經》裡面講的護法,護持正法,依照《華嚴經》的標準來講,現在護法的人希有。法是什麼?法是「教、理、行、果」,這四種法都要圓滿的護,那才叫真正護法,才是佛所講的標準。我們講護持道場,護持某個法師,不行,那個跟佛的標準一比,那就不是護法。所以佛經上所講的一定要有相當的理解,而後才知道怎樣去做才是如法。佛給我們說的「教」,教有四種教理行果,我們怎樣去修?「信、解、行、證」,我們對於教要信,佛的教誨要信,理要解,行要修,果要證,所以我們自己要做到信解行證。末後這兩句,『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這兩句是說自己成就之後,教化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示現在眾生界,往往也示現有業障。諸位要知道那業障是示現的,都是他教化的方法、教學的儀式,不是真的。讓我們凡夫之人深深警覺到因果的可畏。世間聖人,孔老夫子,我們在《傳記》裡面念到,「孔子在陳絕糧」,他也挨餓;釋迦牟尼佛也曾經有三個月馬麥之報,遇到饑荒托缽沒人供養。這顯示什麼?顯示因果,即使成佛、成聖,也沒有辦法轉變因果。

從前百丈大師講得好,「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不昧是什麼?對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受報的時候很甘心情願,知道我現在所受的,過去造的是什麼因,現在得這個果報,清楚明白。不像世間人遭遇一切苦難的果報,不知道、不曉得什麼原因,以為是別人給他的,怨天尤人,受報的時候還造罪業,這個樣子因果循環,他是每況愈下、往下墮落;明白的人他受果報不會墮落,他逐漸往上提升,這不一樣,他真正懂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遇到別人破壞我們、傷害我們,那是過去生中我們傷害過他,今天他來傷害我,這是報應。我明瞭、我承受,歡歡喜喜接受,一點怨恨都沒有,這個結就解開了,下一次再見面就沒事了。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絕對不能用報復的心來解決問題,諸位要曉得解決不了的。報復,你殺他,你滅他一族,來生是他滅你的族,一樣的事情,因果循環,愈演愈殘酷。換句話說,愈墮落愈深,這哪裡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解決問題真正的辦法是解結,把這個怨結解開,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都要承受,你才能夠化解,在菩提道上無論是自己修行、弘法利生,障礙就沒有了。諸佛菩薩示現種種相,都是讓我們覺悟的,讓我們明白,也是教導我們應當怎樣去做。實在講這就是生活,佛教給我們生活,教給我們處世做人。「瞻禮大士像」,這裡頭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擴展到什麼地方?擴展到對一切惡人、一切冤家,都要用孝敬的心,普賢菩薩第一願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敬就是孝敬,決定沒有分別、沒有等差,這是你真正在修行,真正在轉業了;業轉了,果報就轉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第四段頌求智慧,這一段比較長一點。先說你為什麼沒有智慧,是你有過去世的業障,障礙你的智慧。雖然遇到佛法,遇到善友,你明白了,你發心,發的心很好,發心研教學經,目的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這是大菩提心。在一般說真正發這個大願心,你就一定得諸佛護念,這是真的。雖得諸佛護念,我們智慧依舊不開,這是自己有業障,諸佛如來沒有辦法消我們的業障,沒有法子,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不是佛菩薩不保佑你、不照顧你,佛菩薩是真保佑、真照顧,但是你自己造的業障,佛菩薩對這個就無可奈何,業障一定要自己消。佛菩薩告訴你方法,告訴你這些道理,這經典上所講的,理明白了,佛的教誨我相信,教給我們方法要照做,那叫修行,你才能消得了業障。消業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所以《地藏經》也是根本經,道理在此地。我們能孝順父母,孝順一切眾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眾生,什麼業障都消除。真正有孝敬之心還會造罪業嗎?還會以惡意對待一切眾生嗎?不可能,那就是真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所以你才曉得孝敬是根本。為什麼佛在這個經上一再教給我們,「先當瞻禮大士像」,道理在此地。所以願很好,佛菩薩也照顧你,可是你讀經還是一面讀一面忘,縱然多聞也不能開悟,這個人有業障迷惑,所以於大乘經不能記誦。下面教給我們方法: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前面長行文都講過,教給我們修行方法。供養,諸位想想如果沒有孝敬,怎麼可能供養?普賢的十願,後後深於前前。像我們蓋房子,第一願是第一層樓,第二願是第二層樓,你第一層沒有蓋好,怎麼能蓋第二層?二層蓋好才能蓋第三層,這一個道理。所以後面都是從前面基礎上建立的。然後才知道地藏法門是菩薩修行的根基,觀音是慈悲,慈悲是從地藏根基裡頭發出來,你沒有孝敬,慈悲從哪裡來?沒有孝敬的慈悲是假慈悲,必定他有企圖、有目的。說一個人不孝順父母而去孝順別人,哪有這種道理?這是不合理的。沒有禮敬,哪裡會有讚歎?沒有禮敬的讚歎,我們曉得那是虛偽,不是真的;沒有禮敬的供養,那是諂媚巴結。所以孝敬是根基,我們在世法、佛法裡要想有真正的成就,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如何能真正做到孝敬?經典的理論要透徹,你才明瞭孝敬是性德,是性德裡頭的基礎,這部經就是開顯我們性德。

所以從普賢行願,有禮敬、有稱讚,而後才有供養。供養菩薩以「香華、衣服、飲食、玩具」,這些表法的意義,前面都說過。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真正是多災多難,不但眾生業障深重,自己的業障同樣也深重。我們應當要想到如何幫助自己、如何幫助別人,想想自己修學怎樣方便,我們也要方便別人。須知佛法沒有定法,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原則,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隨」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不順、不隨,不但不能度眾生,也不能度自己。何以不能度自己?不能隨就是執著,就是分別執著,執著的心不能突破,六道出不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所以要懂得隨順。世間確實障緣很多,妖魔鬼怪,魔障,有有形的、有無形的,無形的是鬼神,有形的就是一切人事物,怎麼會產生魔障?都是自己往昔無量劫來造作的惡業,惡業會造成障礙,善業也會造成障礙,善業是愛緣。我們常常聽到同修說:佛教給我們要捨、要放下,我就是兒孫放不下。那是什麼?愛緣。冤家對頭的怨恨放不下,報復念頭放不下,愛緣也是放不下,都變成障礙。這是往昔今生所造之業,我們自己要懂得、要明白、要覺悟。

怎樣才是真正覺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講得好,我、人、眾生、壽者都是假的,都不可得。所以如果你有般若智慧,知道萬物皆空、因果不空,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你心清淨。於一切法不取不捨,魔對你不起作用,沒有能夠障礙你。這時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你能轉境界,不被境界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才是真正永離魔惱。可見得永離魔惱不是到處躲避,躲避不了的,永離魔惱就是看破事實真相,全是假的,一場空、一場夢。即使無形的這些魔外邊都沾不上,為什麼沾不上?你沒有邊,你有邊他才沾得上,你沒有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你有我,你就會受害,無我,誰受害?無我就沒有受害。一切眾生為什麼受這些障礙?有我。冤家對頭要報復,你在那裡,我找到你,我來報復你;如果你沒有了,「我」沒有了,他找都找不到。

以前道源老和尚傳戒的時候,給我們講一個故事,說是古時候有一個禪師,名字我一下記不得。禪定的功夫真好,入定之後心境俱空。他壽命到了,閻羅王派兩個小鬼要抓他,因為他入定,心境俱空小鬼找不到。問人家:他到哪裡去了?他就坐在那個地方,他找不到。因為在定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沒有。有人告訴他,他最喜歡的就是他的缽;小鬼就知道了,敲他的缽,一敲他就出定,馬上就把他抓去。這就是你有絲毫的執著,你就被人家抓到。所以凡是有嗜好都有麻煩,換句話說,你逃不過小鬼的眼目,他時時刻刻能把你抓住。這就是沒有徹底放下,我們要曉得,佛跟我們講連佛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都不可以執著,這個道理要懂,何況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我用它,我不執著它;我用它,我也不分別它,讓這個心永遠清淨,這樣布施供養這是真正得福,無量無邊的福,這個福稱性。如果還有分別執著,這個福就不是稱性,經裡面講「有漏的福報」,變成三界有漏福報。

修學,同修們你們想想,要不是天天在一塊研究,天天在一起討論,天天薰習,我們業障習氣很重,一轉頭就迷了。所以古時候的道場好,就是好在長期薰習,就好在這裡。天天講經,講經的時間長。我們現在是一天兩個小時講經,跟古人比打對折。如果依照佛的標準,《仁王經》上講「二時講經」,是講大家在一起學習研究討論,在教理行果上下功夫,二時是現在的八小時。佛經講的是印度那個時代,一天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它一時等於我們現在四小時,二時就是八個小時。所以佛陀那個時代,那些人跟釋迦牟尼佛修行,他怎麼不證果?一天八個小時在討論經教,他還有什麼功夫打妄想?我們今天變成它的四分之一,兩小時。實在講是不夠,最低限度能有四小時,每一天有四小時認真研究討論,至少也有四個小時念佛,這是說少到不能再少了。修行,我們現在明白,只有念佛法門靠得住,其他的法門在理上講是平等,沒有差別,事上講,難!不容易。換句話說,不是我們的根性,我們業障太重,只有念佛帶業往生,我們能辦得到。這樁事情只要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

前天晚上我到鴻閣去吃飯,聽說他們現在生意很不好,我去看看他們,現在相當不景氣。在那裡看到一片CD帶,是講死囚往生,我們帶了幾片回來。告訴李會長,李會長說這個事情他知道。這個死囚走了之後,後事也是他給辦的。我問他是不是他講的,他說不是他講的,有一位蘇居士講的,聽說蘇居士現在也回頭專心念佛,親眼看到這個事實。所以李居士在監獄裡頭,度了不少人真正往生。蘇居士跟這個人熟悉,他照顧他,跟他約法三章:第一個你在受刑的時候要大聲念佛。行!我做到;第二個你走的時候你要有瑞相,不可以七孔流血,那是吊刑。行!我也答應。第三,你要留點舍利給我們看看做證明。行!我統統答應你。結果他死了之後,果然如此,吊死之後顏色非常好,很正常跟一般死刑人完全不一樣,火化的時候真的有舍利。

所以就有同修問:他是不是自己知道?不是的,願行,他有這個願力就能做到。連一個死囚都有這樣瑞相,他是真的往生了,他最後那一念是念阿彌陀佛走的,一點都不假。哪一天受刑也預知時至,念佛走的。經上講,最後那是一句佛號,必定往生。生前造什麼樣的罪業,做什麼樣的錯事,你在死前真正能夠悔改,懺悔往生,佛經上有例子。《觀無量壽佛經》講阿闍世王造五逆之罪,臨終懺悔,佛在《阿闍世王經》裡頭告訴我們,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們讀了也非常驚訝,造那麼重的罪業,阿鼻地獄的罪業,在我們說他往生大概下品,下三品往生我們覺得這很正常,不知道他是上品中生,所以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他,他自己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現行,聽了之後生起真正的懺悔心。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你真正修就會真正有感應。這是我們講到供養,要從孝敬心裡面生起來,供具都是表法的。然後: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前面都講過,這是求感應。『淨水』是菩薩威神加持,你供上一日一夜,你認真如法的修學,這才能得感應。下面還有兩段: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婬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這是講你專修,這是剋期求證,這個法要修三七二十一天,這二十一天要發殷重心,修學這段當中慎五辛。五辛前面註解上有,此地就省略掉,這個地方引《楞嚴經》上的話,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斷五辛,註解第一行末後一句,「《楞嚴》云,熟食發婬,生啖增恚」,這是佛對初學人的教誡,為什麼?這個東西對於生理產生了障礙,是這麼一個道理。我們要減少障礙,所以對於飲食不能不選擇。但是要曉得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是托缽,托缽的時候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去托缽的時候,這些供養的人家也未必都學佛,也未必懂得佛法,所以給什麼吃什麼。但是在真正修法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留意。現在世間人說到飲食,只知道著重衛生,生是生理,慎五辛是保護生理,不但是生理而且還有性情,能夠著重保護生理、保護性情的人就不多。著重衛生的人很多、很普遍,知道要保護自己的性情就少了。五辛的性質不好,影響我們的情緒,熟食這個東西它是助長荷爾蒙,會引起性衝動,這是發淫,這熟食;生吃的時候容易引起肝火,發脾氣,道理在此地。為什麼佛說這五樣東西不能吃,道理在這裡。我們看到《華嚴》裡面跟我們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五樣東西是不是有礙?這五樣東西也沒有礙,你自己功夫不夠,你功夫不到,它對你產生障礙,你真有定功,它對你就沒障礙;這是必須要明瞭,要慎五辛。

下面『酒肉』,這是腥,葷腥,這就說明素食。『邪婬及妄語』,這一句就是講十善業,一定要斷十惡業,修十善業,你在三七二十一天,這是持戒念佛,此地是念地藏菩薩名號。換句話說,現在所講的打地藏七,地藏七期限是三個七,三七二十一天,專持地藏菩薩名號。關鍵的字樣是『至心思念』,不是口念,心真誠到極處。念地藏菩薩的名,名與德相應,你念的就相應。念名就思德,不是空念這一句名號,就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地藏菩薩的慈悲,地藏菩薩的教誨,你就會想到這個。聞名,你能夠想到提醒你自己,見像也能想到,我們就想到依教奉行,這就叫相應。古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要念得相應。如果只念菩薩名號,依舊還打妄想,依舊還造罪業,那念的有什麼用?寒山、拾得過去譏笑國清寺這些法師,念佛是「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麼原因?不相應。念得要相應!從名裡面,一定要思念教、理、行、果,這是正念,所以從念這一句名號當中,就具足了信解、行、證,你說這個功德多大。如果念這一句名號與信、解、行、證不相干,那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個原理總是要明白。末後這一段講果報。

【即於夢中見無邊。】

『無邊』,就是地藏菩薩無邊身,無邊身是說地藏菩薩的化身,無邊是多,無量無邊。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你在夢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菩薩給你摩頂、給你授記。

【覺來便得利根耳。】

感應道交,醒過來之後你就聰明,你根性就利了,你所求就感應。

【應是經教歷耳聞。】

以後你再讀經、再聽經。

【千萬生中永不忘。】

句句都能憶持、記住、依教奉行。所以前面修學最關鍵的字眼,「至心思念」,就在這四個字。我們今天依照這個方法去修,為什麼沒有效果?這四個字沒做到,我們今天做的是形式,打個地藏七,好像是那麼個樣子,其實心裡面胡思亂想,沒有誠意,所以所求不能相應。別說打三個七不相應,三十個七還是不相應,經上講得沒錯,我們自己做錯了。如果相應說實在話,古人祭祀齋戒三天就有感應,哪有二十一天沒有感應的道理?

【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這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實在也是自己至心之所感,前面跟諸位說過,真誠到極處性德的流露,所以才有這樣的效果,這在理上講都講得通。這是求智慧的方法。

請看經文,《科註》卷下八十五面,經文的第三行: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這一段是頌轉災難。經上所說正是我們現前所遭遇的,所以這品經文我們讀了之後感觸非常之深,字字句句都是講我們現實的狀況,佛菩薩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如何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環境,回轉我們的業障。所以這一品當中我們也看到世尊無比的慈悲,長行為我們說清楚之後,還用偈頌重複再說一遍,無非是加深我們學習的印象。這首裡面都是講災難的事實,現在這個世間貧窮眾生多,富裕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常常念貧窮苦難的這些眾生。他們的疾病不僅是身病,情緒不安、智慧不開,這是心病,比身病還要嚴重。身病需要藥物來醫療、來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是真理,一句話道破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根由,一語道破,從心想生。心善想善,境界就善,心迷惑、想邪惡,環境就惡劣,這是佛給我們講真實狀況,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白覺悟,他就從心地裡面去改,把過去惡的念頭捨得乾乾淨淨,養成一個純善的心,純粹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漸漸好轉,而且轉的速度會很快,然後所求都能滿願。下面這一首是教給我們修行方法:

【至心瞻禮地藏像。】

關鍵都在『至心』。『瞻禮地藏像』,就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孝大敬。

【一切惡事皆消滅。】

這是心轉境界,不會再被境界所轉。

【至於夢中盡得安。】

你睡夢的時候安穩。

【衣食豐饒神鬼護。】

你所求就都能夠滿願。修行的關鍵就在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大孝大敬,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才能夠快速的轉變過來。八十六面註解裡頭第一行,「衣食豐饒」,「風」有沒有改過來?它是「衣風豐饒」,有一個錯字,是「衣食」,改過來。我們再看下面一首頌: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這是重頌外出旅行常常遇到的一些災難。你出去旅行陸地上經過這些山林,這些地方都是毒蛇猛獸、盜賊常常出沒的所在。『及渡海』,大海波濤洶湧,在古時候船隻都不大。下面是『惡神惡鬼并惡風』,「惡風」是指渡海,容易遭到這些災難。「惡神惡鬼」,這個事情也真有,上一次雷居士在此地跟你們講了不少故事,那都是他親身所遇到。為什麼會遭遇到這些惡鬼?別人為什麼遇不到?由此可知,在因果定律上講,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些惡神惡鬼過去生中跟他沒有惡緣,他不會找你麻煩;都是過去或者是今生,你冒犯他,你得罪他,他來找你麻煩。自己沒有修持、沒有德行,他對你不尊重,所以容易遇到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真有。佛在此地教我們修行的方法: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長行文裡面講得清楚,我們在旅行沒有出發之前,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滿萬遍;修學要「至心稱念」,這四個字非常非常重要!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行誼,鬼神不但不惱害你,還要保護你。為什麼?尊敬你。這都是我們現在常常遇到的一些事情,常常到外面去旅行一定要知道。末後總結: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科判裡面「結頌普告流布」。世尊勸導觀世音菩薩流通這一部經典,觀世音菩薩當然到處為大家介紹地藏菩薩的行誼,為什麼?如果沒有地藏菩薩的基礎,觀音菩薩的慈悲就沒有依靠,觀音菩薩慈悲從哪裡來?從孝敬的發揚光大。大乘佛法在中國建立形象非常有道理,以四大菩薩來表法,所以大乘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地是心地,我們現在講心理建設,心理建設是根本。現在世間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每一個大城市物質上的建設高樓大廈,一百多層的大樓,許多大城市裡面我們都能見到。可是社會為什麼不能安定?生活為什麼不能幸福?疏忽了心理的建設,沒有健全的心理,人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大家都爭名奪利。孟夫子說得好,如果「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我們看看現在的世界,正是孟夫子講的這句話,一般人信不信?不相信,怕的是世紀末的時候算總帳,這是我們真的提心弔膽。消除災難一定要靠心理建設,每一個人都懂得孝道、肯定孝道,都能以孝敬之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這個世間的災難立刻就化解了,煙消雲散。

所以我們曉得,地藏菩薩地藏法門是根,我講過很多遍。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孝」字;而中國文字實在講,已經顯示出這個法門的不思議。中國這個「孝」字是會意,我們體會這個字的意思。孝,裡面含著什麼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是這個字的含義。它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構成一體,這是孝。佛經裡面常講虛空跟法界是一體,佛教給我們心量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孝的意思。「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也是孝的意思,這個字的包含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佛家的修學始從孝道,終到成佛了,孝道的圓滿,這叫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誰能把孝做得圓圓滿滿?諸佛如來,才真正把孝道做圓滿。

世尊滅度之後,把教化眾生的重責囑咐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此地。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能夠修孝道,誰能夠發揚孝道,那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多了!經上我們讀「大士無邊身」,無量無邊皆是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發揚光大。我們講孝親尊師這個心,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夠依感情,這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所以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情是迷,情是妄想、分別、執著,情造罪業。情識變現六道三途,智慧變現四聖法界,一真法界,這個差別就是情與智。我們世間人也常講要有理性,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文殊菩薩教我們這些。普賢菩薩是把這三種落實,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智慧落實在生活上,這就是普賢菩薩。這是中國佛法的特色,以四大菩薩為大乘佛法教學的四根柱子,這樣造成一個富麗輝煌的宮殿,這四根柱子一個都不能少,我們要懂得佛法從哪裡學起。

世尊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也就是教導我們,特別是在末法時代,為什麼?經裡面所講全是我們眼前的事實,我們沒有辦法解決,要靠我們覺悟的人,為一切大眾宣揚說明。不但我們要把它講清楚,我們自己要真正做到,消除自己的業障災難,然後我們才能幫助別人,我們所講的才有真正事實的依據。這些災難有,我能夠倖免,我何以能倖免?依教修學。邪鬼附身常有的事,在我們學佛人講著魔,什麼叫著魔?就是邪魅附身。幾乎每個地區我們都看見,我們自己有沒有?也有,不過沒那麼嚴重。許多同修晚上睡覺被鬼壓,好多人有這個經驗,我過去也常常被鬼壓,心裡清清楚楚,動彈不得,學佛之後沒有了。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叫魘鬼,佛經裡都有。人在運氣衰的時候他欺負人,人在運氣很旺的時候他不敢接近你,你運衰的時候他欺負你,他來壓你。我們從這些事實當中體會到真有,不是假的。現在,在中國,外國美國也有,中國人講特異功能,我們在美國也看到,他有第三隻眼,他能夠看到這一些奇奇怪怪東西,我們一般人肉眼看不見,他能看見。他能看見這些魔鬼附身,他有能力看見,也能看見一個人內臟裡頭有病。

我過去在邁阿密遇到幾個美國人,邁阿密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奇奇怪怪的人住在那裡很多。那時候接待我的是曾憲煒居士,他在那裡成立一個念佛社,請我去講經。曾居士學過禪,也跟一些喇嘛學過密,對於這些事情很好奇、很喜歡,所以對於這一類的人他接觸得很多。我們常常聽他講這些事情,真有。怕不怕?不需要害怕,怕也沒有用處,不能說你怕他就不來,愈怕他愈厲害,何必怕他。你不怕他,他嚇不到你,他的伎倆就用盡了,他自然就退走了。你真怕他的時候,他覺得很有效果,他就來控制你;你不怕他,不理會他,他就沒法子控制你。尤其是我們修清淨心,最高的境界無我,真正《金剛經》上講四相破了,一切妖魔鬼怪都沒有,邊都沾不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學,成就真實的功德,成就自己利益眾生。

鬼神,魔王也是如此,他到沒有辦法干擾你的時候,他就調轉頭來皈依護法,我們看魔王波旬,做釋迦牟尼佛的護法。他要破壞佛法,實在是末法時期的比丘不能夠依教奉行,他來找麻煩。真正有修有學的人,他還是尊敬護持,魔也護法。這正是佛經裡面所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魔也有佛性,孟子所說「人皆有惻隱之心」,這都說得非常有道理。再惡的人看到別人受苦,有的時候也生同情心,也能生起憐憫心,惡人尚且能生,何況善人?所以自行能夠感化一切惡人、惡鬼惡神,都能受感化。我們看底下的經文: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我們讀這段經文,才知道造像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原因在哪裡?給一切眾生有聞名見像的機緣,你給他這個機會,所以這個功德就殊勝了。但是這裡面有一樁事情,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法盛行的時候才有非常殊勝的功德,為什麼?大家認識,聽到地藏的名,見到地藏的形像,孝親的心、尊師重道的心生起來,效法菩薩行願的心生起來,這是名字形像啟發眾生的善念,那個功德就太殊勝。如果佛法衰微沒有人宣揚,大家把佛菩薩形像當作偶像、當作迷信,不能說沒有功德,只是這個功德現前得不到,現前得到什麼?叫一切眾生造業,叫社會大眾:你們提倡迷信,你們拜偶像。雖造罪業,但是這個形像一歷眼根,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功德在這裡。可是他造作的罪業要不要受報?要受報,罪業果報在三途,三途報盡再出離三途遇到善緣,你這善根成熟,以這個機緣得度,這些道理我們要懂。

在什麼時候建造佛像最適宜?經教普遍宣揚之後大家知道,塑造佛菩薩形像給人帶來是正知正見,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因此,我們有義務要做機會教育,非常非常重要!現在在世界上各個地區,佛教一切的建築,無論是古代或者是現代,多半都變成一般觀光的點,旅遊觀光都會到這個地方去看看。如果在這些場合當中有善知識,無論出家、在家,將佛菩薩形像表法的意義做簡單的介紹,這是機會教育。他來參觀道場,道場裡供奉這些佛菩薩,一尊一尊給他介紹,他表什麼意思,等於給這些觀光客上一堂課,讓他不至於誤解佛法,告訴他這個絕不是拜偶像。佛家裡面所有一切設施,都有很深教學的意思在裡面。不但佛菩薩形像,就是連一切建築,裡面一切陳設,我們講供具,供這些香花、幢旛、寶蓋都是表法的。用現在教育的名詞來說,這是教具,教學的工具。讓我們六根接觸到就想到它是什麼意思,我應該如何學習,用這些東西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唯恐我們忘掉,唯恐我們在生活當中又迷惑了,以這些藝術的方法,讓我們又喜歡又能提醒我們。這是高度藝術的教學,不是迷信。迷信是你們誤會誤解,你們為什麼會誤會?為什麼會誤解?沒有人把事實真相給你們說清楚,所以社會大眾的誤解是情有可原。過失是我們為佛弟子的人,出家、在家二眾,我們沒有負起責任,沒有把這樁事情給社會大眾說清楚、說明白。聞名見像為什麼會得利益,他究竟得多大利益,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

末後這兩句好,『若能以此迴法界』,迴向法界,怎麼迴向法界?實在說,拓開心量而已。世間眾生念念都是為自身的利益,所以跟社會、跟其他眾生,矛盾衝突永遠不能夠避免。如果你把心量拓開,這問題就解決了。我們舉一個比喻,諸位從比喻當中細細去想,我們住在自己家裡,沒有出門的時候,跟我們的鄰居、親戚朋友也常常發生衝突。離開家鄉到別的省分去住,遇到一個家鄉人,這是我們同鄉那麼親切,他就不一樣了;在家鄉時候衝突,到外面很親切,那個圈子就大一層了,這是我們家鄉人。如果出國到別的國家去,遇到我那一國人,那個親情就不一樣,那個不是同鄉也不是同省,我們同是一國,你看他就不一樣。如果你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剎、佛國土的眾生,你見到也會很親切,迴向意義在此地。所以小的誤會、小的衝突就統統都化解了。佛的偉大處,佛是把盡虛空、遍法界看作自己的家,家人對他有誤會,他對家人沒有誤會,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我說家,還沒有說到貼切之處,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這是跟你講真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身相,什麼身?法身。什麼時候我們證得清淨法身,到哪一天你忽然覺悟,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你證得清淨法身的時候,你現在這個身是業報之身,馬上就轉變成圓滿的報身。圓滿報身是什麼?智慧現前,圓滿報身是智慧身,你生活在真實智慧當中,我們常講你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那個身就是報身。你以你的愛心幫助一切眾生,那是化身,千百億萬身;你看看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族類,不同的願望,你以不同的方法都能夠滿足他、照顧他、利益他,這就是千百億化身。

這一品經讀到這裡結束了,這一品經裡面所說的完全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事實真相。佛所教給我們這些理論方法,也正是我們迫切需求,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每一天焦頭爛額想不出方法來解決,佛在這裡統統都給我們說到,慈悲到極處。末法九千年,唯這個法門能救度,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以這個法做根基,真正的根基,我們在開經的時候就跟諸位說,這部經上所講《觀經》三福的第一福,從全經來看《觀經》三福十一句圓滿具足。淨宗法門是以這個為基礎,以這個基礎來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淨土,而且可以肯定上輩往生,三輩裡頭決定是上輩往生。捨離這個基礎,往生就不一定可靠,那完全是看機緣,世間人講看運氣,你能不能遇到善友?機緣不是偶然得到,還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遇到緣才有用,臨命終時他才能信、能願、能行,他才能悔改。如果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奠定基礎,那你這個基礎太堅固,踏實了。所以「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這一句話我們能接受、能相信、能肯定。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我們敬愛觀世音菩薩,就應當效法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對於恆沙國土,普遍宣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應當學習,應當宣揚。尤其是青蓮法師這個註子註得非常好,我們學習這部經,或者弘揚這部經,有這個註解做參考資料足夠了,這裡頭引經據典,蒐集不少的資料。在我們勸告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蒐集最近的、經典上所講的,感應的這些事實,更能夠增加聽眾的信心。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五十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八十九面,請看經文第二行: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這是本經最後的一品,也是世尊最後的遺囑,言詞非常懇切,我們讀誦要細心去體會。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爾時』,就是說完見聞利益這樁事情的時候,世尊最後要把度化眾生的使命,付託給地藏菩薩,所以這個地方是「舉臂摩頂」。一方面表安慰,二方面代表重大的使命要交代給他。下面佛就說,這在第九十面經文: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

世尊連續叫他的名字叫了兩次,這是表愛之深、託之重,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世尊慈悲心切、語重心長。

【汝之神力。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讚歎地藏菩薩的身,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廣度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這是神力變現,不可思議。又說:

【汝之慈悲。不可思議。】

這是讚他的毅力,他的慈悲心永遠不退轉,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我們看看六道裡面凡夫之人雖有慈悲,如果遇到逆緣,也有在順境當中退轉,比不上地藏菩薩與樂拔苦這個心願永不衰退,而且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加持,這不可思議。

【汝之智慧。不可思議。】

『智慧』深廣,辯才無礙,菩薩現身也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我們知道觀音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我們在古人畫冊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變相圖」,有五百多種不同的身相,說明三十二應那是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面現無量無邊的身相,地藏菩薩亦復如是,也是為我們做種種示現,我們凡夫遇到不認識。這是智慧深廣、辯才無礙的不可思議,下面有辯才:

【汝之辯才。不可思議。】

『辯才』是講口業,身、語、意與智慧都是不可思議。這是世尊親口在大會當中,對地藏菩薩的讚揚。不僅如此,後面又說:

【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這個讚歎是讚歎到了極處,不但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讚歎你的不可思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讚歎你的智慧德能,身語意慈悲的教化。『千萬劫中』,這是講時間之長,『十方諸佛』是講人數之多;時間這麼長,對你稱讚都讚歎不盡。這段經文我們決定不能疏忽,而實際所表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性德之中一分孝敬,這個德行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讚歎不能得盡。菩薩性德開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菩薩同樣的德能,很可惜這個德能沒有開顯出來,怎樣開顯?依照這一部經典裡面所說的方法修學,就能開發性德。所以菩薩的名號,經典的題目,都只有「地藏」兩個字。地表心地,藏喻寶藏,我們心地、真心理地,智慧、神力、慈悲、辯才都不可思議,無量的德能此地只舉出四樁,實際上樣樣都是不可思議。正是現代一些宗教家,讚美上帝、讚美神,讚頌當中所謂的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實在講就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今天明白,知道自己有這個德能,就應當覺悟、應當發憤,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恢復過來,不但度自己,也能夠度一切眾生。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付託地藏菩薩,我們想想與我們有沒有關係?你要是明白,體會到這個意思,與我們是大有關係。我們借重地藏菩薩的緣,地藏菩薩在哪裡?這部經中所說的就是,我們能信、能解、能行,就是地藏菩薩的分身,不斷認真努力提升我們自己的境界,就是地藏無盡分身之一,這才叫真正修學這個法門。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地藏。地藏。】

我們看到經文上的記載,顯示出世尊苦口婆心,慈悲到了極處。

【記吾今日忉利諸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

這段話,『記吾』是世尊自稱,你要記住我今天在『忉利諸天中』,忉利天為什麼加上「諸天中」?這個意思很廣。這一會大家要明瞭,跟華嚴法會無二無別。華嚴法會是在菩提場,這一處就跟虛空法界融通,所以參加這個法會,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之類,一個都沒有遺漏掉,這是華嚴海會。地藏這一會也不例外,講經的場所雖然是在忉利天,帝釋的天宮,與會的大眾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上自諸佛如來,下至天人,還包括有鬼神在內,這個法會多殊勝、多麼大!所以稱諸天。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神,都參加了這個法會。所以這四個字,「忉利」是講法會開會的地點,「諸天」是講參與法會的天眾。『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我們在法會一開端就看到,這是無比的殊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參加這個法會,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面,從來沒有看到這樣殊勝的境界。哪有一次講經的時候,所有一切諸佛都來參加,沒聽說過。

《華嚴經》上見到這個境界,《無量壽經》、《彌陀經》會上我們也見到這個境界,但不是一開端就來參加。淨土經裡面到流通分的時候十方諸佛讚歎,大家在《彌陀經》念到六方佛,可是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這就說明羅什大師的譯本省略,文字省略意思還是圓滿。一切諸佛讚歎,沒有這個經上講得明顯,法會一開始諸佛如來就參加了,一直到法會終了,這是法會末了,這些諸佛參加這一會有始有終,隨同諸佛來的這些菩薩眾,天龍八部護法眾;《華嚴經》對於這些大眾說得多、說得詳細,說十類大眾;這個經雖然沒有細說,可是意思是圓滿的,也像《華嚴經》所說一樣,在這個大會當中。

【載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

這個「載」,跟我們現在用「再」,意思完全相同,古時候常常用這個寫法。『載』就是再一次,前面已經囑咐,現在再一次的付囑,唯恐他把這個事情忘掉。『人天諸眾生』,這是指六道眾生;『未出三界』,專門指六道一切眾生。『在火宅中』,火宅是比喻,佛在《法華經》上所說「三界火宅」,火是比喻煩惱,只要煩惱不斷,必定造作惡業,因果循環,苦海無邊。你造惡因感惡果,受惡報的時候再造惡因,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這一類的眾生非常可憐。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特別指六道眾生,要把度盡六道眾生這個責任交給地藏菩薩。佛為什麼交給地藏,而不交給別的菩薩?這個原因在前面已經跟諸位說過。地藏代表的是根本法,根本法是孝親尊師,如果不能孝親尊師,其他任何法門都用不上力,所以佛的付託,那是非付託地藏不可,道理在此地。

【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

這是世尊的悲心,決定不願意看到造惡業的眾生,墮在三惡道之中,多久?『一日一夜』,佛都不願意看到。眾生墮落三途,真叫自作自受,佛雖然有悲心,看到他也無可奈何。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不聽教誨,不肯聽勸導,那有什麼法子?佛勸眾生,魔騙眾生,正是所謂一切眾生聽騙不聽勸,跟著魔走就往三惡道去了,跟著佛走才有出離三界的機會。「一日一夜」,佛都不願意看到。

【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這是佛在此地講,佛決定沒有妄語,墮落在無間地獄時間多長?『千萬億劫』。三善道裡面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大家都知道,非想非非想天壽命也只有八萬大劫。這麼一看我們才真正明白,六道眾生如果不能出離三界,決定在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墮落無間阿鼻地獄很容易,造罪業,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不孝順父母,不敬師長,毀謗三寶,破和合僧,這都是無間阿鼻的業因。我們冷靜觀察這個社會,現在造這種罪業的人有多少?五逆十惡,十惡業: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誰不造這些業?我們雖然學佛,天天拜佛、天天念經,如果我們的身語意三業依舊不善,還是要墮落,決定不是說拜佛念佛的人就不墮三惡道。大家看看灌頂法師在《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末後所說念佛一百種果報,這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地獄,念佛人怎麼會落到地獄去?我們得好好的想想。這就是古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裡面是五逆十惡,口念彌陀有什麼用?還是要墮無間阿鼻,這是我們要曉得、要警惕。

一個人真正想修學,從心地上下功夫,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惡意,什麼叫惡意?十惡的念頭任何一條都是惡意,決定沒有。五逆十惡的念頭沒有,我們才能夠保住人身,念佛求生淨土才有指望。這樁事情雖然說難,但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儒家也教人「克念作聖」,念是妄念,就是五逆十惡這些念頭,你能把這念頭克服了,你就是聖人,在佛法裡面克念就作佛。我們曉得這些東西是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因為這個習氣時間太久,力量很強,時時刻刻會起現行,我們很想克服它克服不住,佛教給我們法子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方法、門徑,無非都是克服妄想習氣的辦法。這麼多方法裡面對我們來講,最方便、最殊勝、最簡單、最容易無過於念佛,念頭才生就立刻轉成阿彌陀佛,這個樣子就叫做功夫得力,決定不讓惡念生起。第一念生,第二念就轉過來,這叫念佛人,這個人叫會念佛。久而久之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這些掛念不起現行,業習種子並沒有斷,是你功夫得力妄念不起現行,這樣的功夫在念佛法門裡面就稱之為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意思,這句佛號確實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把習氣控制住,佛經上講有這樣的功夫,你就決定得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

淨土經裡面雖然說有四土三輩九品,我們明白不要在意,對於這些事情明瞭是智慧,不起分別執著那是你的功夫,如果你斤斤執著這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低,你的煩惱習氣還是很重。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絕不把它放在心上,對它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你的心多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你往生的品位就高,道理在此地。何況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特殊修學環境,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在事相上確實是不平等,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凡聖同居土的菩薩,跟實報莊嚴土的菩薩在一起聽經,這確實我們在經上沒有見過,他方世界沒這種情況,這是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的平等。雖有四土,四土合在一起,裡面沒有隔礙,沒有間隔也沒有障礙,四土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諸佛所謂難信之法。

我們講到這些地方,常常用一個淺近的比喻讓大家去體會,就好比我們在學校上課一樣,一般的學校不同年級一定分開來上課。一年級在一個教室,二年級在另外一個教室,三年級又在另外一個教室,不相同。極樂世界情形很特殊,幼稚園、小學跟博士班在一個講堂上課,就像這種情形一樣,很特別沒聽說過。各個不同程度都在一起上課,這叫平等法界。我們一般學校,大學跟中學絕不在一起,中學跟小學也不在一起,不平等,極樂世界是平等的。雖是平等,各人程度確實不一樣,譬如說都在一起上課,一個教室,實報土的菩薩看阿彌陀佛是報身,凡聖同居土看阿彌陀佛是應身,不一樣。看佛的相好光明也不相同,但是在一起;佛並沒說現兩個相,佛是一個相,各人看法感受不相同,但是決定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境界。所以諸佛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很有道理,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愛護到極處!這才是真正的究竟法,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才是真正的圓滿。請看下面經文:

【地藏。】

這是又叫著地藏菩薩。凡是叫名字決定有很重要的開示,叫名字特別提醒他。

【是南閻浮提眾生。】

『南閻浮提』就是指我們地球,佛在這個地區出現,對這個地區的眾生特別的關切。

【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這六句話,佛把我們世界這些眾生的病根診斷出來,這是我們的病根,我們要知道。『志性無定』,這一句尤其是重要,「志」可以說他的願望,「性」可以稱作為性格,「無定」是變化太大,實在說念念都不同,佛菩薩遇到這個眾生也難度。志性無定就是心思散亂,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沒有主意、沒有主宰。而且『習惡者多』,「習」是習性,習性惡多善少。我們在儒書裡面看到,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這兩個人都是賢人。人的性到底是善、是惡?佛法裡面講惡多善少。聖人講法比他們的確是高明一等,孔老夫子講法跟他們不一樣,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孔子所講的性是講真性,真性一切眾生是一樣,沒有差別,真心本性,性相近;習相遠,習性。所以孟子跟荀子講的性不是真如本性,是講習性,習性我們今天講習慣,習慣成自然。習性不是這一生養成的,生生世世,所以煩惱佛家講有「俱生煩惱」,你生下來就帶來的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是你過去生中的習氣,這就叫習性。

習性決定是惡多善少,諸位讀過《百法明門論》,百法裡面跟我們講煩惱,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給我們講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你看誰多?十一個善心所,二十六個惡心所,惡多善少,何況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很難保住;遇到惡法,他『念念增長』,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遇到善法,善心所太少,力量薄弱,不容易保住;為什麼惡法他會增長?惡心所太多,力量強大。由此可知,我們看到許多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好!也來聽經、也來念佛,可是不多久又聽說他去學外道,學其他法門,什麼原因?道理就在此地。雖然有機會接觸到善法,他的善根薄弱,不能夠維繫長久,一定會退轉。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知道這個現象是正常的。如果接觸善法他不退轉,那是很不尋常,真正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那麼一、兩個,他能不退轉。遇到惡緣他不會增長,遇到善緣他會增長,我們就曉得這種人善根深厚,這種人在一生當中,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決定成就。

所以這六句話,世尊對閻浮提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做一個總的診斷。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真正要學法藏菩薩,我們要「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志性就定了,如果不住真實慧,志性怎麼能夠定?所以一般人見異思遷,無足怪也!他志性不定。唯有住真實慧,真正懂得如教修行,決定遠離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才能保住這一生決定成就。世法能影響人、能誘惑人,我們要清楚、要明瞭,要看清楚真妄虛實、善惡是非利害,樣樣都能辨別清楚,自己就明瞭我們應當走哪一條路。

世法的教學跟佛法教學完全不一樣,世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獲得技能,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相同。世間法是叫你學,廣學多聞,佛法的教學是叫你定,它是道,連老子也懂得這個原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所以它不是同一樁事情,佛法是道,世法是學。學這是愈多愈好,增長你的常識,所謂學識,你要廣學多聞;佛法修道,道要一門深入,你才能得定,才能開慧。佛法自古以來,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甚至於辦個佛學班都沒有。佛學院、佛學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朝末年才有,歐陽竟無辦內學院,廈門辦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辦武漢佛學院,清末民初才有,以前沒有聽說過。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開佛學班,也沒有辦佛學院,天天在教學。從前教學方式很像我們中國古代的私塾,雖然沒有今天學校這種組織,可是代代都出賢人,高僧大德每一個時代地區都很多,佛學院開辦之後,從佛學院裡面出來的高僧大德就少了,遠遠不如古時候。過去有一年我在香港講經遇到演培法師,我們也很少見面,他到香港去參訪,香港那邊法師接待他,陪他一同去旅遊,包了一個巴士,那一天我正好碰上,我也就參加了。車上有不少是他的學生,演培法師很感慨的對我說,講佛學院,他說真正現在在各地講經說法的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內。我們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不是學校正規教育,我學哲學也等於說私塾教育,不是在學校哲學系裡面讀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在他家裡,每一個星期天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學生只有我一個,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這樣學出來。學佛法也是如此,最初三年我親近章嘉大師,也是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接受章嘉大師三年的教導,以這個基礎,以後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學講經說法。

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個特殊的教育,它的方法跟世間不一樣,目標也不相同,效果當然也不一樣。它所求的是智慧德能,性德的流露,依照佛法經典來講,它修學的課程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教給我們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慧學就是教我們看破,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定學就是教我們放下,恢復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所以這個教育我們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確實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世尊一生以這個理念、這個宗旨教導學生,以後世世代代高僧大德都稟承佛的教誨,不違背這個宗旨,流布佛法,教化眾生,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在這個時代,怎樣能夠融合世間教學的規則,又不違背佛陀教學的宗旨,這個佛學院才是盡善盡美,而不至於走向佛學。走向佛學,我們失敗了,那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得不到它的實用。我們要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學佛會成佛,佛學不能解決問題,學佛才能解決問題。底下世尊接著說: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這一句是世尊為菩薩做一個榜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哪些法門,佛就給他說哪些法門。諸佛菩薩在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我們想像當中一定很多,為什麼?現在世間眾生有難,佛菩薩慈悲心特別懇切,一定很多,他不暴露身分我們不認識。中國古籍裡面所記載暴露身分的人不多,幾個大家都知道是,我們曉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來的;阿彌陀佛再來,我們曉得永明延壽,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阿彌陀佛再來;豐干和尚,當年國清寺,這是阿彌陀佛再來。釋迦牟尼佛再來,聽說《傳記》裡面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還有善導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近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宋朝時代,南宋的時候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再來。這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幾個人,身分暴露了。身分不暴露的人多,太多太多了!世尊做一個榜樣,佛再來也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教化眾生是很活潑的,不是一個死呆板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應機說法,隨其根性而度脫之,這個法多活潑!再看底下經文: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

再叫著地藏,特別說『殷勤』,語氣一次比一次重,一遍比一遍懇切,將六道這些苦難的眾生,付託給你。以你的智慧、慈悲、神力,一定去幫助這些人。

【未來之世。】

『未來』是指世尊滅度以後,我們現在就是他稱的未來之世。

【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

我們曉得天人是善的,稟十善業而生天,所以天人是善多惡少,愈往上面去愈善。欲界天還有一些惡念,到色界天禪定功夫深了,惡欲的念頭完全被降伏住。以及世間『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的標準很低,不高。下面說:

【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不相同,這是我們讀這個經文,每一段經文裡頭的意思它標準不一樣,這個地方的標準最低。在佛法當中種少善根,極少的善根。底下是比喻,『一毛』,毛是我們汗毛,正報裡頭最小,『一塵』,依報裡頭一粒微塵,一粒沙,『一渧』是一滴水,都是形容少。也就是說即使是在佛法當中,種這麼少的善根,你也不能夠遺棄他們。這是佛囑咐地藏菩薩,我們深深相信地藏菩薩,決定是依教奉行,決定不會背棄世尊的付囑。於是我們得大安慰,我們雖然善根不多,但是此地說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我們有,這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道場一稱佛名,低頭一拜,那就是種善根,地藏菩薩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地藏菩薩沒有辦法照顧的,那就是我們遇惡緣又念念增長,這就沒有法子。這是地藏菩薩無法照顧,地藏菩薩也會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不聽教誨。如果我們從這一點點善根能夠念念增長,一定得菩薩護念,一定得菩薩加持。我們讀誦研經會開悟,我們念佛功夫會得力,我們斷惡不會感覺得很困難,都是佛菩薩加持我們。我們修善能生歡喜心,這些我們細細想想,何嘗不是世尊在天宮對地藏菩薩的囑咐?

佛滅度之後,地藏是代佛,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末法,在這三個法運時期他是代理佛,將來世尊法運在世間消失了,一萬二千年過去之後消失了,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示現成佛之前,這個時間很長,以我們世間來計算五十多億年,眾生很苦,世間沒有佛法,都要仰賴地藏菩薩來幫助,要靠地藏菩薩來教化,這是世尊在這個法會上對地藏菩薩的付託。地藏菩薩承擔這個使命,一切諸佛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都來幫助他,成就度眾生這一樁好事,為什麼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都來協助地藏菩薩?因為諸佛菩薩對度化眾生是共同的弘願,任何一個人來主導,他們都非常樂意的來配合,決定沒有嫉妒障礙,只有全心全力來成就。世法裡頭還常說成人之美,何況這樁事情就是諸佛菩薩本分的事情,哪有不盡心盡力去協助的道理?

凡夫知見不一樣,凡夫是:這是他做的,與我不相干。這是凡夫知見。我們要問他做這樁事情,是不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今天要做的是不是也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如果目的既然相同,那有什麼分別?何必在這裡分自分他,分自分他障礙事業。如果要曉得這樁事情是共同的願望、共同的事業,自他就不二,他做跟自己做是一樣。實在說,他做,我們自己更應當歡喜,有人在做,我們自己省心省力,我們從旁全心全力協助,就是圓滿功德。所以諸佛菩薩的想法,跟凡夫的想法不一樣,凡夫的想法:這個事情一定要屬於我的,才肯認真去做,不是屬於我的,那種熱誠就減退。雖然佛教導我們隨喜功德,以為那個隨喜總不是圓滿的,這是凡夫錯誤的思想、錯誤觀念,障礙了自己積功累德的機緣;不知道他的成就,就是自己圓滿的成就,所以總是不能夠盡心盡力去隨喜。

歸結到根源還是智慧不開,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還有分自分他,分自分他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放下,這是造成積功累德修學上的重大障礙。正因為如此,所以諸佛菩薩極力的勸導我們要讀誦大乘,道理在此地,教導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裡?大乘經教就是善知識,古來祖師大德這些註解就是善知識,我們常常讀誦,時時體會,依教奉行,這是真正親近佛菩薩,親近善知識。

現前知識之中,這個知識正如古德在註解裡面所講,「知」是我們知道有這個人,聞名,聞名還沒有見面叫知;「識」是我認識他,曾經見過面,這叫識。凡是知與識,當然都是我們自己對他很羨慕、很尊敬的這些人,他有值得我們尊敬羨慕之處。在佛法裡面這屬於道業,他的道德學問,絕不是他的財富、地位,不是這些,我們所羨慕的是道德學問。現前知識當中,他的德學與佛法相應,我們可以跟他學,如果他的德學跟經典所講的不相應,我們對他應當是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是我們尊敬他,遠,是不向他學習,不跟他學習,這叫遠;不是有意躲得遠遠的,那就錯了,那就沒有敬意,是不跟他學習,這是我們正確做人求學的態度。我們再接著看底下一段:

【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註解裡面一開端引經上一首偈,這首偈也是大家所熟知,「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說的。這話是真話,「假使百千劫」,是真的,不是假設的。所造的業,業習種子落在阿賴耶識之中,阿賴耶是個倉庫,藏在這個裡面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變質,這個事情很麻煩很麻煩!這是因,業因;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現行就是果報,這個果報你決定要受。由此可知,一個人如果他沒有能力脫離六道輪迴,他無量劫前所造的善惡業因,縱然過無量億劫,遇到緣還是要受報。這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不是別人定,是自己造作的因,現在要受果報,這是真理,是事實真相。迷惑的人敢造業,糊塗!覺悟的菩薩決定不敢造業。所以經上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是覺悟的人,眾生迷惑,造作的時候懵懵懂懂,到受報的時候害怕,那個怕來不及了,沒用處。菩薩覺悟,所以對於起心動念,他很慎重、很謹慎,於一切人、事、物決定不起一個惡念,為什麼?他知道起一個惡念,阿賴耶識裡種一個惡的種子,將來以後會有惡報現前,為什麼去幹這種事情!所以決定不會起一個惡念。

縱然舊有的惡習氣遇緣起現行,諸位要曉得,我們一個惡念起來,也是惡習種子起現行。這時候覺悟的人,這一念才起來立刻就把它控制住壓下去,念佛人是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這就是功夫。所以要曉得阿賴耶識裡面這些業習種子,時時刻刻起現行,晚上作夢也是起現行。它要不起現行,怎麼會有夢中的境界?夢中境界都是業習種子起現行。所以會用功的人,就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用一句佛號、一句菩薩名號,把這個念頭換過來。為什麼叫你常常念佛,多念佛?你念佛阿賴耶識裡落的是佛的種子。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所以變現出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習種子的現行,你怎麼能怪外頭的境界?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自己種習現行。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才在境界裡面生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覺悟的人了解境界的現象,知道它是什麼一回事情,順境也好、惡境也好統統是自己阿賴耶識裡面,業習種子變現出來,所以他在順境裡面也不起心動念,逆境裡頭也不起心動念,泰然處之,這叫真修行。

在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功夫、真修行。清淨平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覺,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糊塗,對於所有的現象,它的理事性相、業因果報,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白,這是「正覺」。所以《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說盡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與這五個字相應,你就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也就是經上講的「住真實慧」。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利益一切眾生,經上所講的「惠以真實之利」,這才是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的積功累德。可見得積功累德,若不是自己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這一句話有名無實,真正落實我們曉得應當怎麼作法。

我們看看這個世間就是佛在經上所講,經裡面講『未來世中』,是指佛滅度以後;『若天若人』,這是講六道裡面一切眾生。『隨業報應』,實在講六道眾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這四個字也就說清楚了。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這一生來作人,我們作人來幹什麼?「隨業報應」。過去生中要是做的善,你來享受善報,過去生中造的惡,你在這裡接受惡報,所以佛講「人生酬業」,這四個字也就是把人生做了一個總結語。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是來酬償你業報的,你來幹這個。六道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你都是來酬償你自己的業報。可是我們迷惑,在酬償業報的時候,又繼續不斷在造業,這個事情麻煩。這真是因果循環,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所以在六道輪迴永遠沒有出離的時候。輪迴的現象非常精微、細密,絕對不是說我們這個人,過了幾十年死了之後,再到哪一道輪迴,這個相太粗。極其細微的相在哪裡?念頭,你從起心動念裡面覺察到輪迴的真相,你才恍然大悟。我們的輪迴,念念在輪迴,念念是因果的循環、因果的轉變、因果的相續,這就是輪迴的真相,所以它在念念之間。

因為惡的念頭多,惡的行為多,『落在惡趣』,「惡趣」是指三惡道。天台大師告訴我們,他講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頭都具足十法界,所以稱為百界。我們根據這個原理,就知道六道裡頭每一道都具足六道。你仔細觀察,人道裡有人道裡面的天道,有人道裡面的修羅道,有人道裡面的畜生道,有人道裡面的餓鬼道、地獄道。我們都是得人身,這人道。在相宗裡面講這是引業,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投生,我們都得的是人身。我們所享受的環境六道不同,有人享受天道的生活,福報大,有人過的是非常苦的生活,地獄的境界,同樣是人身,這叫滿業,滿業是善惡果報。所以業分兩種,一種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另一種是你受生之後你的受用。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講十界範圍就更廣,人道裡有佛道,人中之佛,人中的菩薩,人中的聲聞、緣覺,再加上這四種那就是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法華經》上所說,每一界裡頭具足十法界,這是一百法界,每一法界裡面具十如是,就是千如。

智者大師讀《法華經》,把《法華經》上這一段的經文展開,讓我們看到事實真相,智者給我們開這個例子,好像數學上一個公式一樣,你套著這個例子再一開演,你就看到法界的真相,重重無盡,《華嚴》裡面跟我們說的。百界,每一界裡頭再開百界,這就是億法界,然後再一界裡面又具足億法界,重重無盡。大乘經上常常用大梵天王的羅網來做比喻,也是說明這一個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才能夠稍稍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的觀察。我們對於事實真相能看到幾分,他們看得多麼透徹。我們如果在人間,在人間裡面看到人間有六道,你的眼光算不錯,你透了一層。可是任何一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你看得愈深愈廣,顯示出你的智慧深廣,智慧深廣無盡,法界理事無盡,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稍稍體會,諸佛菩薩無盡的智慧,觀察到法界無限的深廣。我們學佛要學的是什麼?恢復自己的智慧德能。

法界裡面真正契入之後,無所謂真妄,無所謂空有,無所謂來去,也無所謂隱顯,那是你真正契入。沒有契入可以有這些說法,這些說法總歸結,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你沒有契入是相對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相對的。入進去之後就無所謂相對,相對的理念就沒有,消失了。相對的事相當然更不存在,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我們發心學佛希求的一個結果。這時候才將虛空法界一切問題都總解決,在佛法裡面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自性智慧德能圓圓滿滿的恢復,圓滿的現前再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是入這個境了。下面經文是世尊囑咐地藏菩薩,要以他的智慧神力去方便救護,這顯示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愛護關懷,這個恩德永遠是無盡的。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經明天可以講圓滿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五十一集)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九十六面,看經文第一行: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這一段是說末法時期人天大眾造作罪業,應當墮在惡道當中。菩薩救護眾生最好的時節因緣,是在他還沒有墮落之前,也就是說在臨終他還沒斷氣的時候,頭腦清醒,這個時候救護最方便。往生經裡面我們看到,造作極重的罪業,臨終懺悔都能夠往生。有些人聽到這個說法心裡很不平,好像這個人一生都沒有做什麼錯事,一生念佛臨終還不能往生,造作罪業的人一身的罪業,臨終念幾句佛就能往生,似乎太不公平。這是凡夫的見解,實際上他不明瞭這個道理,道理是什麼?境界是剎那剎那隨心在轉變,我們凡夫實在是粗心大意觀察不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他看得很清楚,眼前境界包括我們自己的身相,都是剎那在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會很大,變化很大是隨著心在轉,心裡面起大的變化,身相跟生活環境也起很大的變化。

我們覺察不出來是我們起心動念變化太小,沒有起什麼太大的變化,所以境界上的變化幅度也就小,我們很難觀察得到。臨命終時他自己知道一生造的罪業深重,這時候回心轉意,一心念佛,變化就非常之大!轉境界,也大幅度轉變,道理在此地。造作罪業的人能轉,我們為什麼不能轉?同樣能轉,是他肯轉,我們不肯轉,這就沒法子。這裡頭決定沒有說是公平或者不公平,沒有這個意思,這都是凡情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真相。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轉凡成聖是一念之間,轉地獄為極樂世界也在一念之間,問題就是你這一念,是不是真的徹底回頭?關鍵在這裡。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沒錯,「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心真實,轉變就乾淨俐落,轉變就快速。你一直不是用真心,這就難了,佛菩薩也幫不上忙。

此地講『臨墮趣中』,「趣」是惡趣,『或至門首』,惡道到了門口還沒進去,進去就麻煩,就不好轉了,沒進去這時候是最好的機會。『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或者是『一句一偈大乘經典』,這時候「念」記住前面講的,「至心稱念」才有效,境界就轉得過來。如果不是至心稱念就不容易。臨命終的人心比平常人確實來得懇切,這是在緊迫的關頭,他那個心轉了,那個心真誠,所以轉變就容易,轉變也快速。這一句是這個眾生的善根福德,他能念,是他有善根、有福德,像前面所說的至心稱念,或者是一心稱念,「一心」是善根,「稱念」是福德。

下面一句這是佛囑咐菩薩,『汝以神力,方便救拔』,這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能夠離禍得福。『於是人所,現無邊身』,這是菩薩現身來給他說法勸導他,他見到菩薩勸導一念回頭,地獄境界相就沒有了。離開地獄他就能生善道,如果能念佛,決定往生淨土。你們看看經文上,這是「遺令生天」,這個字應該是「遣」,『遣令生天』。這些事情在《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唐朝張善和就是一個好例子。張善和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很幸運遇到一個出家人,他正在叫救命的時候,出家人走進去看他,知道這個情形點了一把香拿給他,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念不到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了,他是殺牛的,屠戶。看到好多牛頭人來問他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念了幾聲牛頭人就不見了,接著就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可見得那個一念心真誠,救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疑惑的心就可以斷除。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偈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慇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前面世尊再三的付託,在這個地方又以偈頌來重複,我們看到佛對於六道苦難眾生,他的關懷愛護無微不至。我們不讀《地藏經》,不知道佛對我們是如何的慈悲愛護,讀了之後才知道,佛對我們的關懷超過父母,真的是念念都不忘,入般涅槃之前還把這樁事情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如何度脫都在這部經上,理論方法果報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地藏菩薩也是非常虔誠,接受世尊的付囑,末法時期一直到彌勒出世之前,度化眾生的使命他承擔。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這段話最重要就是『一念恭敬』,我們著重「一念」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念頭雜、念頭亂,所以感應的力量就很微弱。如果是一念,一念是專心、專一,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一念是淨念,沒有疑惑、沒有夾雜,所謂「一念恭敬」就是至心恭敬,真心的恭敬。在『佛法中』,「佛法」此地是廣義的,不是狹義。有很多人沒有學佛,甚至於信仰其他宗教,「佛法中」的解釋是於「覺法」當中,他明白、他覺悟了,明白什麼?明白善惡果報就在眼前,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在「佛法中」,所以不一定他是個學佛的人。只要他覺悟,佛法是覺法;只要他覺悟,以一念真誠求救,懺悔、求救地藏菩薩也一定幫助他。『百千方便』,就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分幫助他,菩薩就示現什麼身分。菩薩示現在宗教裡面,我們在大經裡頭看到很多,《華嚴經》裡面示現婆羅門身、示現外道身,這都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領袖,宗教裡面的傳教師;應以這種身分出現,佛菩薩就示現這種身,勸導他斷惡修善、回頭是岸。

我們在這個經上諸位看到,前面所講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為什麼不說「遣令往生,不退作佛」?為什麼不說這個話?這就說明這個懺悔的人、求救的人未必信佛,如果他信佛,菩薩一定勸他往生極樂世界。他是信基督教、信天主教怎麼辦?勸他生天。你才看到這個經的意思多廣,是普度一切眾生。六道造作罪業眾生,實在講六道眾生遇到佛法學佛的人少,沒有遇到佛法造作罪業墮三途的多,那難道過去沒有聞過佛法那就不救他,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到《地藏經》上常常講幫助他生天。不學佛的人都相信有個天道,幾乎所有的宗教終極的目標都是想生天,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心量要拓開,不可以說是他不信佛教,我們就跟他對立,那就錯了,完全錯了。佛度眾生是普度一切眾生,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圓滿的,決定不能說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例外,我不度他,哪有這個道理,與你的本願就不相應,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眾生對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全心全力的幫助他。

幫助他要注意,他不了解佛法,不認識佛法,甚至於對佛法有誤會,絕不勸他學佛,要懂這個道理。他信仰基督教,一定勸他回到上帝身邊,我們的說法有沒有錯?沒有錯。他們的上帝,我們從他經典修學的理論跟方法,大概是忉利天。他真的到了忉利天,忉利天主常常禮請佛菩薩在天宮說法,所以他學佛因緣這一生沒成熟,生到天上就成熟了。諸佛菩薩度眾生不急在一時,這一生的緣不成熟,來生;來生不成熟,後生。生生世世一定幫助他離開苦難,布施恩德,於佛有緣,所以要懂這個道理。你用這種態度,善巧方便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一切眾生都歡喜。尤其現代大家所提出的多元文化,我們要懂這個意思。對於任何族群、任何宗教、任何學派,我們真誠的恭敬,效法普賢菩薩,禮敬讚歎供養,這是跟他結的有緣。到自己將來成佛,這些有緣的眾生必定得度;沒有成道之前先結法緣,緣要結得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有一念恭敬心,就能夠接受別人的善言勸導,如果一念恭敬心都沒有,你以善言勸導他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只要他有一念恭敬,他明白覺悟,就可以勸他斷惡修善。下面經文說: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前面是有了覺悟的心,真心回頭,菩薩都幫助。『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這段是講學佛的人,前面所說的未必是學佛的人。學佛人可貴之處是在「念念修行」,念念當中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沒有證道之前,「證道」,佛法的標準是明心見性,大經裡面常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或者是說「證一分法身」,在《華嚴》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這叫證果。在這以前都有過失,見性之後可以說沒有過失了,為什麼?用真心,在這以前都是用妄心。相宗所講我們用什麼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這個心,用這種心哪有沒過失的道理?用這種心是哪些眾生?十法界,十法界以內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諸位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念到異生性,十法界是異生性,一真法界是同生性;同是跟佛相同,佛用真心,初住菩薩也用真心,跟佛是相同的,叫同生性。十法界裡面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跟佛不同,所以叫異生性,哪有沒過失的道理?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過失。你能夠找出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在佛法裡面講這叫覺悟、開悟,開悟是這個講法。覺悟到自己的過失,把過失改正過來,這叫修行,念念修行,天天改過,天天自省。一個人如果真正能發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天不要多,一天改一個錯誤,天天改,不斷的改,三年你就超凡入聖,你就不是凡夫了。那個時候你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菩薩跟凡夫不同,凡夫迷,不知道自己有過失,當然他就不能改過;菩薩跟凡夫不一樣,菩薩知道自己有過失,天天改過,永無止盡的在改過。到什麼時候自己沒有過失?圓滿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有過失。所以我們曉得同樣是等覺菩薩,他們也不平等。每個人犯的過失不一樣,當然在等覺菩薩非常非常的輕微,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佛能看出來,他們自己能夠覺察到,比他低的這些菩薩決定見不到,所以到佛這才平等,佛佛道同;煩惱習氣斷盡,這個時候完全相同。說這些話最重要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有過失,一定要反省、改過,我們在菩提道上才能夠勇猛精進,而不退轉。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虛空藏』菩薩,也是學佛同修都能夠熟知的。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看註解第一行,從第三句看起,「此經,始文殊發問,謂非大智,莫識地藏端倪」,這個經,開經第一句誰說的?這個用意都很深。「終空藏收科」,這個經到最後什麼人來做總結,收科我們現在講總結。「以非太虛安泯大士化跡。乃攝有歸空,全假即空意也」,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此地講的「太虛」、此地講的「空」,都是說真如本性,換句話到最後統統消歸自性,這意思多深。下面說「而空藏問福利者,乃從空談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當體即中,圓融妙行,同歸祕藏,故終乎虛空藏也」,這是把虛空藏菩薩做全經結束,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也就是平常講一切消歸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圓滿。下面註解諸位自己可以看,是介紹虛空藏菩薩的來由。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菩薩自己敘述,世尊在忉利天宮開這個法會,他知道立刻就趕來參加這個法會,在法會當中,不斷的聽世尊讚歎地藏菩薩,威德神力、度化眾生種種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

地藏菩薩功德既然是這樣的殊勝,不但釋迦牟尼佛讚歎,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讚歎,讚歎一劫也讚歎不盡。因為菩薩的功德稱性,性德沒有邊際,所以讚歎不盡。虛空藏菩薩在此地還是代我們請法,這些事情他哪裡不知道,他也是等覺菩薩。特別是為『未來世中』,「未來世」包括我們在內,都是代我們啟請,這能看到菩薩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愛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前面講的一念善心。不但是人,除了人之外六道眾生,『一切天』,天是諸天,『龍』這是代表護法的這些天神們,「龍」也代表畜生道,雖然沒有講三惡道,以龍來代表;天龍就是其他五道都包括在其中,六道一切眾生。『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地藏菩薩的德號,或者是瞻禮形像,得幾種福跟利益。

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我們也把它念一念,「準地持」,地持菩薩所講。「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禪、依精進、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名福分」,這是講修福。六道凡夫沒有見性,自性裡面雖然具足無量的功德,它不起作用,不能現前,六道凡夫的福報都要靠自己修得。修哪些是福?這個地方給我們舉出來,這是菩薩的六度。六度除了般若度之外,其餘的五度統統是修福,般若是修慧,成佛,我們讚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是圓滿,這兩種圓滿。福、慧當中佛是最圓滿,所以佛是最尊最貴。學佛怎麼能不修福?沒有福報自己修行有障礙,衣食都不足,修道就很困難,沒有福報你就沒有辦法度眾生。佛教我們度眾生,跟眾生結緣,跟一切眾生接觸的時候,以哪一樁事情為先?布施。你不送他一點禮物,跟他結個善緣,就很難度他。所以布施非常重要。尤其是財布施,跟一切眾生接觸第一樁事情財布施,他能生歡喜心,然後接著再是法布施、無畏布施。他對你有了好的印象,知道你對他是善心、是誠意,他就肯接受你的教誨,接受你的勸告。所以福非常重要。

下面又說「蓋善名福利」,利是利益,善就是真實的利益。「感報恬愉」,這個意思就是你感得的果報,能夠稱心如意。現在這個人他既然讀經聞名,瞻仰地藏菩薩形像,他一定有所得,但是不曉得得多少種福利,多麼大的福利,這是菩薩為我們向世尊請教。註解底下兩句是從理上講我們要懂,「須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這兩句話很重要!一定要相信。

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決定有人供養,人不供養天神會來供養,為什麼?人不曉得這是大福報、大福田,天人知道。我們在古書裡面讀過,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持戒很嚴,老法師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誰來供養他?天人來供養他,每一天給他送一缽飯來,那是個持戒清淨的人。今天念佛堂這麼多人,雖然不能說是每個人都往生,只要有一個、兩個往生去作佛,大家都沾光。佛菩薩、天龍善神來供養,總不能說供養這兩個人,其他的不照顧,沒這個道理,大家都沾光。決定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照顧。下面這兩句話那是理,太深的理,「心尚不可得」,《金剛經》上講三心都不可得,「福利奚存?」福利在哪裡?這是講理。說明雖然得福利,不執著福利,這個福利就是真實的。下面啟請的話:

【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不求佛細說,大概跟我們講講就好了。他也非常體念釋迦牟尼佛,不能讓釋迦牟尼佛太勞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年歲很大,忉利天宮下來之後,我們就知道講《大涅槃經》一日一夜,佛就入滅。請看經文,一百零一面最後一行: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菩薩啟請,佛一定會跟他說,在說法之前佛一定囑咐他要諦聽,『諦聽』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仔細的聽」,它的深意也不可思議。註解第一行一開端就說,「夫善說法者,無說無示,善聽法者,無得無聞」,那是真正的諦聽,這不是我們的境界,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的境界仔細聽就可以。下面是佛的開示: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這一段是略說修法,也就是怎樣修福。這一段文不長只有兩行,裡面有幾個關鍵的字,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第一個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最低的標準「好善好德」,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這樣的人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供養菩薩形像決定不是迷信。為什麼供養形像?見到形像就提醒我們菩薩的教誨,是這個意思。如果不聞名、不見像,菩薩的教誨很容易忘掉。所以名跟像最重要的意思,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懂得效法地藏菩薩,學習地藏菩薩,你的福報就大了。下面『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這個意思前面都詳細說過,表自己的敬意,總表自己發心發願依教奉行。所以供養不在這些形式,形式是表法的,供養必須要曉得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世尊對我們的期望。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的供養總比不上法供養,無量無邊的布施供養不及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給我們說了七條,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依照經典教誨去做,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所以事上的供養是表法,「香」表信、表戒定,「華」表因,「飲食」表續佛慧命,「衣服」表忍辱,「珍寶」表福利,它用來表法,這決定不是迷信。『讚歎』,是把這個法門經典為人演說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讚歎。言教,用言語來宣傳,這是讚歎;『禮瞻』是身教,做出來給別人看,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叫修福。下面才得『二十八種利益』,因果決定是相應。可是有很多人讀了這個經,去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家裡,天天燒香、供花,早晚供飲食,得不到果報,後面二十八種利益一種都沒得到。然後再罵佛這個經不靈、不可靠。他為什麼不能感得果報?意思完全錯會了,只著重這些形式,意裡面依舊是貪、瞋痴、慢,這怎麼能感得果報?這段文字,字字句句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因才感果。這是世尊親口所說,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過分,你真正能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你得的利益:

【一者天龍護念。】

『天龍』是護法神,佛家講天龍八部,護法神,他護念你,我們一般講他保佑你。

【二者善果日增。】

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這個人心善行善,見像聞經讀誦供養是行善,又能為人演說;此地沒有為人演說的字樣,他用「讚歎禮瞻」,就是為人演說。在一般經上佛對我們的囑咐,「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話佛常講。《金剛經》的篇幅很短,只有五千多字,可是這一句話佛重複多少遍!一部《金剛經》念下來,其他的句子記不得,這個幾句會記得,重複遍數太多了。「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諸位看看這一段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讚歎是說,禮瞻是演,演說。所以他善果當然天天增長。善增長,惡就消除;換句話說,照著這個經文理論方法修行的人,他的業障天天在消除,善力天天在增長。

【三者集聖上因。】

『聖上因』,是成佛之因,你現在在修因。

【四者菩提不退。】

『菩提』是講菩提心,菩提心最簡單的講法是覺心不退,這個人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迷惑、不顛倒,他覺悟,時時刻刻都有高度的警覺。

【五者衣食豐足。】

『豐足』不是我們一般想像很多很多,不是的,那就錯了。「豐足」就是決定不缺乏,修道人知足常樂,這才是真正的豐足;他不缺乏,需要什麼到時候他都能夠遇到,都能夠得到。

【六者疾疫不臨。】

能夠遠離疾病。這兩個字上面是疾病,下面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一些傳染病,他都不會遇到。為什麼?心清淨、心慈悲、心善良,就不會遭遇這些病苦,這些疾病與心地有密切的關係。

【七者離水火災。】

這些災難你遇不到,你能夠免除。

【八者無盜賊厄。】

這是人為的災害,強盜的搶劫,小偷的偷竊,你都遇不到。這種遇不到,是說你在某一個時候,你命裡頭注定會遇到這些,這個能夠免除,那才真的是利益。你命裡頭跟人家沒有討債還債這些關係,那個不算數;你命裡頭有的,會遭遇到的,這個時候免了,這才是你修行功德轉變你的境界。

【九者人見欽敬。】

一個修行人,真正修行人,心地善良慈悲,待人誠懇和藹,惡人見到你也對你恭敬三分,這是一定的道理。

【十者鬼神助持。】

正如同堅牢地神所說,真正如教修行的人鬼神都衛護,時時刻刻保佑你。

【十一者女轉男身。】

女身比男身苦處多,如果不願意受女身,要想得男身,能不能轉?能轉。可是也有人願意受女身,底下講:

【十二者為王臣女。】

國王大臣,生富貴之家,都可以得到的。發這樣的心,多半都是菩薩,以這種身分來度化眾生,來利益社會。

【十三者端正相好。】

我們常講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這是說你修福,福修得大,福報大人間沒有地方享受,就享天福去了。

【十五者或為帝王。】

我們曉得世間古時候的帝王,現在每個國家地區這些領袖、領導人,都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他才感得的。沒有福報的人,這個位子他得不到,不但得不到,給他,他也受不了。這個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有的決定有,命裡沒有的求不得。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官階授給你,還沒有得到的時候,人就死了。這個例子我看過很多。你只有這麼大、這麼高的位置,再往上一升,還沒有得到人就走了。所以說是世間功名利祿,都是自己前世今生所修,大多數的人前世所修,今生你遇到善知識的指引,今生修今生能夠轉業;像諸位熟知的了凡先生,《袁了凡家庭四訓》裡面所說,他是當生轉過來的,這裡頭都有道理。

【十六者宿智命通。】

『宿智命通』,就像現在諸位所熟知特異功能,那是他宿世的。前幾天有一個人送了一個光碟給我,我也不曉得誰送的,昨天我看了一看,裡面有一個四歲的小朋友寫書法,寫得非常好,居然四歲小朋友寫的字已經刻在碑裡面,寫得這麼好,天才!那是「宿智命通」,不是這一生的,是過去生的,像這個事情也是很多。

【十七者有求皆從。】

這就是我們講的有求必應。為什麼他有求都有應?他業障消除,沒有障礙,所以有求必應。

【十八者眷屬歡樂。】

這是儒家講自己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一家歡樂,都有道理。

【十九者諸橫消滅。】

命裡面有災難,我們講意外的災難,橫事是意外的災難,命裡頭有,會遇到的,這個時候它也消除,業障消除了。

【二十者業道永除。】

『業道』是講惡道,原本有罪業他應當墮惡道,現在決定不會墮惡道。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去處』,我們人死了之後十法界,擺在我們面前是十個道路,一般凡夫受業力的牽引,自己沒有辦法選擇,這很苦惱,被業力牽著走。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可以自己選擇,那就自在了,無論選擇哪一道都通達,都沒有障礙,欲界天、色界天,聲聞、緣覺、菩薩,都憑自己選擇。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凡夫都會作夢,告訴你不會再做惡夢,常常做惡夢,自己要警覺,為什麼會做惡夢?惡的念頭多,惡的習氣多,才會做惡夢,所以從作夢也能體驗,自己修行有沒有進步?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你的家親眷屬已經過去,託你的福,你修行得好,修行有功德,他們沾光,能夠離開惡道,能夠減少痛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你將來投生,承你的福報你一定生在福地,生在有福的人家。

【二十五者諸聖讚歎。】

『諸聖』是指佛菩薩。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聰明利根』是從法布施得的果報,你裡面有稱讚瞻禮。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你的慈悲心,悲憫、憐憫一切眾生心會增長。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畢竟成佛』是講最後,這一生沒有發願往生不退成佛,將來總會有這個緣。這個緣不定是在來生,不定是在後生,決定會遇得到;因為常常有諸佛護念,有地藏菩薩加持。這是講你得這麼多的利益。這段經文青蓮法師有註解,註得也非常之好,諸位可以去參考。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在一百零七面:

【復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

世尊答覆分成兩段,前面這一段講二十八種福利,是對末法眾生善男子、善女人,依教修行人所說的。這邊這段,因為他問包含有六道眾生,人依教修行得二十八種利益;其他的五道呢?諸天、鬼神,佛在此地把這個意思也說出來。這段裡面關鍵的字眼『聞地藏名』,這個「聞」很重要!『禮地藏形』,「禮」裡面就有修行,禮敬讚歎,這是講現在未來天龍鬼神。我們讀經有天龍鬼神在聽,我們肉眼看不見,可是能夠覺察得到,你的心愈清淨,愈容易感觸到。縱然是一個人讀經,在一個房間讀經沒有人看到,有天龍鬼神,往往在這時候我們聞到異香,最平常遇到的事情。香從哪裡來?我們自己在讀經的時候,特別是在初學,初學讀經不會燒香。古德告訴我們,有天神從這個地方經過看到你讀經,他停一下合掌恭敬讚歎,他身上有香,這你聞到有異香。有時候有幾個人在一起討論經典的時候,心地也很清淨,這個時候心地慈悲、心地善良,你在研究討論,有的時候天龍鬼神經過,他看到,他也停一下,也在這裡合掌給你致敬。往往在這個時候,一些人在一起大家都聞到異香,這個事情我們常常聽說,自己也曾經經歷過。所以我們讀經,我們研究討論修行,不要認為沒有人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無形見到的很多。

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你要覺悟,我們起個惡念,幹個壞事,不要認為沒人知道,天龍鬼神全知道。你可以瞞人,你瞞不了鬼神,所謂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實。他們『聞地藏本願事行』,怎麼聞到?是因為我們讀經他聽到,我們讀經出聲、不出聲都沒有關係,出聲當然更好,不出聲一個字、一個字也是這樣念下去,都能有感應。我們與天地鬼神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都是心的作用,前面跟諸位說心動念它有波,極其微細的波,鬼神能夠起感應,能夠與他們的波相感應,所以他們就知道,他看到、聽到了,所以他『讚歎瞻禮』,瞻禮是致敬。

【得七種利益。】

他們恭敬讚歎瞻禮的時候,他也得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

『聖』是指菩薩的果位,能幫助他提升境界。如果是一般世間善,世法的善,講「聖地」這是講諸天。你看看儒家,我們在古人筆記小說裡面看到,讀儒家書的人,讀道家書的人,乃至於讀其他一切宗教經典的人,也能感得天龍鬼神聞名禮敬,他得「速超聖地」這是生天;因為他聽到的東西不一樣。佛經能幫他超凡入聖,我們讀經不但度人,也度六道眾生。

【二者惡業消滅。】

這些鬼神是凡夫,不是聖人,他在六道,他沒有離開六道,他煩惱習氣還是很重,常常聞法受佛法的薰陶,惡業種子漸漸就消滅。鬼神如是,我們又何嘗例外?我們自己要想自己功夫得力,所以佛教給我們,三福裡面就勸我們「讀誦大乘」,經天天要念。不但要念,最好是天天要講,講是什麼?講是勸人,勸人也勸自己,真正得利益的是自己。我們講一部經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一部經從頭講到尾得利益最大是自己,聽眾有很多他沒有時間他就不來聽,他有缺課,講的人一堂都沒缺,聽的人常常缺課,所以講的人是得圓滿功德,聽的人不見得圓滿,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沒有成就之前,講經是自利,所以我們在講台上,我也跟諸位同修說過很多次,我們是以學生的態度在講台上實習報告,坐在台下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是監學;我們在台上把自己修行所得,向老師、向監學、向家長,提出報告而已,用這樣的心態,自己得的利益圓滿。哪一天真的我們明心見性了,乘願再來,才可以說我講經說法給別人聽;沒有見性、沒有成就是講給自己聽,勉勵自己,大家在一起共同勉勵,惡業習氣怎麼會不消除?所以不斷的講。有很多人說我喜歡講經,我不是喜歡講經,我要消業障,我用這個方法消除業障很有效果,所以說老實話三個月要不講經,毛病習氣就現前;天天講、天天勸,天天壓,降伏住了,展開經本就是面對佛菩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要懂這個意思。

【三者諸佛護臨。】

『護』是護念,『臨』是感應,感得佛來護念。

【四者菩提不退。】

常常保持菩提心、覺悟的心、好善的心、利益眾生的心,這是菩提心。

【五者增長本力。】

『本』是本有的,自性裡頭本具的,本具的什麼力?那個力就不可思議。佛在經上常講「權實二智」,這是講最多的,增長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是平等心,在大乘經裡面所謂「三昧正受」,這個意思也非常深廣。根本智很不容易得到,我們今天所得到的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根本智法身大士才有,十法界的眾生沒有,十法界眾生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六道凡夫修得再好是觀行位,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為什麼?那個清淨心達不到這個水平。我們今天講清淨,業習煩惱還會起現行,也就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不知不覺它還會起作用。根本智從哪裡來?根本智是清淨平等,心真的到清淨,清淨是不生煩惱,平等是決定沒有分別,才能達到平等。清淨平等的心就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我們今天是有知,有知那就有所不知,我們變成什麼都不知道。學習,以為這是知,未必是正確的知,有的時候搞錯,曲解錯解了。這才要依靠佛的經典,佛所說的正知正見,我們所體悟到的跟佛經對照,如果我們所體悟到跟佛經上所講的一樣,那我們的見解、思想就正確了。如果我們所體會跟經典上講的不一樣,那自己一定要反省、要檢點,我們錯了,佛經沒錯。依照佛經的標準,把自己的思想、見解修正過來,這叫修心,這叫從根本修。心地清淨就生智慧,這個智慧自己可以受用,也可以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後得智」,無所不知。所以說是「增長本力」。註解裡面講到「深行菩薩,具足悲智二增」,這個說法也好。他除了講智,兩種智之外,還講慈悲。智慧現前,慈悲心一定生起,智慧愈廣,慈悲心就愈大,這是一定的道理。

【六者宿命皆通。】

這是我們講的神通。神通,佛在經上講「依定力而現前」。神通是本能,本能為什麼喪失掉?心思亂,本能就不現前。過去我在美國,有一位同修遇到中國大陸特異功能的人,他們憑肉眼能夠看透一個人內臟,有這個能力,他們叫X光眼。有一個同修就讓他看一看,試驗他,結果人家看了之後,他說妳早年得肺結核,現在已經好了,還有一個疤在什麼地方,告訴她,她自己嚇了一跳。她早年確實得過這個病,從來沒人曉得,結婚這麼多年,連丈夫都不曉得,被他說出來,她說真厲害。然後就問他: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他說:會。怎麼會失掉?知道事情多了,頭腦複雜了就失掉。所以他們這些人對外面接觸得很少,保持自己清淨心,跟佛法講的相應。所以能力、智慧都從清淨心裡面生,你的心愈清淨,你的智慧、德能就愈強,道理在此地。愈複雜就愈糟了,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愈少愈好。你自性裡頭的智慧德能分分往外透,這個東西是大障礙!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特別是我們要學教,將來要想利益眾生,經典都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展開,如果用一個煩惱的心,亂心所,你是決定得不到利益,不能解其義。諸位同修要想把經講得好,講得很圓滿,沒有別的,清淨心而已。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經卷展開佛的意思你就明瞭。為什麼明瞭?佛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性德,所以你才會明瞭,是自己的性德。這是「宿命皆通」。

【七者畢竟成佛。】

因為你讀的是佛經,任何佛經到最後殊途同歸,決定歸無上菩提,所以是『畢竟成佛』。這是得七種利益。我們再看最後一段經文: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

忉利天宮的大會圓滿,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要體會到,大會一開端,十方一切諸佛都來了,這些諸佛如來在這一會裡面,沒有一個是中途退席,沒有。都是一直到法會圓滿,這個殊勝,不可思議,我們在一切經裡面沒有看到過。哪一次釋迦牟尼佛講經有這麼多佛來聽,沒有。《華嚴經》上,《無量壽經》會上,我們也看到十方菩薩來集會,沒看到佛來。佛講到重要地方,諸佛來給他做證明,來示現一下。哪有這個法會,自始至終十方一切諸佛一個沒有缺,統統都來了,你才知道這個法會的重要。所以這個法是佛家的根本法,大乘法裡頭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基礎、是根本,離開這個基礎,任何法門決定修不成功,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

【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這一句是諸佛如來對於釋迦牟尼佛的讚歎,諸佛讚歎就是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他們來作證。

【是時忉利天。】

這是講道場。

【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

『珠』是珠寶,『瓔』是瓔珞,這是天地的祥瑞。

【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一切眾會』,包括諸佛如來。再次的瞻禮,戀戀不捨,這樣才散去。我們在此地看總結的經文跟一般經不一樣,一般經文總結後面有「依教奉行」,此地沒有,『合掌而退』,為什麼?諸佛如來。這一會非常不尋常!青蓮法師在此地註子註得很好,諸位可以細細看看。這部經今天我們把它講圓滿了,這一次是為九華山道場,今年的法會啟講這部經,也因為受時間的限制,有些地方沒有能夠細說,所以我們想下一週接著把這一部經重新再講一遍,因為這一遍我們沒有講玄義,底下這一遍我們要把玄義補出來。

好,今天法會到這裡圓滿,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