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六集)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一集)

諸位同學,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一定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要講這一部經?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築。有了硬體設施之後,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可是修道要依據什麼?我們必須要知道。修道必須要依據「心地」,《地藏經》就是我們第一個課程。有了硬體設施之後,軟體最重要的是心地法門。所以我們第一部一定要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做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憤、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的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從地藏菩薩再發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衰?修學的人為什麼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幹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確實如此,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這一點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到哪裡享?到畜生道享、餓鬼道享,惡道去。為什麼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資格沒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們要清楚。做人都懂得孝親尊師,《觀經》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裡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報決定在惡道享,惡道也有福報很大的。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明瞭,可是我們就是轉不過來,換句話說,明瞭,可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話,對於這些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他能夠懺除業障、回頭是岸。所以道場新成立,《地藏本願經》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一定要講。

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時間雖然不多,重點我們一定細說。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詳細的註解,聖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可以幫助大家做參考。將來諸位在國內、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地藏本願經》,再說《無量壽經》,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矩。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是前清靈椉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註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註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代的言語來表達,用現代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綸貫》。

第一個部分:《綸貫》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全經大意做一個概略的介紹。《綸貫》裡面包括了五重玄義,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教我們怎樣觀法,也就是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如何把觀念轉過來。

第三部分是介紹全經大意,他的《綸貫》寫得很長,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義部分完全依照天台的方式,說明解釋經題。辨體,體是理論的依據,佛根據什麼講這一部經。我們明白之後,對這一部經、對佛的說法才能產生堅定的信心。所以第三部分是明宗是講修行,換句話說,如何把這些道理、這些理論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

第四部分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些什麼樣的功德利益。

末後一個第五部分是講教相,那是說世尊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儀規。

法師在這五個科目裡面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經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願」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辨體裡面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講真實的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做為立論的基礎,這太好了!佛講這一部經,依據什麼?依據諸佛如來自己的真心,再依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為我們說這一部經典,這個經典立論的依據,可以說是太真實了。性地不可思議,我們講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那個妄心也不可思議,不思議性識為經之體。又以不思議行願為宗。本經的宗旨,地藏菩薩的大行大願都不可思議。又以不可思議的方便為用,這個在全經裡面很明顯的能看到,讓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最後是以不可思議開顯無上菩提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這五種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願是無上大法,基礎是無上大法,成就的當然是無上的佛果。這個是玄義的總綱領。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地藏本願經》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應九華山仁德老法師的邀請,我答應他在地藏菩薩聖誕之前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的大意。我們預定九月一日啟講,九月二十日圓滿;二十日正是農歷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的聖誕日。第二個意思,新加坡淨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有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淨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說這一部大經。

在玄義中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別題裡面又分為人、法,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聖一法師在講記裡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做參考。

『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上說這個經可以用三個經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願」,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願」。也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願相資,有願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的生活、地藏菩薩的修持、地藏菩薩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地藏菩薩本誓力經」,「力」是顯示出他殊勝的能力。現在我們看的這個經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願」,因為這個本願裡面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裡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裡面說:「至哉坤元。」至是到了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孳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裡面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性地裡面變現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麼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後,什麼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了。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前,所謂是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雲霧比喻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虛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佛告訴我們,真心裡面具足三德。法身是我們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東西。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我們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住了,現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一百分的作用,我們現在所能感受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前,你說這不是可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這要講求修行了。「因修萬行,果圓萬德」,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方法當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說了。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著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當、第一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這真的是佛教人第一個法門。

為什麼說這個法門是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變」。心能現相,相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麼?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麼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囉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在佛裡面,這是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裡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的懂得,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是道共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具足圓滿戒律、清淨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裡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裡面,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裡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裡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於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倖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倖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捨棄戒行,這是走險道。這些論調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麼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是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眾是這麼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於淨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看五種原譯本裡面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裡面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裡面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裡面三十六願,這是最明顯的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不管翻譯的人是什麼人,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瞭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這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裡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裡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麼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裡面所說,都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於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是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裡面,入了藏等於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作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註《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大多數都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捨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改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捨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裡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餘四種本子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陋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著是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採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就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淨土。淨土是平等法,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讚歎、一定贊成。為什麼?過去會集本的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都沒有改動,而取捨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也肯定。慈舟老和尚採取他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原文,如果你有疑惑的話,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淨土五經讀本》。裡面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裡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三種譯本,這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我們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這個經裡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麼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裡去?一定要懂得經文裡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捨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復的心就不會消滅,你傷害牠,牠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牠有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的因是什麼?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牠,也殺害牠。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牠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做,我們也曾經做過,對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我們「發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迴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業障怎麼會不現前?這些被你傷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在在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醜,這是錯誤的。地不分別,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第二個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倉庫、寶庫。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他就感覺到恐懼,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世間人,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這些財富。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裡面有寶藏那就是「三德祕藏」,我們真心自性裡頭。「法身」是真身,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第二個「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所知」。所知現在不知道,不知就變成有障礙。所知是本有的,現在有個障,障住了我們的所知,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完全是煩惱;分別裡面一部分是煩惱,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裡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從哪裡來?無明怎麼來的?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好透徹,讀《楞嚴經》的人也是囫圇吞棗,就這麼含糊過去了。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麼叫知見?「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裡頭還要立一個知,就錯了,頭上安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個知,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偏偏要立一個知,那有什麼法子!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所知,這是知見。偏偏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完了,馬上墮到無明裡去。這個東西叫書嗎?這個東西叫手嗎?手是你建立的,書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這個叫書、這個叫手,你就完了,這就是無明。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很聰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個名已經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你就墮到無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裡頭又有分別、又有執著,一大堆東西麻煩來了,一連串都來了。

佛給我們說法,佛說「我」,但不執著我,這個高明。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裡頭真沒有分別,乾乾淨淨的。分別什麼?為大眾分別。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要說是「說」,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你也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說」跟「無說」分二截,「說」也錯了,「無說」也錯了。「說」是什麼?分別、執著;「無說」是無明,都墮在兩邊了。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說即無說,聞即無聞」,你通了,障礙都沒有了。你能在這上面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裡面,相對就是二,對立。說「大」對面有個「小」,說「空」那邊就有個「有」,總是在相對;說「我」對面有個「人」。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難,難在哪裡?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放不下,只要放不下,你就入不了大乘之門,大乘跟你絕分。你修學大乘,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真正大乘是什麼樣子,你根本不能夠體會。這是跟你講般若。

還有一個祕藏,「祕」是祕密,「藏」是含藏在自性裡面的。「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裡面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本來具足的。這是「藏」的意思,這個叫「三德」,自性裡面的三德。為什麼叫「祕藏」?祕是好像很祕密,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六根接觸不到;不能覺察就好像很祕,就好像藏在那個地方,「藏」,沒有被人發現。換句話說就是眾生不能明瞭、不能理解,稱之為祕密。而心性裡面確確實實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們世間的金礦一樣,這個金礦裡頭含藏著金非常豐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金礦在哪裡你不知道、你不曉得,那就變成祕密。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們心地裡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佛法,一切眾生無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開發心地寶藏,給諸位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通達,全都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自性寶藏要用什麼東西開?那個工具一定要稱性,不是稱性的工具,你就沒有辦法開發自性寶藏。稱性的工具是什麼?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稱為佛門孝經。《地藏經》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它就是孝道跟師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你不能孝親、不能尊師,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換句話說,你學小乘也許能夠有一點點成就,學大乘沒有分;大乘是開發自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在事相上,換句話說,它還是世法。小乘之間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學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這個境界裡頭,四果是證不到的。要想證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例外的。

世尊在《觀經》三福裡面說,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提起來,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也都能說,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沒法子。「說」,一天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也沒用處,「說食數寶」有什麼用處?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麼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昨天我們講樹,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是一微塵、一毛孔,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那就是老師。昨天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幹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裡面都開智慧。正是惠能大師所說,惠能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麼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這就是常生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順自己意思貪愛,貪愛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討厭,討厭生煩惱。人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凡聖不一樣,起修不相同。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具足一切法,這個是寶!像大地裡面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裡面含藏的寶藏用不盡,為什麼不懂得開發!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像一張桌子四個腿,缺一個就倒下來,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就落實了,他得到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無論在迷,它並沒有改變;悟,沒有增加一絲毫,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佛為什麼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他為什麼尊敬?蚊蟲、螞蟻也是眾生,牠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牠迷,牠變成這個樣子,牠不懂事,胡作妄為,搞成這個樣子。雖然搞成這個樣子,牠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一絲毫,所以諸佛如來對牠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也平等的供養。在十大願王裡面佛對牠們不讚歎,可是恭敬、供養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知道我們的真心,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來說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稱為「大滅度」;「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度」。如果就這三個字來說:「大、滅、度」,「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脫;「度」是明瞭、是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修六度,這六條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們過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淨」。所以常樂我淨,我們稱為四淨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統沒有了,統統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裡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就被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一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麼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麼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也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裡面,示現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裡頭捨身受生,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比喻什麼?無心、無念,在佛法裡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與「大方廣」就相應,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瞋,從這兒做起,從這裡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貪瞋痴;修什麼善?修不貪、不瞋、不痴。從這裡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因為貪瞋痴在所有障礙裡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瞋痴。你無論怎麼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裡面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大師以後翻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應當傳授給什麼人?大心凡夫。諸位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只要發大心,你就是菩薩。如果說你是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是菩薩,我不敢當!」如果說你是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就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準確,方向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塗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的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還有「本願」兩個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說,他這個願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過去生,也有未來生,所以講三世。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就發這個願,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我們稱這個願叫本願。所以這個願是有根本的,不是這一生當中才發的。「願」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希求,這個希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這就稱之為願。如果意思說得更深一點,「本」就是真如本性,而「願」是從本性裡面發生的,這才是大乘法裡面講「本願」真正的意思。

菩薩,如《華嚴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已經斷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已經斷盡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確實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夠深,但是已經進入,已經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願,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沒有見性的人,是從識裡面建立的願心。我們講有過去世,過去世中還有過去世,多生多劫都發這個願,這是從識心裡頭說的;明心見性之後是從本性裡面說的,這兩個意思都可以說之為本願,本願的意思淺深有差別。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這個願,他這個願力很強,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縱然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他很快會回頭,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能懺悔。如果這個願是這一生才發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的,他這個力量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後,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我們就曉得他這個願力深度不夠,也就是他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阿闍世王造的種種罪業,到自己得到這個果報,病苦現前、地獄相現前,他能夠悔過、能夠自新,這個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的願力很強,雖然一時糊塗、一時迷了,到緊要的關頭他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薩從自性裡面發的願,那才是真真實實的本願,決定不會為外境動搖。即使在這個大時代,佛在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也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是本願一點的意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二集)

昨天講到經題,介紹了「地藏菩薩」,今天我們接著再介紹「本願」。題目對我們修學關係太大了,必須要很清楚的理解。許許多多的同學們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精進,為什麼得不到成就?實在是因為對於心地寶藏沒有真正認識清楚。世間人在過去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尤其是讀書人,佛法更是不例外;世法裡面重視立志,一個人沒有志向,他的一生奮鬥努力沒有目標,當然不會有結果。佛法講發願,發願跟世間人所講立志是同樣的意義,一定要發大誓願。我們的願為什麼發不出來?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常常在經上做比喻,譬如一個植物,種子為什麼它不能夠發芽、不能夠生長?是這個種子沒有放在地上。我們把種子放在桌子上、放在茶杯上,它永遠不會發芽成長。所以願一定要有個依靠,依靠什麼?依靠大地、依靠心地。心地不明,願怎麼能生得出來?一定的道理。樹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茁壯、開花結果。

諸佛菩薩的大願都是從心地上建立,所以地藏兩個字就很重要。為什麼說修學大乘從「地藏」開始?你的願心是從地藏建立,你的「行」也是從地藏建立。心地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你才能發揮得出來。如果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寶藏,你怎麼樣苦修都不會有成就。在此地講願是種子。《華嚴經》裡頭把信心比喻種子,也非常有道理。你不信,你的願從哪裡生?

「願」稱之為「本願」,上一堂跟諸位略略提過。「本」有兩個意思:從事上講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曾經發過這個願,發這個願,你為什麼沒成就?願是發了,不是從心地上發,不是從真心本性裡面發的。從哪裡發的?從意識心裡面發的,妄心裡面發的;妄心是生滅心,所以你那個願會滅。如果從真心裡面發的,這個願就不會滅,真心不生不滅,這個願發了之後,不會退轉;從妄心裡發的會退轉。緣消失了,願就沒有了,這一生再投生到人間來,又遇到佛法,把從前的願心又勾引起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稱之為本願,這個意思淺。

深一層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這叫本願。諸位要曉得,果真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你就不是凡夫,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因為你會用真心,用妄心是凡夫,用真心是菩薩。你們都學過《百法明門》,法相唯識入門的一個課本。《百法明門》裡面給你講「同生性、異生性」,這兩個都是此地講「本」的意思。異生性就是用妄心,「異」是不一樣,跟佛菩薩不一樣,用的心不一樣;佛菩薩用真心,你用妄心,你跟佛菩薩有差異就叫「異生性」。哪些人是異生性?十法界都是異生性。別說六道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跟十法界裡面的佛,像天台家所講藏教佛、通教佛,都是異生性。

哪些是同生性?「同生性」就跟諸佛如來用同樣的真心。如果用相宗的話來講:「轉八識成四智」,這就是用真心,那就是同生性。「同」是跟諸佛如來相同,跟佛用的是同樣的心,用真心。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滿月,如果你會用同生性,你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牙。月牙雖然跟滿月的光不一樣,但是都是真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異生性,古人把它比喻水裡面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那個叫異生性,那個不一樣,不是真的。雖然是月牙,像初住菩薩、十住菩薩真的是月牙,到十行、十迴向、十地,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輝,到如來果地上那就是滿月,統統用的是真心。從真心裡面建立的信心,從真心裡面發起的大願,這是本願。這樣的願力,古德講,經得起考驗,什麼樣的狂風大浪,他也不會動搖;無論什麼樣的順境、逆境,他決定不會為境界所動。為什麼?他那個願是從真心裡發的,他是依真心。如果不是依真心,是妄心發的願,這個願力不強,願力很弱,很容易被境界所轉,很容易迷失方向,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真心就好比是大地,真心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立願就是本。然後你的行持,我們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好比樹木的枝幹、枝條、花葉、果實,自然就茂盛,所以願要從真心裡面發。真心必須要肯定自己心地寶藏,與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你要肯定。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從這個地方發起大願。我們雖然在經教裡面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可是在生活當中依舊還是妄心作主,一妄一切都妄,不會說我發的心、發的願是真的,其他的生活是妄的,沒這個道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虛妄的習氣改掉,要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不叫做修行,那是假的,假修不是真修。真修,不僅僅是宗門裡面著重提倡從根本修,所以禪宗成就快,根本是心地,教下又何嘗例外,淨宗也不例外。淨宗如果用真心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不會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可是淨宗的確是個方便法門,其他任何宗派、任何法門,如果不用真心就決定不能成就。但是淨土宗好處就在此地,妄心也能生凡聖同居土,這個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煩惱習氣斷不盡的人,如果能夠依照淨宗經論所講的道理、方法去修學也能成功、也能往生,這是淨土無比的殊勝。

所以發願,你是根據什麼發的,你是從哪裡發出來的?我們不能不曉得。我們再說落實到事相上,事相裡頭有通、有別。通是共同的,一切菩薩、一切諸佛共同的大願,這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通願。這個願從什麼地方建立?發生起來的?是從自性裡面的般若跟慈悲,你沒有智慧發不起來,沒有慈悲也發不起來。因為有智慧、有慈悲,見到眾生苦,特別是六道裡面眾生,無始劫以來墮落在六趣流轉,沒有辦法出離。佛菩薩見到,所以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是從這個地方發的。

在四諦裡面依「苦諦」而發的,我們發願是不是依這個?現代的眾生比古時候眾生的苦,不曉得要加多少倍。不覺悟的人,他的心思愚昧,觀察世法含糊籠統,看不清楚。科技是給我們帶來生活上一些方便,今天的聲光化電,古時候沒有,可是你有沒有想到我們享受科技的方便,付出多少的代價!你要仔細去思惟,那是古人所講得不償失。我們得到的受用很小,時間很短暫,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成比例。換句話說,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明白一點,把我們在六道受苦的時間加長了,在六道裡面受的苦難加重,你說值不值得?為什麼是這個現象?這種物質文明的生活,增長我們的貪瞋痴慢,遠遠不如古代;古代這種生活一般人貪瞋痴慢的意念有,比現在薄。換句話說,他輪迴的時間可以縮短,六道裡面受苦可以減輕,我們今天不然。不要說很久了,半個世紀之前,還沒有聽到人說地球病了,生態環境不平衡了,沒有聽說過;空氣污染、環境污染,沒聽說過。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沒有!哪有這些名詞。

現在科技的進步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可是帶來的災害,你就沒有想到。如果這些科學家要豁然覺悟了,這負面的災害太大,我想他這個科學技術就終止,不再發展、不再去做了。一個頭腦很清楚、很冷靜的人,才能觀察得出來。所以眾生苦,物質文明雖然進步,眾生比從前生活得更苦。物質上享受有一些方便,可是精神上的痛苦,人人都不能夠避免。你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你有很多的財富、有很高的地位,依舊不能避免。哪有古時候的人那種生活悠閒自在。我們在古文裡讀過很多,從前做官的人、做地方首長的人、領導的人工作不繁忙,每天一、兩個小時事情就辦完了,其餘時間讀書、寫字、畫畫、遊山玩水,過的是詩情畫意的生活。哪裡像現在人過的是分秒必爭,這個日子有什麼過頭,這麼緊張、這麼痛苦。明白事實真相還願意到人間來投胎嗎?他不會來了。覺悟的人只有佛與大菩薩來,來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實在講,四弘誓願裡這一願才叫真正的本願。

要發願度眾生,自己一定要能給眾生做榜樣、做模範,那就是德行。眾生為什麼受苦?因為煩惱不斷,見思煩惱天天在增長、天天在擴大,這個事情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佛菩薩要做一個好樣子,斷煩惱。世間人犯了錯誤,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增長貪瞋痴慢,不擇手段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不知道因果的定律。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其實這個話是錯的,依舊不了解事實真相;明瞭事實真相,我們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沒有這個道理。只有利人才會利己,這才是一定的道理,損人哪能夠利己?可是他們迷惑顛倒,以為自己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別人損失我們就得利益,這是妄想,這是造極重的罪業。所以《了凡四訓》我們要推廣,讓這些人多念念,然後才曉得每一個眾生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不正當手段奪得來的,依舊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沒有,你試試看,你去搶人家,看看你能不能搶得到?你命裡頭沒有,你還沒有動手,已經被警察抓去了。換句話說,你能夠偷得到、你能夠搶得到、你能夠霸佔得到,統統是命中所有,不用這些手段也能得到,那你何苦!所以明白人常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個話就是說你一生的福報是你前世修的,你命裡頭有這個福報,任何力量擋不住,你決定會得到,你決定丟不掉,何必用這些不正當的手段,錯了!

佛菩薩在世間給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你們用不正當手段得到,我用正當的方式,我也得到。為什麼要幹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為什麼不多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佛菩薩做這個樣子,所以才有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最重要是斷給別人看,一定要為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建立自己的德行,才能被社會廣大的群眾敬仰。你這個人有道德,他才願意跟你學,你勸他,他才會聽;自己德行要有虧欠,你說的真正是好話,人家聽了懷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所以未度眾生,先要示現德相。

德行的標準也沒有一定,要看現前的狀況,這一個時代、這一個地區一般眾生犯的是哪些毛病?針對於這些病態下手,才能收得到效果。現在眾生貪心重,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菩薩示現首先就要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就得從這個上面下手,這叫自利利他;成就自己,感化眾生。如果光是講經說法,自己不能夠身體力行,別人聽了會有疑惑;你自己說得這麼好,你自己為什麼不肯做?換句話說,你就收不到度眾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說到,先要把它做到,然後你再說,大家才沒話說。其次的是我先說到,然後我自己也能做到,要兌現。

現在眾生煩惱重,現在眾生忘本,連儒家都明瞭「本立而道生」,本忘掉了,這怎麼得了?「本」是什麼?地藏本願,本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本。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要提倡「知恩報恩」,不僅是口頭說,我們要做到。現代人與人的關係只看利害,今天給我有利,我們做朋友,我恭敬你、巴結你;明天沒有利了,就是路邊人,不相識了。如果有利害上衝突,那是敵人,這是什麼社會?如果叫這個社會不亂,不可能!

提倡孝道、提倡紀念祖先,現在佛門還在做,清明祭祖、中元祭祖、冬至祭祖,一年三次重大的祭祀節日,提倡孝道。我是一生福薄,前生沒修福,這是佛經裡頭說「修慧不修福」,可是我還沒有落到「羅漢托空缽」,我還沒有落到這個程度,還能勉強維持溫飽。我如果有大福報,給諸位說我不建寺廟,我建祠堂,提倡孝道。這個話我說了幾十年,希望能建祠堂,建百姓宗祠,每年這三個節日舉行重大的祭祀,在這裡頭宣揚孝親。現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很遺憾。譬如說我們清明、中元、冬至祭祀,祭祀節日應當是七天。前面幾天是講解孝道、表揚孝道,最後這一天才舉行儀式,這個就有意義。否則的話,徒具形式,什麼叫孝?孝的意義在哪裡?不知道,這很難收到效果。

我們國家將孔子的誕辰訂為教師節,這是紀念老師,一年有一次。凡是祭祀現在都應當是七天,要把為什麼要修孝道?為什麼要重視師道?給社會大眾講清楚、講明白,這個祭典才有意義,才不至於僅僅落到形式上。就連我們平常佛門裡面一些儀規,譬如淨宗學會成立之後,館長提倡三時繫念的佛事,所以我們把三時繫念詳詳細細講過一遍。做三時繫念之前,一定要把三時繫念講過。要拜梁皇懺,一定要把梁皇懺從頭到尾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大家去拜懺,這個心才相應,才能收到效果。對於裡面的理、事、境界一無所知,照那個模式去做,收不到效果。所以古人這種懺悔,確實有不思議的力用;現在人我們修這個懺悔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如果人人對這些理論、境界都清楚,那不必講解,來修這個儀式,行!現在人都不懂,對這些儀規都不了解,所以必須預先要上課。

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儒家以孝道為基礎,所謂是《六經》,皆是《孝經》的註腳。同樣一個道理,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可以講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地藏經》的註解。諸位真正能深入,你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這兩願是觀察四諦而建立。能觀察四諦是智慧,能發起這個大願是慈悲;智慧、慈悲都稱性,從性地上建立,這叫本願。就像菩薩一樣,菩薩用什麼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菩薩用「道」、用「滅」。這個道,諸佛如來過去也是凡夫,他是從凡夫修成的;諸佛如來從凡夫修成佛道,這個途徑,這個道路,成佛之道。他怎麼樣修成的?將他們的經驗,將他們的方法傳授給還沒有發心的這些凡夫,迷惑顛倒的這些凡夫,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先做出修學的榜樣給大家看,告訴大家這是正路,這是真理,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讓他覺悟,讓他跟你一起學習。

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現在這個世間孝道沒人提倡,漸漸的消失、淡忘了。而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他不懂得孝道,他怎麼會懂得尊師重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學生不敬老師,不足以為怪,你要責怪他,你自己就錯了。要把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看作正常的現象,現在是這麼個時代。如果看到有一個懂得孝親尊師的,那是很不平常,換句話說,那不是凡人。誰教他?沒人教他自己會,那不是再來人是什麼?他不是凡人,換句話說,佛菩薩再來應化的,凡夫是決定做不到的。凡夫你去教他,他都不能接受,他怎麼會自動做到!

今天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是生大慈愍心,不但你不敬他,還要毀謗他、還要糟蹋他、還要侮辱他,這都是大風大浪,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如如不動,為什麼?他的本願是從真心本性建立的。無論你怎麼樣糟蹋,佛菩薩示現到後來,總會有一天你會覺悟,你會悔過,這個要用長時間來感化眾生。佛菩薩曉得一切眾生必定會受感化,因為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了,不是短時間他能夠體悟,需要一段長時間,需要一段深化,他才能感動、才肯回頭。然後認真努力去學習,達到續佛慧命,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的教學目標。

「孝親尊師」這四個字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行。你要是明心見性,你一定會做得圓圓滿滿;你做不到,是你沒見性,你在迷惑顛倒。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一定要性修才能夠見性,現代人修學見性就難了。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跟我們講,他說,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明心見性的人,不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他說參禪得禪定的人,他見過。參禪得禪定,果報是生四禪天,這個很了不起,但不能出三界。參禪要明心見性才能出得了三界,如果不能明心見性,出不了三界。這就是他老人家講,在我們這個時代參禪不如念佛,念佛能帶業往生,往生是出了三界;不但出了三界,而且出了十法界。他是天台宗的祖師,他是念佛往生的,往生的時候坐著走的,很難得。天台宗歷代的祖師念佛往生的人很多,大概是受智者大師的影響,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後來他們的祖師統統都念佛,雖修止觀,不捨念佛,真正得力還是念佛。可是止觀的修學,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這是真的。我們古人常講「禪淨雙修」,天台宗確實如是,它真的是禪淨雙修。

所以孝道就很重要,很重要!過去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孝」這個字,這個符號就是代表我們真心本性。中國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見的,這個字的形相、樣子是會意,叫你看到這個字,體會裡面的意思,這個符號的意思。這個符號「孝」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這兩個集合起來稱之為「孝」;這是說明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從豎的說。有豎當然就有橫,所以這個符號實際上代表什麼?佛法裡面所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十方、三際是一個自己,這不就是佛法講的法身!法身就是講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孝」這個字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法身理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生的,都是從孝生出來的,不孝怎麼行!

孝就是一心,孝就是一真,孝就是法界,我們修學大乘人對這個不能不懂。所以修學以它為根本、以它為基礎,從它這裡面生出大慈大悲,就是觀音法門。大家曉得觀音千手千眼,表什麼?表眼到、手到。看到眾生有苦了,立刻就去幫助他,千手千眼表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文殊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普賢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我們佛堂裡面兩旁邊供的是文殊、普賢是千手千眼,地藏菩薩也是千手千眼,任何一尊佛菩薩都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代表眼到、手到,表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一千隻手、一千隻眼,實在就是我們世間人常講雙手萬能,觀察入微雙手萬能,表這個意思。這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去學習的。

對眾生,幫助眾生終極的目標,一般講目標有三種。最下等的目標是解決眾生現前的困難,幫助他一生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下等近程的目標。中程的目標,是要幫助他來生還要得福,不能說這一生享福,來生墮三惡道,那就可憐、那就錯誤了。這一生享福,來生繼續還要享福,更希望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還要大一些,比這一生更殊勝一些,這是中程度生的目標。遠程、大的度生的目標,是要幫助他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幫助他成佛,這個目標才真正是達到圓滿。佛菩薩教化眾生,為什麼特別讚歎淨宗法門,淨宗法門這三個目標統統都含攝在其中,實實在在說這是大圓滿。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尊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教化眾生、他度眾生,三個目標都圓滿。而且確確實實淨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

《觀經》的淨業三福,一開端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前人懂得,所以作父母教兒女哪一樁事情最重要?「尊師重道」,他不是教別的。老師教學生第一重要的課程就是「孝順父母」。所以一個小孩從小接受這個教育,少成若天性,從小灌輸、從小教導,在他心地、在他阿賴耶識裡面根深蒂固,永遠不變,他能夠盡孝。孝裡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間法,在此地不能細說。在家能孝親、能友愛兄弟,這就是「悌」;能報效國家,就是「忠」。所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是個根本,其餘七個都是孝表現在不同事相裡面,給它建立的名相,其實就是一個「孝」字。

在佛法裡面三學、四攝、六度,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一個「孝」字,世出世間的正法決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道場的建立,大眾在一起薰修,為什麼第一部要講《地藏經》?道場硬體的設施建立了,建立之後我們得到這個硬體,要在這個地方建立軟體,就是心理的建設。心正則行正,與道就相應,與心性相應,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

《地藏菩薩本願經》特別殊勝之處,孝是從度母親做起,一個人在世間最親密的是母親,父親還次一等。一個嬰兒出生下來,時時刻刻不離母親的懷抱,受到母親的關懷、照顧,恩德無與倫比,所以講孝親第一個是母親。這個經裡面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是修學地藏法門的這個人,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凡是修學孝親尊師的這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凡是修學慈悲救一切眾生苦難的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我們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薩才能圓成佛道,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真正的意思。我們要學地藏的孝敬,要學觀音的慈悲,要學文殊的智慧,我們現在講理智,要學普賢菩薩的落實,這不是一個身具足了四大菩薩。四大菩薩再要細分,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菩薩,這叫法門無量誓願學。

從這個地方諸位也就能體會到,《華嚴》、淨宗經典裡面所講「一即一切」,一個法門決定含攝一切法門。地藏孝敬,孝敬裡面當然有慈悲,孝敬裡面有理智,孝敬落實,一個地藏就具足觀音、文殊、普賢,不是統統具足了!普賢菩薩實踐,實踐裡面必定有孝行、必定有慈悲、必定有智慧,那不是一個菩薩又具足一切菩薩!所以才給你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圓融,法法無礙,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這裡看到他是為母親發心,這比什麼都親切。教給我們孝順心怎麼樣生起?度母親。母親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恩德,無論我們在哪一個地方、在哪一個時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是在心上,為報母恩,不但我們不可以做錯事,連一個惡念都不能生起,為什麼?對不起母親,這不是母親對兒女的期望。每年舉行一次祭祀,那是提倡孝道、擴展孝道,用意是在此地,是利他的。「念念斷惡、念念修善」,這是孝母親的這個心約束我們必須要這麼做。你說這個孝的力量多大!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

從孝母親使我們聯想到教導我們的老師,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會懂得孝道,所以老師的恩德不能忘。樸老提的「知恩報恩」,這四個字是世尊在《大般若經》裡講的,二地菩薩修學的法門。二地菩薩在《大般若經》裡所說的主修有八個科目,知恩報恩是其中的一個科目。在這個時代特別值得提倡,現在社會忘恩負義的人很多,忘恩負義是罪行、是過失、苦報;知恩報恩是正行、菩薩行,果報是樂報,不一樣。今天社會這些大眾犯些什麼過失,我們要針對過失來加以輔導、來加以幫助,這樣就對了。是因母親發心,這太親切了,這樣的教學使我們體會到,世尊高度智慧、圓滿智慧,極其善巧方便達到了極處,讓我們聽到、接觸到,不能不信,不能不學。所有一切善法、所有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順母親、救度母親而衍生出來的,這真正是根本。我們在菩提道上的正行、成就愈是殊勝,對母親的孝敬就愈是圓滿。所以我常說孝道做到究竟圓滿的只有一個人,成佛;圓教的佛果,達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

我們為什麼要發心度眾生?為什麼要發心斷煩惱?為什要發心學法門、成佛道?為報母恩。我們不這樣做,對不起父母,特別是母親。如來的正教大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願、本願。地藏菩薩特別以無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眾生,眾生受的苦難愈多,菩薩的悲心愈重,所以經上稱他「永做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獄,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極處。地獄這個苦難的地方,一般人不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去的,他去;別人不願意吃的苦頭,他肯吃。在地獄裡面一定要現地獄同類身,不現同類身,怎麼能教化眾生!要修同類行,地獄眾生受哪些苦,菩薩在裡頭也要示現受哪些苦,不能特殊,不可以例外,這才能夠感化地獄眾生覺悟、懺悔、回頭。所以是忍苦忍難,大慈大悲,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讓我們修學大乘初發心的人要學地藏菩薩。我昨天給諸位提示,「幽冥」另一個意思就是「謙虛卑下」,永遠在別人下面,認真努力修學教化眾生,名聞利養種種一切享受,奉獻給別人,自己永遠處在下位,這是幽冥的意思。經題的別題就介紹到此地。

末後有個『經』字,「經」是通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我們都尊稱為「經」。這個稱呼是順著中國人的習慣,佛法沒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訓都稱之為「經」。像儒家有《十三經》,道家老子尊稱為《道德經》,莊子尊稱為《南華經》,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這樣稱呼。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人對它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典。根據經典裡面的解釋,梵文原文稱為「修多羅」。修多羅它的本意是線,因為過去佛經是用貝葉寫的,寫好之後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所以叫做線。中國人對這個線不尊重,中國人尊稱為經。

修多羅裡面,通常講有五個意思。

第一個是「湧泉」的意思,像泉水從地上往外面冒出來,這是取佛所講的義趣無窮;我們現在講很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不像世間人的文字,世間文字諸位要是看報紙、雜誌,看一遍不會想再看第二遍,為什麼?一遍的味道就盡了、就沒有了,這個味道很淡,不濃。世間好的文學作品,大家喜歡看、喜歡讀,可是如果讀到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就不再想看了,它這個味道就比報紙、雜誌濃得很多,它可以讓你看個十幾遍、幾十遍。可是經典就不一樣,經典的味道永遠不會衰退,我們可以做個比較。在中國著名的文學作品,四大小說: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這是中國著名四大文藝小說;你能看多少遍?看個十遍、二十遍,不想看了。給諸位說,我看過十幾、二十遍,那是我做學生時代。那麼大的書,我告訴諸位同學,這本書我從頭到尾看一遍頂多一個星期。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看中國古典文藝小說,我看到初中一年級以後就不看了,這東西沒味道了。可是《四書》、《五經》、《古文》,你從小學念到鬍鬚白了還有味道,還是津津有味,不一樣,意味無窮。佛經的味道就更濃了,諸位如果能夠契入到佛的大乘經典,世間的典籍不再想看。我過去在初學的時候,對於心理學很有興趣,找了不少心理學中國、外國的名著,沒看完。以後接觸到佛法,接觸到佛法的法相唯識,這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學跟法相唯識來做比較,那差得太遠了。佛法的味濃,像泉水往外湧。

第二個意思是「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所以佛經讀了之後,你的心善,你的行善,自自然然就善,把你的性德引發出來,這個善不是學的。

第三個意思是「繩墨」,繩墨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的一個決定的標準。繩墨是比喻,大概在中國現在還有,木匠鋸木頭用個墨斗拉一條黑線,然後跟著鋸;現在西洋人已經不用這個東西,它的意思就是標準。

第四個意思是「顯示」,它能夠顯示真理。

第五個意思是「結鬘」,結鬘就是貫穿諸法,要用我們現在講就是科判,就是章句之學;它的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取這個意思。文字結構嚴整,它思想體系就很清楚。修多羅有這五個意思。

還有多意,是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就講十個意思,《華嚴》是以十代表圓滿。可是我們通常解釋經的意思多半是用「貫攝常法」四個字來解釋,普遍也講得很好。「貫」就是貫穿,結鬘的意思,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這就是科判之學。中國在後期學術界裡面有所謂章句之學,實在講章句之學就是從佛經科判之學變過來,佛法對中國學術界影響很深。拼音也是從華嚴字母裡面學到的。這是貫的意思。

「攝」是攝受,就是剛才講湧泉的意思,這裡頭其味無窮,能攝受人心,讓你接觸到、讀到之後欲罷不能,你會非常歡喜,它有這個力量。而且這種法味永遠不衰,愈深入愈濃厚,這是世間任何書籍都辦不到的,它有這麼濃厚的攝受力。「常」是說它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超越時空。古時候三千年前,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成就,現在三千年後的現代人,用這個方法、用這個理論,同樣能成就,超越時間。古時候印度人用這個方法能成就,現在中國人用這個方法也能成就,超越空間。超時空的作品,這是真理。「法」就是法則、規矩,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個意思。經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合起來這個經的題目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們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成就自己地藏法門。以這個為基礎,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建立淨土的佛法;離開這個基礎,給諸位說,無論什麼佛法統統不能建立。所有大乘法、淨土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離開這個基礎就沒有佛法,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真正學佛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成就,這個法門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去修學。古德在講經之前還有玄義,裡面的內容也非常之美滿,我們限於時間,這個部分就把它省略,好像我過去曾經講過。是不是留著有錄音帶,我也記不清楚,留的東西也很多,如果有,諸位可以找出來做參考。

下面我們看人題,就是翻譯本經的人。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經裡面翻譯的人很重要,也是讓我們生起信心。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說。揀別它不是偽造的,它不是駕乩扶鸞、神仙來降的,那個不能夠令人生信。扶鸞這樁事情,我很小的時候,好像是念小學的時候,在福建,我看到福建扶鸞的風氣很盛,我看他們那個作法我有信心。因為扶鸞的人,扶鸞在沙盤上,那個也很考究。鸞筆,也叫扶乩,叫乩筆;他們刻一個龍頭,龍的舌頭撐下來的時候就是那個筆桿。用一個小畚箕,也裝潢得很美觀。扶鸞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賣柴的,那個時候在抗戰之前,一般家裡面沒有自來水要買水,專門有人挑水賣的,這些人不認識字;還有賣柴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就在馬路上隨便找他們來,請他們來扶。所以沙盤上寫的字我們在旁邊都認得,他寫的是規規矩矩的,一點都不潦草,一筆一畫寫出來,大概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能夠寫幾十個字,再把它記錄下來。我對那個很相信,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不認識字,尤其不是固定的人,隨時找來的,我很相信它。可是我在台灣看到那個扶鸞,我就不相信。為什麼?扶鸞的人是固定的一個人,而且乩盤一開動的時候,那個裡面動的我們怎麼看一個字都看不出來。而且他口裡念的,半個小時念一、兩千字出來,所以看到那個我不相信。那個大概是偽造的,不是真的。佛經不是這些鬼神鸞筆所寫,確確實實是從印度梵文翻譯出來的。所以有翻譯的年代、有翻譯經的場所、有翻譯的人,足以證明它的真實性。

「譯人」這個題裡頭,朝代是代表時間,這是唐代,唐朝的時代。翻譯的法師,我們也要知道。古時候的譯經不是一個人,有譯場是國家建設的,就是譯經的場所。參加譯場工作的人很多,它裡面的執事也分配得很細。譯人是譯場的負責人,好像譯經院他是院長,所有這些翻譯的都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像一個機構裡面的長官一樣,做這個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裡面法師、居士都很多參加譯經的工作;經譯成之後,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正如像政府組織一樣,政府的長官,一個市長發布所有這些文件、公告,都是他底下祕書、科員、科長替他擬的草,他看過發布,他蓋印,署他的名,他負責任。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

這位法師是『于闐國』的人,于闐在我們現在的新疆,在唐朝時候是西域的一個小國。這是說明法師的籍貫,他是哪裡人,他出現在什麼時代;唐是代表時代,于闐國是代表他的籍貫。『三藏沙門』是代表他的學歷。通常稱為三藏法師,他老人家客氣,不敢稱法師,稱沙門。沙門是個很謙虛的稱呼,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生,是在學習的,不敢稱師,稱為學生,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我們是同學。「三藏」,這是一定要冠上去的,如果不通達三藏就沒有資格翻經,翻經的法師一定是通達三藏,才有資格翻經;經、律、論三藏他都通達。「沙門」是梵語,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稱沙門,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裡面出家修行的,像婆羅門教、瑜伽、數論,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稱為沙門。沙門這個名稱傳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佛家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稱之為沙門。這是法師謙虛的稱呼。

『實叉難陀』也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稱為「喜學」,歡喜學習。『譯』是翻譯,這就不多說了,是實叉難陀大師譯出這部經。法師在中國還有一部就是現在大家所讀誦的《八十華嚴》,八十卷的《華嚴》也是他老人家翻譯,所以對於中國佛教很有貢獻。我們在此地讀經,對於傳法的人這種大恩大德,我們也不能夠忘記,沒有他翻譯,我們就讀不到這部經典。沒有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我們也沒有緣分見到這部經,所以對於歷代祖師我們都以感恩的心來看待。感恩一定要報恩,報恩就要認真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上報四重恩」;能報恩,必定能「下濟三途苦」,所以報恩、度苦是一樁事情。你這個報恩之行,讓眾生看到之後,能夠生起感發,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改過自新,就收到度化眾生真實的效果。

本經經文一共十三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題叫《忉利天宮神通品》。在這品經裡面佛為我們說明,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他在這個世間示現修學、成道、教學,所謂轉法輪、度眾生。教化眾生的緣分,快要到終結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要示現滅度,在這個之前,特別為我們示現報母親之恩。我們在經典裡看到,世尊出世之後,他的母親就過世了,母親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在忉利天住了三個月,為母親說法,就是說的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這一次的法會非常非常殊勝!世尊為我們說出地藏菩薩過去因地當中,度母親的這些公案因緣,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故事」。希望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感發,學習效法地藏菩薩,奠定大乘修學的基礎,這是這一品經的義趣。

現在我們看經文。經文一開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這跟其他經典開端有一點不相同。『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簡單的講,是集結經的人他說的,阿難尊者說的。「如是」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親自聽佛所說的,不是傳聞。就像李長者在《華嚴經》裡面所說,阿難尊者為我們複講這一部經,字字句句如佛所說、是佛所說,決定不敢摻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意思。『一時』,實在講這個時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佛在滅度之前的三個月。但是還是用「一時」好,「一時」有感應道交的時候,師資道合的時候,所以一時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濃,非常非常的圓滿!如果記載年、月、日、時,這個法門就算是過去了,不會再來;一時是個活的,它不是死的。像過去天台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讀《法華經》,不知不覺當中他入定,定中他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裡坐了,聽了一會兒。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世尊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法會沒散。真的,就如世尊在《法華》裡面所說:「世間相常住。」

近代愛因斯坦也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現在問題在哪裡?過去跟現在跟未來,這個時間如何把它突破?現在科學家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但是沒有法子突破。如果要突破了,你就能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到未來,換句話說,過去、未來什麼事情你都知道、你都清楚。他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突破,想用科學機械。而實際上我們佛法用禪定的功夫,你的定力愈深,你突破的面愈廣。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智者大師的禪定可以能夠突破兩千年,他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樣子,距離釋迦牟尼佛應該差不多不到二千年,大概一千七、八百年的樣子。他能夠突破這麼大的一個時段,能夠看到世尊依舊在靈鷲山說法,現在人所說的時光倒流,他能夠回到過去,這證明「一時」有味道。「一時」是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夠走到過去?不能夠走出未來?我們的心雜亂,妄想、分別、執著太多,所以這個能力就失掉了。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本能,應該有的;應該有的本能,現在沒有了,失掉了。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淨宗法門教我們念佛,一心不亂。你得一心不亂,實在講你能夠得事一心不亂,這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後沒有問題,你決定知道。如果得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的事情,你統統都曉得,你的能力就跟諸佛如來差不多。所以「一時」是正確的,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在這段裡面我們講到「一時」,一時的意思還必須要加以一點補充。佛法裡面講時間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講「剎那際」,佛說這是「實時」,就是真實,也就是說時間的真相。另外一個名詞叫「三摩耶」意思是「長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相續相。《金剛經》上所謂「如露亦如電」,露是露水我們曉得它的時間也很短,早晨落下露水,太陽出來之後就蒸發掉。拿這個來比喻長時,比喻相續相;用閃電來比喻真實的時間。真實時間,《華嚴經十定品》講的剎那際,這才是真的。

而剎那際的觀念,我們很難體會。現代科學昌明,利用科學儀器的觀察,我們能稍稍多體會一些。而實在說,剎那際就是一般經上常講的「生滅同時」,因為它生滅的時間太短,決定不是我們六根能夠感觸得到的。我們六根能夠有感觸,換句話說,要相當長的時間。一刺激立刻就反應,雖然說「立刻」還是要很長的時間。如果說是剎那際的生滅,我們可以說是完全感觸不到。不但我們六道凡夫,天人比人聰明多了,感應靈敏多了,他也感觸不到,乃至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能夠見到阿賴耶,要八地那樣深的定功,才能夠感應到剎那生滅。剎那生滅,佛常常在經上用「不生不滅」來形容。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是廢話,那有什麼意思;說不生不滅,實在講它確實是有生有滅。可是它才生就滅了,幾乎生滅同時,所以稱為不生不滅;這個話講得就有意義,生滅同時,時間極其短暫。這種短暫,說實在話,絕對不是現在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時間已經是很長了。

這是佛在經典裡面講的「一時」,這一句完全是講真話,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領會。你懂得一時,你就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對於生死的恐怖你就離開了,你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是不生不滅,這才是真相,我們見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到了。「一時」在此地,要是把它落實在事相上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機緣成熟的這個時候,這叫「一時」。這種說法也非常圓滿,一切經都用這個字樣,佛說這一部經的因緣成熟了。

這一次因緣非常特殊,講經的處所也很希有,『佛在忉利天』,不是在其他地方。「佛」是主成就,這個法會裡面主講的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字非常之好,特別是從事相上說的。說「在」這也都是說真話!我們世間人許許多多的錯覺,一個錯誤的觀念,錯了一輩子自己都不能夠覺察。我們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早晨起來洗臉,臉要洗嗎?你們說臉要不要洗?洗臉,錯了,洗去臉上的骯髒,不是洗臉。洗衣服,衣服要洗嗎?也是洗衣服上的那些灰塵。你們仔細想想看我們多少錯誤觀念,在教室上課擦黑板,黑板要擦嗎?把黑板上粉筆灰擦掉,哪裡是擦黑板,黑板應該一擦,那個黑就把它擦掉了,那叫擦黑板。你就曉得日常生活當中,諸位細細想想多少錯誤的觀念,錯得太離譜了,大家都錯了,就以為是對的。佛有的時候給我們說真的,我們都覺得怪怪的。

「在」這個話是說真的,說你「住」是假的,你怎麼住?今天搬這裡,明天搬那裡,哪裡在住,只說這個身體現在「在」哪裡,這個意思就對了。所以「佛在」。我們實在講也是「在」,今天「在」新加坡,現在「在」淨宗學會,晚上「在」居士林,這是在。「住」是在那裡不動,這叫住;常常移動,這是「在」。佛法裡面講住,「住」是什麼?心安住。你住的宮殿樓閣,佛在此地說宮殿樓閣是慈悲,心安住在慈悲,心安住在正覺,這個叫住,永遠不離開叫住。身常常在動,叫「在」,所以從事相上講叫「在」。

佛這一次在哪裡?在「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世間人知道有天,知道有天神,對於天神也很恭敬,稱他們為上帝,中國人稱他叫玉皇大帝,大概都是忉利天主。不知道天外還有天,他就不曉得。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層天,每一層裡面數量也是無量無邊,由下到上二十八層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欲界就是還有飲食男女之欲,這個沒有斷,但是愈往上面去他愈淡薄。到色界,這個欲沒有了,我們常講財、色、名、食、睡,色界天人統統沒有。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永遠是清醒的;不需要飲食,禪悅為食,但是他還有色身,有色相。到無色界這是六道裡面最高級的凡夫,他連這個身體都不要了。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代出現了一位大智慧的人,老子。老子告訴人:「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這個身體,是個累贅、是個麻煩。他有這個覺悟,老子可能生到無色界天,因為他討厭這個身體,討厭這些色相。無色界天,色相沒有了。我們一般人常講靈界,大概就是稱無色界天,這個裡面是最自在了,連色相都沒有。這是大分,分作三界二十八層天,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一個範圍,有這麼大。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生死?給諸位說,沒有。應化的,他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以應身出現。我們看到他有生、有滅,其實他滅了,是到其他的星球,到其他的地方又出現去教化眾生,這個是顯示大自在。佛告訴我們這個「身」說法很多,《華嚴經》上說有十種身,通常我們講三種身;三種詳細說有十種,十種歸納起來是三種。第一種「法身」是真身,所有一切身都是從它生起。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一個身,能生一切萬法,能現我們的身相,能現國土之相,山河大地,一切身相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第二種是「智身」,我們也叫做「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也就是說他智慧開了、智慧現前了,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第三種叫「應化身」,實在講應化是兩個意思。「應身」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佛到人間來,到任何一道來,他是沒有障礙的,自由自在,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由。

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是業報身,一點都不自由,完全受業力的控制。說受業力的控制,大家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受命運的控制、受命運的支配,大家就好懂,所以說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說這個多苦。命是什麼?命就是業,業報。過去造善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善報,過去造作惡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就是不善報,所以一生一切的受用,諺語裡頭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這個道理,真的是半點不由人。

可是佛菩薩到這世間來,他也來投胎,他也示現死亡,他的生死自在,他不是業力,是願力。在這個世間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想住多少年,他就住多少年,他生死自在。什麼時候想走,想到哪裡去,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去自由,這個叫願力受身;他是願力,不是業力。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然後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佛,如何把我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諸佛菩薩的本事就在這此地。他能轉我們也能轉,從哪裡轉起?要從心轉起,心轉了之後,身就轉;如果說從身轉,心不轉,沒用處,怎麼轉也轉不像,一定要從心轉。

心就講「住」,那就不是「在」。《華嚴經》上菩薩有十住,那就是講住了,那是「心住」不是「身住」。菩薩住佛之住,這就對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住處有四種,這四種都是正確的。前面兩種還是在六道裡頭,沒出六道。所謂「天住」,就是你來生一定能夠生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天,往後我們會簡單給諸位做個介紹。天住就是心安住在十善業道,布施、持戒,修十善業道,你來生決定生到天界,福報比我們人間大多了,享天福。第二種「梵住」,梵住是修禪定、修清淨心,一切的欲念淡薄,對於五欲六塵看得很淡,心裡面充滿了慈、悲、喜、捨。「慈」是與人之樂,給人快樂,幫助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眾生有苦,幫助他解決苦難;「喜」是看到別人得福,得到好處,決定沒有嫉妒心,生歡喜心;「捨」是萬緣能夠放得下。心常安住在慈悲喜捨,生色界天,這個「住」在三界裡面算是正當的。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現在的人心安住在哪裡?安住在貪、瞋、痴、慢,這個不得了!安住在貪、瞋、痴、慢,安住在殺、盜、淫、妄,果報在三途。所以他不是天住、不是梵住,是鬼住、地獄住、畜生住,他搞這個東西去了。我們對這些理跟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曉得心安在哪裡,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非常可怕。

第三種「聖住」就是住在菩提心。聖者有小乘: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緣覺、菩薩雖然不同,他有個共同點,就是心一定是住在三三昧,這是個共同點。第四「佛住」,住佛之所住,果然入這個境界,你就是十住菩薩位。真正學佛一定要安於佛住,佛住在哪裡?「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無願也叫無作。如果落實在淨宗裡面,安住在「念佛三昧」,我們對於其他的境界深廣無際,我們很難體會,不如依照佛的教誨,我們把心安住在念佛三昧,這個比較容易學習。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實在是無比的希有殊勝。這是講「在」跟「住」這兩個字的意思。

今天「佛在忉利天」,在忉利天做什麼?『為母說法』。要依照《增一阿含》裡面所說,這一次法會是帝釋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啟請的。忉利天主很聰明、很有智慧,他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曾經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報母親生育之恩,世尊成佛了,當然也不能例外。世尊受了忉利天主的啟請,到忉利天開這次法會。這個因緣很深,故事也很長,講故事就耽誤講經,所以我們把這個故事就省略掉,可是也不能不曉得。

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實在說也是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每個人在因地上發願不一樣,她發願,願意生生世世做個女子的身分,要作佛的母親,她發這個願。所以他的兒子是佛,母親福報就大了,這都是表演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最大的福報,完全是依福能夠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不行。諸位你們看看佛門裡面講超度的佛事,梁皇懺非常殊勝。「梁皇」是梁武帝,梁武帝啟請寶誌公為他的夫人做超度的佛事,所以叫「梁皇懺」。他的妃子在世的時候,造作惡業墮在惡道。寶誌公是個得道的高僧,寶誌公是誰?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你看這還得了!觀世音菩薩親自主持這個法會,主持這個超度佛事,也只能把他的妃子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得,諸佛如來超度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再往上去自己要有修行的功夫,沒有修行的功夫,不行。所以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有生之年要認真修行,你不修行靠別人超度,再大本事的人也不過是到忉利天而已。如果超度佛事是個凡夫來主持,效果就很微弱,只能說做比不做好。有什麼效果?很難講。你在今天哪裡去找真正得道高僧、佛菩薩再來人。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我們自己才真正把時光掌握住,一寸光陰,一寸命光,要認真努力。

作佛的母親這麼大的福報,也只是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需要定功、需要清淨心,清淨心成就真實功德。那個功德少、微薄,欲沒有斷,欲的念頭沒有斷,生欲界上面四層天,佛家講「未到定」,你修定不及格,但是有修。譬如四禪,第四禪,禪定的功夫要一百分,才能到第四禪;第三禪要九十分,二禪要八十分,初禪要七十分。你的功夫是六十分以下,所以色界沒分。可是你有,你禪定功夫可以有個六十分、五十分、四十分,你有這個功夫,不是零分。你完全沒有修,你專修福,修十善業道,修布施、持戒,沒有定功,沒有捨棄情欲念頭,你所生的是四王天跟忉利天。有一點定功,心地有一點清淨,才能生到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上一層比一層的福報大,一層比一層壽命長,真正是享福無盡。可是壽命再長,也有報盡的時候,也就是有享盡的時候;享盡之後,又要隨業流轉。因此生天不是究竟法,總不如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是無量壽,換句話說,永遠不生不死。不但欲界天不能比,色界天、無色界天都不能為比。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讚歎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

這一句經文「為母說法」,雖然這個法會是帝釋天主他來啟請,但是意思很深。第一個是為了避免世間有一些人,對佛法產生一些誤會。學佛,尤其是發心剃髮出家,好像從此以後也不再顧父母,世間人以為是不孝。尤其是中國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靠你傳宗接代,你一出家傳宗接代就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父母祖先!世人不知道出家是大孝,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也是做一個榜樣,給學佛的四眾弟子:出家、在家,男眾、女眾這四眾弟子,啟發他們的孝思,讓他真正去體會「三福」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佛門即使出家也不能置父母於不顧,沒這個道理。可是孝養的形式不一樣,認真修持,依照佛的教誨去奉行,以此功德迴向父母;父母能得諸佛護念,善神保佑,這才是真孝。世間人孝順父母,請幾個佣人照顧他生活,佛弟子是讓天龍善神去照顧父母,比你請的那個人照顧周到多了。可是如果你自己沒有修持,天龍善神不保佑你,瞧不起你。你真正修行,有道有德,感動天神自然去照顧;你不必去求他,也不必去通知他,自然照顧。為什麼?尊敬你,尊敬你的父母,所以有這個意思在。

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這一段經文是本經的發起序。本經一共十三品,第一品就是序品,但是它沒有說序品,它這個題是《忉利天宮品》,實際上這一品是本經的序分。序分裡面意思非常的周圓,前面六種成就,這是「證信序」;從這段經文以下,是本經的「發起序」。發起序裡面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含攝著有「教、理、行、果」,科註裡頭這一段是「果因集讚」。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要知道怎樣去學習,佛說法先把果報展示出來給大家看,依著這個果報生起信心。然後再給你解釋果報怎麼形成,再給你說因,你就很認真去聽,你很想知道它。這個是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所以說「果因」,他不說「因果」。

一開頭展示什麼?教你看看參加大會這些人物,這是「果」。這是人,人是果人,是他的果德感動這麼多人來參加集會。佛在講經之前現瑞,現種種光明,這個瑞相是「理」。文殊菩薩見到這個現象生起疑惑,這是表「行」。世尊跟菩薩這一問一答,文殊問,世尊給他解答,這是「教」。所以在序文裡面我們看到是教、理、行、果,這個集會是果報。就像《華嚴經》一開端在沒講經之前,先說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果報擺出來讓你看。

這個地方呈現不可思議,你們在哪一部經裡面看到過這樣的經文。『爾時』,佛升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的時候。『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你們在什麼經上看到佛講經一切諸佛都來聽經?沒見過。這個場面還得了!《華嚴經》也沒有這個場面,《無量壽經》也沒有這個場面,無比的希有!不能含糊籠統就這麼看過。通常我們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是諸佛化現為聲聞、緣覺、菩薩來幫助佛弘化;這個地方不是的,諸佛,佛身來的。釋迦牟尼佛今天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切諸佛都參加來聽講,人數是「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這個「大菩薩摩訶薩」是諸佛帶來的,是跟著佛一起,隨從佛而來的。諸佛不可說不可說,那菩薩數量更多了,『皆來集會』。這段經文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看過,你要仔細想想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謂講經三百餘會,沒有一會有這麼殊勝。這是參加集會的人,是「果」,這經的四分:教、理、行、「果」。

他們為什麼來?沒有一尊佛不報母恩,今天釋迦牟尼佛不是講別的法,是講地藏法。說明一切諸法都依大地而生、依大地而起,這是根本。地藏表什麼?表「孝親尊師」。所以說孝親尊師之法,一切諸佛一定自己要來參加,諸佛來當影響眾。忉利天王在這一會當中作功德主,他福報可修大了;請佛到忉利天講《地藏經》,這個福修大了。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到齊,一尊不漏,無比的希有因緣!來做什麼?提倡孝道。跟佛一見面,就讚歎釋迦牟尼佛,讚歎此意也是圓滿到極處。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這個話不容易說出來,若不是諸佛如來親口說宣,給諸位說,菩薩都說不出來。為什麼?他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說得出來!釋迦牟尼佛出現是什麼時代?『五濁惡世』。到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五濁惡世」,幾乎是最愚昧無知的凡夫都已經能感觸得到。在從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五濁惡世這種現象是要有高度智慧的人他感覺得到,一般人感覺不到;世間不錯,很好,我生活得很快樂;他沒有感覺得濁惡,「濁」是污染。半個世紀以前,我們沒有聽說哪裡有什麼環保,換句話說,環境的污染還能忍受。等到提出環境保護,換句話說,環境污染已經令人感到難受,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提倡。換句話說,這個濁惡到了相當嚴重的狀態,才會有這個名詞出現。

「五」是五大類,五大類的嚴重污染,佛經裡面稱之為「五濁惡世」。五濁,第一個是「劫濁」,「劫」是講時間,我們現在講年頭不對了,是從時節因緣上說的。實在講,時間哪有什麼染污!這是一個嚴重染污的時代,就是這個意思。而實在說染污的時代是後面四種污染。「見濁」,見是見解,思想、見解錯誤了,佛家講邪知邪見,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看錯了,就是見解上的污染。其次講「煩惱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思想上的污染。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所謂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東西嚴重!由於心理、精神上的污染,必然會連到生理跟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那叫「眾生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今天地球生態失去平衡,氣候反常,災難頻多,都是屬於眾生濁。「命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是生理的污染。五濁用現在的話大家好懂,前面兩種見解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合起來就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眾生濁是生活環境的污染;命濁是生理的污染,這叫「濁」。

「惡」是「十惡」,一切眾生不幹好事。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就是不講實話欺騙別人;「兩舌」,就是挑撥是非;「惡口」就是說話粗魯;「綺語」就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造這個口業;意業,心裡面存著是什麼?「貪、瞋、痴、慢」,搞這個,這叫惡。濁、惡,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麼一個時代。

『現』是示現,示現不可思議的大智慧。這一句就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做出一個樣子給眾生看,什麼樣子?大智慧的樣子。我們現在講「作師作範」,為社會大眾的表率、為社會大眾的模範、榜樣。在五濁惡世裡面他能夠這樣的示現,一切諸佛都讚歎,讚歎佛在惡世為這些苦難眾生做好榜樣、做個好樣子。

『神通之力』,這四個字是講他表現在外面的,『不可思議大智慧』是裡面。表現在外面,就是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說出他的能力之強。「通」是通達,他沒有一樣不知道。世間一切事物道理、因果、現象、變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神通」。神就是神奇莫測,超過我們凡人的知識。這個神通不是講孫悟空七十二變,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完全解錯了。佛樣樣都通達,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社會上種種疑難雜症,佛沒有一樣不曉得,他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困難。

『調伏剛強眾生』。維摩居士曾經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剛強」是性格剛強,堅固的執著,對於佛所講的教誨很難接受。這個在現實社會裡面我們看到了,排斥佛法,障礙佛法的教學,顯示剛強。他自己不肯去研究佛法,佛法到底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扣上一個迷信、消極、落伍,就把它丟在一邊。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寶,真正能夠解決五濁惡世的問題。

末後這四個字了不起,『知苦樂法』,這四個字不容易說出來。眾生苦,為什麼苦?眾生希求樂,為什麼得不到樂?全世界的人,哪一個人不在受苦!誰不希求快樂!苦從哪裡來?樂從哪裡來?沒人知道。怎樣我們才能夠離苦?怎樣才能夠得樂?這些理論與方法也沒有人知道。釋迦牟尼佛知道,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想離開苦得到樂,大乘經典是最好的指引,指導我們、引導我們,佛法教學的目標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讚歎,也是把「果」放在前面,引起人注意。這兩段經文,如果心地清淨、感觸靈敏,看到這兩段經文,沒有不寒毛直豎,無比的希有!什麼人開法會的時候能教一切諸佛如來都來聽,什麼人能夠見到諸佛如來得到如此不思議的讚歎。諸佛讚歎釋迦,就是諸佛互相讚歎,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佛道同。換句話說,只有諸佛如來他才肯到五濁惡世去示現,這正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是最苦。這些苦難眾生,我不去幫助他,誰去幫助他!愈是苦難的地方,佛菩薩的悲心愈偏重,愈要到這個地方去教導、去幫助大家。只要這些苦難眾生肯接受,佛菩薩就來了;不肯接受,佛菩薩想幫助也沒法子。能信、能解、能學,佛菩薩一定出現在這個世間。

今天我們這一會為什麼會跑到新加坡來?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我們沒有偏心、沒有私心,也不是貪愛這個地方。完全是這個地方的緣成熟了,什麼緣?這個地方的人,他能信、能解、能行;信、解、行、證這四個條件,這個地方有。這十幾年來我們在這個地方弘揚淨土,勸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多年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這個地區,念佛往生的人時有所聞,常常聽到。李木源居士非常熱心,許多念佛的同修在臨命終時,多半是請李木源居士去助念,去幫助他料理後事,他見到的瑞相太多太多了!李居士今天這麼發心,他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做得這麼認真、這麼熱心,他那個信願不是憑空發的,是見到事實才發起的。

六道三途的苦樂法唯有佛知道得透徹、知道得徹底、知道得究竟,所以佛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這兩段經文決定不能夠疏忽,這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所宣的無上的妙法。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作,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的總綱領。佛出現在世間幹什麼?就為這個。

讚歎之後,諸位再接著看經文: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是禮貌,佛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禮節,這也是做一個榜樣給人看,「禮」不可廢。人而無禮,在這個世間就沒有立足之地,但是現在人把禮節都疏忽了。禮節疏忽了,說實在話,佛法修學得再好,果報在哪裡?果報不在人道,多半在鬼道。到後面講這些鬼王,把鬼王的因跟諸位說明,你就曉得了。佛法修行得非常好,貢高我慢,沒有禮節,感受的果報將來在鬼道作鬼王;作《華嚴經》裡面講的,做世主裡面器世間主,山神、樹神、花神、水神這一類的,就走向這些地方去。佛法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怎麼勸諸位同修要覺悟,孝親尊師我們才能走向佛道、走向極樂世界。如果這個意念沒有,修學佛法走向鬼道作鬼王。如果你更殊勝的,你能走向天道;天道是欲界天,色界天都沒分,必須要曉得。此地教敬,教禮、教敬。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這個地方是現瑞。『光明雲』裡面顯理,放光。利根的眾生見到光明,佛所有一切教學他都明白了,不必要言說,「光明」表智慧。『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一剎那際全部都展現出來,不需要長時間,剎那之間就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展現在一切大眾的面前。『是時』就是諸佛如來讚歎,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的這個時候;世尊『含笑』,放光是表法。光從哪裡出來?真如本性裡面本具的般若光明,佛為眾生說一切法以這個為根據。佛說一切法從哪裡說起?從自性本具般若裡面流露出來,今天把說一切法的依據,一下表現出來給大家看。

「百千萬億」說不盡,所以下面略舉幾條,細說說不盡,略舉十條。雖是略舉,諸位要曉得跟《華嚴經》一樣表法,任何一句都具足百千萬億光明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們聽經聞法,講的人如果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就與佛的光明起感應的作用,佛光注照這個道場,就是大光明雲照在這道場的上空。下面說者、聽者生無量的歡喜心,不是他說得好、說得妙,不是的,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這是佛的加持、慈悲的加持,光明的攝受。

別說裡面第一句: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

『大圓滿』別中之總。「圓滿」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就是性德的全體流露。一切眾生為什麼會起感應道交?眾生心跟佛心無二無別。差別在哪裡?眾生在迷,佛在覺。覺的是心性,迷的也是心性,心性沒有覺、迷。一切眾生裡面,常說的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九法界有情眾生;有情眾生之外,還有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都是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同圓種智就是同時成佛,就這個意思。為什麼?同一個法身,同一個體性。覺悟的人,山河大地都是自身,跟自己是一體,所以無條件的關懷、無條件的愛護,這就叫「大慈大悲」,所以第二句就是大慈悲光明雲。必須要曉得佛如是,我們自己也如是。佛今天顯現的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自性光明;我們今天所顯露出來也是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我們搞的是這個樣子,與性德完全相違背,變成一個可憐憫的眾生。所以自己要覺悟,要真的覺悟,自己要回頭,要受持讀誦,依教奉行,這個人才真的回頭。這一回頭與佛的大光明雲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第二個是:

【大慈悲光明雲。】

『慈悲』是我們發心所依靠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依什麼發心?依慈悲。此地『光明雲』三個字,就是表真心自性圓滿的德能,本具的般若智慧。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指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法身的,性德沒有顯露,光明雲沒有;他有大慈悲,不能加光明雲。加光明雲至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正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在這一段裡面顯露無遺,這是事相。四弘誓願是從這裡發的。地藏菩薩發得圓滿、發得究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慈悲到了極處!地獄裡苦難眾生他都要去度,何況其他的,這叫普度九界眾生。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菩薩沒有降生之前,這個當中的空檔時間太長了。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沒有佛出世,眾生之苦,我們無法想像。佛菩薩難道沒有慈悲心?有。怎麼辦?佛在這空檔裡面,把教化眾生的事業完全委託給地藏菩薩。佛不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沒有委託給別的菩薩,把這個事情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可知,世尊滅度之後,彌勒未出世之前,對於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世尊囑咐的。地藏菩薩受世尊的委託,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他確實把這個責任自己承當下來,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以「大慈悲光明雲」發起上求下化,度自己、度眾生的菩提心。

第三句:

【大智慧光明雲。】

這是我們修行所依據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一定要依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給諸位說,智慧決定不是記問之學。我聽得多、讀得多,我記得很多,那是世間的聰明,佛經裡面講「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道上是八難之一,你遭了難,為什麼?落在「所知障」裡面,你那個所知成了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得定、障礙你開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一定從禪定裡面得來。禪定從哪裡來?禪定一定從持戒裡面得來,這叫「三無漏學」。大乘法門雖然不重視形式上的戒律,大乘講心地戒法,比形式還要殊勝,要真幹!禪定是清淨心,六根面對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定,這是真正修禪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被外頭境界勾引、還會起心動念,完了!

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哪裡做?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用功夫,我們用念佛的功夫,這個方法好。念頭才動:「阿彌陀佛」,轉了,轉成阿彌陀佛,這個裡面戒、定、慧三學同時具足。你能夠轉,你就守法,這是持戒。見到外面境界,順心的起了貪愛,貪心才動:「阿彌陀佛」,轉過來了,這就是持戒。見到不如意的環境,心裡不高興,「阿彌陀佛」,也轉過來。你能轉得過來,接受佛的教誨,佛教我們這麼做,我們就這樣做,這是「持戒」。轉過來之後,對於一切境界不再理會,回過頭來念佛,這是修「定」。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慧」在其中。所以不曉得淨宗修學的殊勝,戒、定、慧三學一念完成,圓滿具足。然後處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來,所以你修行功夫淺深沒有絲毫隱瞞,都流露在你的面孔、你的音聲、你的一舉一動當中,你修學的功力怎麼會隱藏?表裡一如。修飾、隱藏是對世間愚人來說的,愚痴人看不出來會被你騙;真正有智慧的人瞞不過,一接觸就明瞭。所以「大智慧」是我們修行之所依靠。

第四句:

【大般若光明雲。】

般若跟智慧意思有時候是相同的,但是這兩個說在一起,意思當然有差別。『般若』如《般若經》上所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我們就給它解作戒、定、慧的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定有定、不一定有慧;但是定一定有戒,「定共戒」,有定的人不會犯過。有慧的人叫「道共戒」,那個持戒就更高明。所以「慧」裡像三層樓一樣,第三層一定包括下面二層,下面這一層不包括上面,戒不包括定,定不包括慧;定一定包括戒,慧一定包括戒、定。此地的「般若」,我們就依《般若經》的說法,實相般若是體。實相無相,也就是無分別智,實智,於一切法清楚、明白,但是裡面沒有分別。分別尚且沒有,哪裡會有執著!所以稱為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相,他明瞭真相,我們講徹底究竟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種智慧叫「實相般若」。

它起作用的時候,有兩種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觀照般若,我們用現代的話說,「觀照般若」就是過高等智慧的生活,或者像果地上法身大士們,他們過圓滿智慧的生活,跟光明雲相應。我們凡夫能夠過一個高等智慧的生活,那就很難得,你才懂得觀照。觀照的總綱領,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一切法相,他能夠不分別、不執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什麼都好、什麼都自在,每一天生活清淨、快樂無比!隨遇而安,富貴有富貴的快樂,貧賤有貧賤的快樂;富貴、貧賤是事相,快樂是相等的、平等的,都生活得圓滿、都生活得快樂。這是觀照般若,對自己的受用。「文字般若」就是利他的,他受用,幫助別人的。文字裡面就包括言說,換句話說,觀照裡面包括事相,就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我們今天講身教,文字般若是言教,由此可知,「實相般若」是意教。身、語、意都是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在幫助一切眾生。但是實相裡面雖然說是意教,可是沒有「意」的念頭;有「意」的念頭那就不是真實般若智慧。般若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才能破除一切迷惑。

第五句:

【大三昧光明雲。】

『三昧』是梵語,就是印度話音譯過來,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佛告訴我們,六道的眾生種種享受不正常。種種享受歸納為五大類,身有兩類:有「苦受」、有「樂受」。苦也無量無邊,樂也是無量無邊,用這兩大類就包括了。心理,我們講精神。肉體的部分有苦、樂兩類,心理這個部分有「憂」、「喜」,有這兩類,這就是四大類。還有一大類,身沒有苦、樂,心裡頭也沒有憂、喜,這個很好,這個狀況叫「捨受」,總共這五大類。捨受很好,但時間很短,不長,暫時身捨苦、樂,心捨憂、喜,是暫時的。如果這個捨受要能夠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就是正受,所以三昧也翻作「禪定」。諸佛如來永遠是捨受,所以苦、樂是相對的,憂、喜也是相對的。西方稱為極樂世界,我們往往以自己的錯誤想法,去界定西方這個「樂」,以為西方這個「樂」是苦樂之樂,錯了!不是苦樂之樂;苦、樂兩邊都捨掉,那是「真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沒有,那才叫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大三昧』能破一切障礙。我們現代科學家知道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譬如他們發現三度空間,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三度空間裡,知道有四度空間、有五度空間。黃念祖老居士說,他看到科學的報導,他說科學家們已經肯定至少有十一度空間存在。如果依照佛法來講還不止,我們怎麼曉得?我們知道這些不同空間是怎麼來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佛說這些不同空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時空也就是有無量無邊的度數,哪裡只有十度、二十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三度空間裡,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裡面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講三度、四度,這是講大的,就好比我們佛家講十法界。我們把每一個法界說成一個度數就是十度,加上一真法界就是十一度;可是每一界又有很多很多,數不清的。假如你要是得三昧,安住在三昧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這個界限一切就突破。禪定功夫淺深不同,小的定突破一層、二層,大的定又能突破多一些層次,這種情形我們知道很清楚。

世間有一些修定的人,我們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過去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在戰爭那個期間,他在江西那個地方有個道士,這個道士有神通,實在講有定功。他住的那個地方比較低窪,這個道士叫他搬家,他說這個地方過幾天要淹水。道士也住在附近,他就派人去看看道士有沒有搬?道士搬了,然後他也搬。果然沒有錯,跟他講的時間相吻合。那是一點跡象都看不出來,結果真的山洪爆發,那地方被淹了,所以他曉得道士有神通。過了沒多久,那個道士告訴他,他看到有一個地方爆發戰爭,告訴他方向,大概距離有多遠,他見到了。這個老先生是個軍人,是個高級軍官,他說這個道士講的不對,沒聽說過,沒這種消息。結果過了三個月,日本人偷襲珍珠港,跟他講的方位、情況、距離,他三個月之前就看到。可見得這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是小的定,不是大的定,能夠突破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之後的事情他能看見。他在深山自己小房子裡面,他能看到幾千里外的夏威夷珍珠港,這是小定。現在市面上流通的《聖經密碼》,他能夠看到三千年以後的,他的定力比那個道士高明多了。這個道士只能看到幾個月、幾年,幾千里的環境,這麼一個境界。三昧不可思議,能夠突破一切障礙。

如來是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能力是圓滿的,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佛講的話我們相信,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他有,我們也有。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失掉了,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定,心裡面天天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覺悟、要明瞭。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四集)

請掀開經本。昨天講到世尊放光現瑞,這十種光明雲,我們講到第五「大三昧光明雲」。現在我們從第六看起:

【大吉祥光明雲。】

『吉祥』在中國古時候是一種通用請安、祝福之詞。什麼叫吉祥?古德說這是「義利」之詞,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得到的,都能夠圓滿的得到,這是吉祥。不應該得到的,你要得到了,那就是災禍,所以說那是不義。我們以財物來做比喻,不義之財在佛法裡面就是盜戒,你不應該得來的,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你得到的話,罪過都很重。所以吉祥是應該得到的,你都能夠圓滿得到,這是義利,「義」是應該。

這一句就很明顯的說,這是義利之德。在佛法裡面大菩提、大涅槃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是我們應該要得到的,如諸佛果地智慧、功德無二無別,我們懂得這個意思。即使是自己,我們以凡夫來論,我們的性德沒有開顯,在這個世間,不只是這一生,生生世世我們的福報可以說是都是修得的,不是稱性。見了性,你自性裡面智慧、福報才能現前,那個福報是真的,像泉水往外面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是稱性的福報。沒有見性以前這個福報是修得的,修得的用得盡,這個地方我們舉一個比喻,大家好懂。性德,譬如你自己有家產、有家業,你家裡有金礦,礦裡面的儲藏非常豐富,你生生世世都用不盡。可是現在這個金礦被土石掩埋,沒有開採,你一分錢都沒有,吃飯要去打工,你賺一點錢過一天生活,家裡雖然是有億萬家財,你得不到受用。

我們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功德、財寶,就像金礦一樣,沒有開採,所以現在很苦要在外頭打零工,這個福報享得盡。而且一定要如理如法去打工,如果投機取巧、為非作歹,你就犯罪。犯罪不但你應該得到的得不到,反而受到法律上的懲罰,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定要明瞭,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決定不能取。佛家這個盜戒,「盜」的意思就是不與取,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你得到非分之財,是禍不是福,這一定要懂得。即使自己命裡面有的財富,我們也要覺悟,自己在一生當中的生活受用,實在講,很少。我們不要想到一生,想到一生很容易犯許許多多的過失。真正覺悟的人,他想什麼?一天,我今天一天的受用,絕對不會想明天,想明天你就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錯了,只想今天沒有明天。今天生活所需還有多餘的,都肯布施給別人,有福與一切眾生共享。你要問明天怎麼辦?明天會更多。怎麼會更多?他在種福,種福,福報永遠往外面增長,它不會消失。世間人我們看到,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都能夠看得到,有財富的人拼命在積蓄,拼命在增長自己的財富,對社會福利事業,看到貧苦的人一毛不拔。可是過不了幾年,他出了紕漏,家破人亡,他的財產統統都消耗掉,都散掉。這種現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稍微留心一點,現在這個世間愈來愈明顯。為什麼不把多餘的去修福?這個就是迷惑顛倒。我們說到吉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性德,我們暫且不論,在修德上知道自己怎樣修,怎樣修得大福利,這個經上要教給我們。下面第七是:

【大福德光明雲。】

加上『光明雲』三個字都是稱性的。『福德』是助道,就是菩薩行裡面從布施到禪定都是屬於助道。由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助緣,才能成就無漏的智慧。如果沒有前面五種,縱然有智慧,智慧是有漏的,有漏的智慧在佛法裡面稱為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佛為什麼特別著重在修福?我們受三皈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這兩種;足是圓滿。成了佛,他的福德跟智慧這兩種都圓滿,在福德裡面沒有人能夠相比,所以稱之為最尊、最貴。由此可知,佛絕不反對人修福,而且鼓勵人修福,為什麼?修道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障道的因緣非常多,你修學、證道障礙很多;福德能夠保護正法,能夠真正護持你。我們講護法天龍鬼神來護你的法,他憑什麼護你的法?看到你有福、有德,你要沒有福德,不修福德,天天磕頭作揖,人家理都不理你,憑什麼來護你法!你肯修布施,人家佩服你、讚歎你;你肯持戒,人家尊敬你。所以我們要求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是去天天給他磕頭、天天求他,巴結他、諂媚他,辦不到!只要自己認真依照佛陀教誨去做,不要去求他,不要去理他,自然護持。為什麼?他尊敬你,你在廣大的群眾當中與眾不同,別人造業,你修福,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明白。

形式上我們做出儀規,實實在在講是做給社會大眾看,用這種方式啟發大眾,讓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覺悟、回頭,所以這些儀式做得莊嚴隆重,道理在此地。社會大眾沒有見到的,我們這個儀式做得莊嚴隆重,鬼神看見了。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形式是普度一切眾生而為,那個是外表;有表要有裡,裡是真修。內心清淨、平等、覺,表現在外面,六度萬行,成就真實廣大的福報。福報能除障,能幫助我們開智慧,世間諺語所謂「福至心靈」,這個人福報來了,他特別聰明。平常看他笨笨的,福報現前了,他忽然聰明,這話都有道理的。修定是開慧的主要原因,修福是助緣,幫助你開慧,所以要福慧雙修。

下面一句:

【大功德光明雲。】

『功德』跟福德有差別。福德就是我們平常講福報,福報可以與別人共享,功德就沒有法子。什麼是功德?「功」是你修學的功夫,修學有功夫,你必定有收穫;這個「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你一定有收穫。譬如持戒有功,戒修得很好,有功;禪定是得,因戒得定。戒修得再好,不能得定,功夫總是差一截。戒持得很好,為什麼不能得定?古德講得很好,自己修行得很好,用現在的話來講:值得驕傲,這就完了!你研究經典,研究得不錯,值得驕傲;講台上講經,講得不錯,值得驕傲,這一傲就完了,功德就沒有了。傲是什麼?煩惱,持戒持到最後煩惱現前。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壇經》上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持戒要持到不見世間過,就得定,你持戒就變成功德。持戒得定,是功德;持戒不能得定,是福德。所以持戒是兩種,一個是功德,一個是福德。因戒得定。

修定也是如此,修定要開智慧了,這個定就變成功德,那就有功。修定而不能開智慧,這個定是世間禪定,修得再好,四禪八定。諸位要知道,四禪八定都沒有開智慧,出不了三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修行之人很容易起增上慢,就是現在世間人所講:值得驕傲,別人不如我,我比別人高一等。只要有這個念頭生了,你的功德完全沒有了。大功德能滅罪、能滅惡、能生善,功德是滅惡生善。如果修學惡還增長,善不能生,這就完全錯誤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懂得。

佛家修行,綱領、原則著重在修觀,天台家講「三止三觀」,我們念佛也沒有離開修觀的原則。「觀」是什麼?觀念。修觀就是把我們過去種種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叫修觀。在一般講修學有三個層次,宗門裡面常講。第一個是「觀照」,什麼叫觀照?常常提醒一個覺悟的觀念,時時刻刻提醒,這是觀照。觀照功夫得力了,在我們淨土宗來講就是「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決定得生淨土。為什麼?念念能夠不迷,念念提得起觀照,在我們淨土宗就是一句佛號,心地才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裡頭起了念頭。念頭不外乎善惡,順自己意思起了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了瞋恚,會動這個念頭,沒有違順的時候起無記,這都不好。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警覺性很高,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就立刻轉到「阿彌陀佛」,這在宗門裡面講就是觀照的功夫。古德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沒有關係,要警覺得快,佛號立刻提起來,把念頭換過來,這是觀照的功夫。觀照功夫深的時候,自自然然這些妄想、念頭不起了,功夫真能控得住,不起了,這就是「事一心不亂」,在宗門叫「照住」,是得定,禪定現前了。

到最上層的功夫是「照見」,我們讀《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見」是智慧開了,從定開慧了,在我們淨宗是「理一心不亂」,就照見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到宇宙之間一切法,真相是「無所有、不可得」。這兩句話是佛在《大般若經》裡面重複了幾百遍,所以你將六百卷《大般若》瀏覽一遍,其他的都記不得,都忘記了,這個印象太深太深了!只要你記得這六個字,六百卷《大般若》的精髓你就得到了。世尊說法確實有他巧妙之處,重點總會讓你記住。為什麼無所有、不可得?《金剛經》上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華嚴十定品》裡面講得更透徹,事實真相是什麼?剎那際,這個才是事實真相。「剎那際」就是不生不滅,如果你真的透徹、明白,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恭喜你,你了不起了。為什麼?你證得無生法忍的果位,無生法忍就是明瞭剎那際,一切法不生不滅,生滅同時。《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是剎那際,所以是無所有,所以是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你以為有所有、以為有所得,這是妄想。十法界的眾生,不要說六道,都沒有離開妄想。可見得妄想這一關很難突破,突破妄想這一關,你就脫離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所以功德必須要修,福德也要修。福德著重在事相上,功德著重在心地上。

再看第九句:

【大皈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這個地方講皈依是回歸自性,這叫『大皈依』。皈依三寶,實在說佛家講皈依三寶,理論就是依據這一句。三寶第一個是佛寶,佛寶是自性覺,自性周遍法界,所以這個地方用「光明雲」來顯示。凡夫迷失了自性,招來無量無邊的災難。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圓滿的性相,性雖然沒有相,能現一切相,所現的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決定不是二。我們把自性的現相比喻作一個身體,這個諸位就好懂;身體裡面有一部分是覺悟,可是有一部分在迷惑。哪一部分在迷惑?不定。身體某個地方生了瘡,膿、爛了,腫起來了,就像一部分眾生在迷惑。這隻手長瘡,爛掉了,那隻手趕緊幫忙它,那隻手是佛菩薩,這隻手是眾生,是一體的。眾生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病毒,自己一個地方長瘡,爛掉了,自己在受苦。所以眾生受苦,佛受苦;眾生得樂,佛得樂;是一體的。

阿彌陀佛是誰?自性彌陀。毘盧遮那是誰?自性毘盧遮那,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誰知道?所以給你說真的,你嚇一跳,都不相信,還毀謗佛,再造更重的罪業。所以很多真實話佛不講,講了你會害怕,你不會相信,不能接受。如果我們果然醒悟過來,虛空法界都是自己,你的大慈大悲,對於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愛護,那個愛心、關懷之心、幫助之心,油然而生,分什麼彼此!你恭敬我、讚歎我,我愛護你、幫助你;你毀謗我、糟蹋我、侮辱我,我還是愛護你、還是幫助你。為什麼?你迷,我不迷。不迷的人知道是一體,迷的人分自、分他,就像身體上長病、長瘡一樣,這一部分的細胞,它迷惑顛倒,它不能跟整個身體調和,跟大家不和;和就健康,不和就出毛病。

諸佛如來讚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出現,教化剛強難化的眾生,這句話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批剛強難化眾生就像身體一個部分長了膿包一樣,他跟大家不和,他在這裡分彼此,他自己在受苦受難,墮地獄、變餓鬼要受這些罪。本來沒有,本來不應該的,他一定要造作、一定要去受,有什麼法子!這沒有辦法。佛能夠幫助的,是調教、開導、說明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要覺悟,一定要回頭,回頭是岸。「皈」就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性德,在此地用「光明雲」來表,在《華嚴經》用「大方廣」來表。《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就是此地講的光明雲。諸位要曉得這一段,十句,這個光明雲含攝全部的《華嚴經》,《華嚴經》含攝全部的佛法。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十種光明雲全部包含,一法不漏,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

皈依法,法是自性正。自性正是什麼?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自性覺是「根本智」,自性正是「後得智」,我們講「權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契入,然後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付諸於實現,你就契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自自然然就超越十法界,六道輪迴就不必講,超越十法界了。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我們並沒有證得法身,可是跟法身大士真的是一模一樣,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念佛往生,給諸位說,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四土、三輩、九品,我們統統有分。善導大師講得好,善導以前的古大德常說,上四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以前的人說,上四品都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告訴我們,「九品往生都在緣,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我們是凡夫,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就上品上生,菩薩要沒有遇到這個緣,他要往生可能還中下品,在乎遇緣不同,不在別的。這個才叫平等法,符合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的教義,所以我們讀經、研教,不能夠空過、白過了。

我現在的時間比較緊一點,同時講四部經,此地是三部,到香港講《四十華嚴》。我講,雖然落實在現前生活上,但是古大德這些註疏我看,我很認真的看,我不一定依照他的講,但是我所講的跟他們的意思一定能契合。照古人註子講,現在人聽不懂,沒有辦法接受,也做不到。我們要真正明白經義,古人作的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聽聽他們怎麼說法。再看看現代是什麼世界,現代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他們病在哪裡?他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得到經典的啟示,古大德註疏的啟示,推陳出新,我們來幫助現代苦難的眾生。

今天解決社會問題,解決眾生無量無邊人為的災難也好、自然的災害也好,都是要從心理上做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一定要愛世人,把你愛護自己的心擴大,愛護一切眾生,所有一切災難都消除。只知道自己,沒有別人,甚至於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這是世間人講的,迷惑顛倒人講的。真正明白人看是什麼?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是損己之事,這個諸位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利益社會才是真正利益你的家族。世間人迷惑顛倒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為什麼?因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是自己身體裡面各個細胞,顧這一部分,忽略那一部分,那一部分會生病。你要全面都顧到,飲食起居,吸收營養,身體每個部位都要達到。偏食就會生病,某一部分營養吸收了,那一部分缺乏了,你就會四大不調。用這個比喻來比喻這個世界就一樣,只顧我的國家,不顧別人的國家,結果別人國家有難,我們也受連累。這個事實現在大家逐漸看到了,但是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根本的原因在哪裡!所以佛法首先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真正「皈依正」;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為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的依據。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淨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講,社團、團體。佛法稱四個人為「眾」,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小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這就是一個小團體。這一個團體裡面的分子,都能夠修「六和敬」就叫做「僧團」,叫「僧眾」。人人修六和敬,人人心地清淨圓滿,這個僧團天上、人間,在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麼?它和合、和睦,我們中國古人也說:「和為貴」,《論語》裡面講:「禮之用,和為貴。」和是最尊貴的,「眾中尊」,尊是值得人尊敬,是一個很尊貴的團體。這個團體再大,人眾再多,意見不和,那就不是僧團,這個團體就不是人家所尊敬的。意見從哪裡來?意見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看,對不對?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這十句裡面意思很深,它以「大圓滿」開端,以『大讚歎』結束,真是圓滿到了極處。這當中八條,「慈悲」是我們發心依靠的,「智慧」是我們修行所依,「般若」破一切迷惑顛倒,「三昧」除一切障礙,「吉祥」是義利之德,「福德」是助道之德,「功德」是滅惡生善,「三寶」是真實的皈依處,這是性德圓滿的大綱,後面總結「讚歎」。誰讚歎?對這些事理不明白、不清楚的人,他怎麼能讚歎得出來!有能力讚歎、有資格讚歎的是諸佛如來,他們徹底明白了,所以諸佛如來讚歎你的成就,讚歎你真的回頭了。在這裡我們必須要知道,生佛本來不二,所以諸佛如來禮敬眾生,只有眾生瞧不起佛菩薩,沒看在眼裡。毀謗佛菩薩、不信佛菩薩、誣蔑佛菩薩,佛菩薩絕不因此而遠離眾生,還是永遠在那裡關懷,永遠愛護。佛沒有離開眾生,眾生背離了佛菩薩,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學佛,要學佛菩薩,學佛菩薩的用心,學佛菩薩的行持,不能去學眾生,學眾生我們就又要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已經無量劫了,苦不堪言,還要繼續嗎?過去沒有遇到大乘經,是障難,沒有覺悟的緣、沒有回頭的緣。今天遇到了,真正是無量劫希有因緣。遇到之後要珍惜,要從此回頭,不再造輪迴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依教奉行,老實念佛,這才好。

下面這一段: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這一段世尊是放光,顯示自己所證的理體,也就是顯示出圓滿的性德;佛有,眾生也有。放光現瑞,實在說只有法身大士才明瞭,一見到之後,世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圓滿法輪,剎那之間圓滿接受,法身大士,行!十法界的眾生看到,覺得希有,歡喜讚歎,但是莫名其妙,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們不懂。那怎麼辦?他說法,不說我們怎麼會懂!所以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

由此可知,放光現瑞度上上根人,出微妙之音度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看到光,他不能夠明白裡面的含意,必須要求佛來說法。這個地方說:『出種種微妙之音』,諸位要記住,這是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說的,這個世界文殊菩薩講得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楞嚴會上世尊讓文殊菩薩為我們揀選圓通,也就是選擇哪一個法門最適合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機。文殊菩薩選擇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你給他看,讀經,你讓他看經,不容易開悟,你叫他聽經容易開悟,耳根的功能比眼根要強。可是十方世界各地方的眾生根性並不一樣,像經上講香積國的人耳根就不行,你讓他看,他不會開悟,聽,他也聽不懂;請他吃飯,一吃他就開悟了,這個妙極了,所以他以香飯為佛事。為什麼?舌根利。所以一切眾生哪個根利,不一定的。如果世尊要在香積國講《地藏經》,後面這一段,一定是「又出種種微妙香飯」,是不是?就是這種情形了。不會「出種種微妙之音」,這是專門對我們這個世間說的,所以這個地方要懂,佛說法一定是契理契機。前面放光明雲是契理,這地方是講契機,都是值得我們用心去學習。佛放光,我們也要放光,我們不能像佛那樣明顯,我們的光怎麼放法?你心地有真慈悲,自然就有慈悲光相現露,人家一看到你,「這個人很慈悲」;心地很清淨,「這個人很清淨」,這是放光。經上所說的你心裡頭真正有,自然從你面門、從你身上就放光,不但放光,也放香,「香光莊嚴」。一般俗人身上氣味很難聞,修行人他心地清淨光明,他身上氣味是香的,我們比較少見。

過去我在香港聽同修們說,聽說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穿的衣服,寒暑就那麼一件衣服,領子上油垢都好深,可是聞聞是香的,味道不難聞,這是香港一些同修們告訴我的。那是什麼香?我們平常講五分戒香,「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真誠、清淨、慈悲。可見得性德的流露,無處不流,不但身放光、放香,連他居住的環境都放香,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磁場不同。他住的環境我們進入之後,會感覺到非常舒服,感覺得很自在,那就是他居住環境有光,我們肉眼雖然見不到他的光波,但是我們能夠感觸得到。這一段是講音聲說法。

請看經文:

【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

我們先說這六句,這六句講的是六度。第一個「檀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布施」。諸佛菩薩,實在說就是法身,什麼叫法身?以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他們肯定;他決定不是認這個身是我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他證得無量壽。虛空法界不滅,我們這個身有生滅,好比什麼?我們身體裡的細胞,細胞有新陳代謝,有生滅。可是這個身要住幾十年,細胞的時間很短。現在的醫學都告訴我們,人的身體七年是一個週期,所有的細胞就有一次新陳代謝。所以七年以前舊的細胞沒有了,現在這個細胞是新生的,永遠在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我們為什麼不換一個新的、換成好的、全新的?譬如一個機器,機械的零件壞了,找一個別的零件跟這個相似的裝上去也可以用,那是舊的不是新的。為什麼不選一個全新的零件裝進去,你這個身體就永遠健康長壽,一百歲身體還像年輕人一樣,為什麼?你新陳代謝這個細胞是新的、清淨的,沒有污染的。可是我們所換的,總是換成污染的細胞。怎麼污染?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污染了,換出來的東西很糟糕!你看小孩也一樣,七歲的小孩、十四歲的小孩,換了兩個週期了,為什麼他還那麼好?妄想少、妄念少。再說個不好聽的話,害人害己的念頭少,所以他換的細胞還是那麼的新。年歲愈大害人害己的念頭愈多、害人害己的念頭愈強,愈換愈糟糕,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看看佛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好,華藏世界也好,為什麼人家的體質永遠不會改變?好像就停住在那個地方,實際上是不是停住?不是,還是生生不住。就是他的新陳代謝裡面完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意思就是所換的零件是全新的,永遠是新的。這機器裡頭換個十次、換個二十次還是新的,就是這麼個原理。我們今天虧吃在哪裡?自己害自己,自私自利,那個不是「自利」,是自私「自害」,名詞都用錯了,哪裡是自利?是自害。利他才是自利,誰知道利他?佛菩薩知道利他,覺悟的人知道利他。迷惑顛倒的人只知道自利,自利是自害,不是自利。談不上「利」。不要說別的,就說身體狀況你就曉得,自己害自己。為什麼新陳代謝的細胞不能換成全新的、不能換成健康的?要曉得貪、瞋、痴、慢是最嚴重的病毒,你心裡頭有貪瞋痴慢換成的細胞都是病毒,都是帶著嚴重病毒的,你哪裡有利!小孩,貪、瞋、痴、慢的心縱然是有,很薄弱不強,他新陳代謝換的細胞,所換帶的毒素很輕微,成年人帶的病毒很重。我們如果要不深入經藏,不明白一點大乘的道理,我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怎麼會知道!科學家搞到今天也沒發現、也沒搞清楚。所以一開端把六波羅蜜放在前面,一切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眾生修行證果,不出這六個綱領。

布施裡面「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世尊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三種布施統統具足。講經說法,「財布施」,什麼財?內財;內財是智慧、體力,這是「內財布施」。所說出來的理論與方法是「法布施」。眾生得到這個法、明白這個法,能離一切憂悲、苦惱,知道脫離輪迴的道路,這是「無畏布施」。諸佛菩薩所做的三種布施。本身他持戒,「持戒」就是如法,他的生活有規矩,他說法有條理、有層次,沒有一樣不如法,如法就是持戒。「忍辱」是有耐心,生忍、法忍,一切眾生的違逆,佛菩薩能忍,不在意,沒放在心上。今天我們講這些自然的災變也能忍。修學佛法要很長的時間,《華嚴》末後給我們示現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學也很辛苦,沒有一樣不能忍。換句話說,他有很大的耐心,所以他有大成就。成就的大小說實實在在與耐心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耐心,你就有多大的成就,你沒有耐心,你的成就就不能再往前進展了。所以忍辱之後才有精進。

『毗離耶』是「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精純;「精」完全是對妄想、分別、執著來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愈來愈少,這是精。智慧德能愈透愈多,這是進步。「禪定」是心裡面有主宰,不為一切所動搖。現在學佛的同修,我們對佛法得來實在是不容易,無上希有的法門,得力於祖祖承傳,我們遇到善知識才明瞭、才懂得。不遇真善知識,這個法門擺在你面前,你不識貨,當面錯過,你說這多可惜。一切法門裡頭無比殊勝的是淨宗法門,幾個人知道?幾個人能夠透徹的明瞭?唯有真的明瞭了,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救度末法眾生。末法還有九千年,什麼方法能度這些苦難眾生?只有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所依靠的第一經是《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十二種譯本。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所以原文版本就有很多種不同。我們要把許多版本合起來看,對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認識清楚,才能夠堅定信願,這很重要!可是這些原譯本合起來看,在現在這個時代也不容易,何況古時候!因此會集就有必要。第一次會集的王龍舒居士是在家人,他的會集本收在《大藏經》裡面。諸位要知道,著作、作品要能夠入藏,就是得到佛門四眾弟子承認、肯定決定沒有錯誤,這才能入藏。不是隨隨便便的著作都可以入藏,是得到當時的高僧大德推薦,送給皇帝看,皇帝批准才能入藏,證明他這個東西沒有錯。

淨土宗的祖師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三分之二是用龍舒居士的《大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會集本,這說明蓮池大師承認肯定。可是確確實實龍舒菩薩自己念佛站著往生,如果他會集是不應該的、有罪過的,他怎麼能站著往生?說明他的功德無量無邊。但是龍舒居士的會集只看了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無量壽這一會,龍舒菩薩沒見過,所以他的會集本不圓滿。歷代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清初彭際清做了一個節校本,他不是會集。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做了一個會集本,取捨都欠妥當,印光大師對這個本子有批評。所以這才到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做了一個最圓滿的會集本。夏老居士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有人給我講從他的照片上看,他的身體是透明的,告訴我這不是普通人,是再來人,佛菩薩再來的,來救度末法眾生。

將來淨宗經典到佛法滅盡的時候,《無量壽經》還能住世一百年。當時慧明老法師、律宗慈舟老法師、梅光羲居士這些大德幾乎都肯定,將來最後還留傳一百年就是這一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是集《無量壽經》原譯之大成,諸位要不信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著看,不要再毀謗了、不要再歧視了,造作的罪業無量無邊。你要說夏蓮居是一個居士,居士沒有能力來會集,那你出家,你來會集。王龍舒是居士,魏默深也是居士,會集的工作從宋朝到民國全是在家居士做的,蓮池大師是出家的祖師,肯定它、承認它。都是一己之偏見,非常可惜!

我們現在在新加坡,將《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發心詳細再講過一遍,這個分量要超過往年所講的很多倍。淨宗的事理、因果,我們要不能透徹了解,心裡沒有主宰。念佛念了幾年,遇到一個人來說一些花言巧語:「我聽說不必要念那麼多佛,也不必要持戒,也不需要吃素,只要發願往生,就行了!」這是提倡什麼?提倡本願念佛,這害死人!他們依照《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平常什麼壞事都可以做,不要緊,到臨命終時十念,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就往生了。話講得沒錯,臨命終時你頭腦清不清楚?你要是臨命終時人事不知,一塌糊塗,高僧大德來助念,你都不能往生。現在人沒有定功,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楞嚴經》上說得好,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不要看外面來的,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輕視本地的,迷信外來的,你錯了,大錯特錯!希望念佛的同修要回過頭來,依照印光老法師的教誨:「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所以「禪定」就是心裡頭有主宰,不聽謠言。

持戒、念佛決定是正確的,不食眾生肉是慈悲心,你看看前面表法,十種光明雲,大圓滿底下接著就是大慈悲,佛法「慈悲為本」,你怎麼能捨棄根本!忘失了根本,怎麼能往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怎麼叫「念」?懂得的人很少,你只曉得口裡頭念,沒用。古人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有口無心,喊破喉嚨也枉然。你能往生嗎?本願兩個字講得沒錯,他沒有講清楚,你的心、你的願、你的行要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然後念一聲,一聲相應,念十聲,十聲相應。你的心、願跟佛完全相違背,你念十萬聲都不相應。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在哪裡?在《無量壽經》裡面。

我講經,說九品往生,我這個說法跟古大德說法有一點不一樣,可是意思沒有兩樣,我的講法大家好懂。淨土法門也沒有違背教理:「信、解、行、證」。其他的法門,是要先解後行,淨土法門的方便,就是你可以先行,一面行、一面解,不是教你只行不解;是教你一面行,一面求解。只有行不解,也行,我們看到很多老太婆不懂經教,也沒有聽過經,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往生的時候站著走、坐著走,我們見過。那種是什麼人?那種人叫老實人。什麼叫老實?你跟她講任何話,她都不聽,她一句阿彌陀佛念定了,這種人叫老實人。老實人少,太少太少了,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老實人。一天到晚心裡頭妄想、分別、執著叫不老實,不老實的人一定要求解。理論清楚了,方法明白了,那個佛號念得才相應。輕信、聽信謠言邪說,是不老實;到最後把自己這一生往生殊勝的因緣錯過了,你說這個多可惜!決定不能夠聽信謠言,心裡頭有主宰,這是「禪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就是對於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清楚、明白,絕不著相、絕不分別,這是真智慧。這是一切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的總綱領,為人演說、表演的,是表演這些,勸導一切眾生也是這幾個綱目。

下面再看:

【慈悲音。喜捨音。】

「慈、悲、喜、捨」叫「四無量心」,是色界四禪天人所修的主要的科目。參禪沒有慈悲喜捨,不能生四禪天,禪的功夫再好,也只能往生欲界天,不能生四禪,所以慈、悲、喜、捨一定要修。「修」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沒有,一定要學習。『慈』是與樂,幫助別人得樂。『悲』是看到人家有苦,幫助人離苦,這叫悲。幫助別人得樂,這叫慈。『喜』是歡喜心,看到別人離苦得樂心裡生歡喜,就是「隨喜功德」。世間一般迷惑顛倒的人看到別人有好事,心生嫉妒,這個錯了。嫉妒有大傷害,害自己,所以「喜」是把嫉妒心轉過來,沒有嫉妒心,只有隨喜心。『捨』是一切能放得下,一切不執著。

【解脫音。】

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出三界,這是解脫音。

【無漏音。】

就是清淨音。「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是煩惱斷盡了,煩惱不生。

【智慧音。大智慧音。】

這就是權、實二智。佛法是以智慧為教學的總目標,三學裡面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般若能生智慧」,般若就是實相智慧。而智慧就是權實二智,這裡面不無因果權實的意思。諸佛菩薩以這兩種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也開這兩種智慧。

【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

這是比喻,比喻佛菩薩說法教學的威德,像『師子吼』一樣,以「師子」比喻菩薩,以「大師子」比喻佛陀。菩薩能教三乘人;佛陀能教一切眾生,包括等覺菩薩,所以稱為大師子。

【雲雷音。大雲雷音。】

這是比喻。『雲』能注雨,注是下。『雷』是講雷電,能震動人心,比喻它的威力,比喻它的震動。佛菩薩說法能震動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佛所說之法比作法雨,遍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像《法華經》裡面所說,雨落下來,大樹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不是雨有分別,多給你一點,少給它一點,是你自己的根性不一樣。所以一切眾生聞佛說法,小根器的人得小利益,大根器的人得大利益。善根深的人悟入的深,善根淺的人悟入的淺,不是佛有分別,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才有種種差別現象。這是用「雲雷」來做比喻,比喻佛說法的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比喻佛說法的威德,能令一切眾生覺悟。

再看下面經文:

【說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

這一句是總結音聲說法。

【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佛說法的音聲果然有效,震動虛空法界,不僅僅是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這是一個大千世界。『他方國土』就是娑婆世界以外,一切諸佛剎土全都震動了。十方世界裡面這些有緣的眾生,跟誰有緣?跟釋迦牟尼佛有緣、跟地藏菩薩有緣。因為這一次法會要宣揚地藏菩薩修因證果,度化眾生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特別是與地藏菩薩有緣的人,十方無量無邊剎土裡面,天龍鬼神也都到忉利天宮參加這個集會。所以這一次法會裡面有佛、有菩薩、聲聞、緣覺。下面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天龍、神眾、鬼王全都到了,這個法會真的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往下看這個經文: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這一段是講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我們為了時間起見,在此地不能夠細說。聖一法師上一次在九華山講過《地藏經》,他有一個講記,他的講記簡單明瞭,都有概略的介紹。我在此地只介紹四天王天,給諸位介紹一個。四大天王,我們中國民間俗稱作四大金剛,到寺廟裡面去一看,大門口好像守衛一樣,這是護法神,其實是『四天王天』,四大天王;確確實實在佛門裡面他們是代表護法。天王殿裡面供奉四大天王,同時也供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兜率陀天』,這是佛門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為什麼把彌勒菩薩供在天王殿?而且彌勒菩薩的造像,又不是造印度傳統的菩薩像,而是造中國宋朝時候布袋和尚的像。在南宋的時候,布袋和尚出現在浙江奉化,這個胖胖的,一天到晚笑咪咪的,背了一個大布袋。布袋和尚是從哪裡來的?沒有人曉得,也不知道他姓啥名誰,因為他一天到晚拿個大布袋,那個大布袋就變成他的標誌,所以人家看到他就叫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了名。他在圓寂的時候,告訴人,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說了之後他就走了,就坐化了。以後我們中國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布袋和尚的像。

他表示這個相,實在講,經上常講佛弟子化現在這個世間,對佛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他完全是表演給人看,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讓人家看到他能生覺悟的心。肚皮大就是能包容,示現包容,世間人心量太小了,容不得人。彌勒菩薩是大慈大悲,彌勒是慈氏,代表慈悲,所以示現這個樣子是包容,他能包容。布袋也是包容的意思,他到任何地方,人家供養他的,就往布袋一裝,不分貴賤、也不分好醜,一律平等入布袋。有人問他:「布袋和尚,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表示什麼?「放下」;人家看到也懂得是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布袋提了走了。放下之後,「提起」。放下是心裡頭毫無牽掛;提起什麼?為社會大眾服務。沒有私心,完全奉獻。放得下、提得起,表這個意思。滿面笑容,我們把他擺在佛門最容易看到的地方,一進寺廟頭一個看到他,要學他放得下、提得起,要學他大慈大悲、滿面笑容,常生歡喜心,歡喜接引一切大眾,所以把他放在天王殿當中,這個意思包含什麼?護法。護誰?護什麼?「護慈悲心」,表這個意思。護自己的慈悲心,護自己的放下、提起,不要忘掉!護自己的常生歡喜,笑面對人,布袋和尚表現的是我們的性德,要從這個地方護起。你看這個意思多深,這樣你才有資格入佛門。入佛門要什麼條件?要這個條件,真正放得下,心地清淨無為,真正提得起,以六度教化一切眾生,表這個意思。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力求進步,天天求進步,絕不落伍;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廣學多聞。我們中國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自己真實的學問、真實的德能,然後你才能夠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你沒有智慧、沒有德能,你拿什麼服務!表這個意思。意思非常非常的圓滿,這是四大天王表法的意思。

四王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天人的壽命五百歲。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人間五十年是他們的一天,他的壽命就很長。再往上去倍倍增加,所以天福很大。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五集)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學:因為我們使用的經本不同,所以沒有辦法每一次報告頁數、行數,希望大家在每一次聽經,講到什麼地方自己記住,下一次一定從這個地方接著講,這是不得已,必須請大家原諒。

請掀開經本。上一次講到欲界天: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講到這一段,我們四王天講過了,要緊的是要懂得四王天的表法,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受用。簡單的說,東方持國天王,顧名思義,這個天王教給我們,怎樣保持你的國家永遠的興旺,不會衰退。從這個意思引伸過來,如何能保住自己的家,如何能保護自己的身,我們這一生當中建功立業,揚名四海,德澤後世,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真實的成就,所以這個意義很深很廣。

南方天王是教我們要求進步,時代永遠在進步,我們常常說某些人跟不上時代,意思就在此地。時代天天在變、天天在進,這個「進」有往善的方面進,也有向惡的方面去進,這是我們不能夠不辨別的。如果向善法精進這是正面,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向惡的方面去精進,向貪、瞋、痴、慢上精進,一定會帶來社會的動亂,天災人禍,大家要受苦的,這是必須要辨別清楚。前面曾經講過諸佛讚歎世尊「知苦樂法」,這一句了不起!真正之樂,不但今世樂、來世樂、後世永遠享樂,這才是真正的樂。如果說是這一世當中我們享樂,來世受苦,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一切眾生現前得樂來世得苦報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是我們不能不警惕的。在享樂的當中就造業,福報享盡,惡業現前,你就到三途去受報,這是絕大的錯誤。南方天王代表的是智慧的精進、理性的精進,不是痴迷、不是感情。

西方天王是廣目天王,教我們多看,也就是多學習。北方天王是多聞天王,多看、多聽,永遠居在學位,也就是永遠我是一個學生。只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才居師位,真正的導師;等覺菩薩還是學生,何況其餘。自己永遠要住在學生的地位,中國古人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也是這個意思,一生到老了還好學。佛法裡面稱為「學人」,學人就是做學生,學習做人,永遠都在學習做人。誰能把人做好、做得圓滿,一絲毫沒有欠缺?成佛,只有佛才是個完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認真學習。

四天王手上拿的,我們用現在的話說是道具,這樣大家好懂,道就是表法,讓你看到、接觸到,你就曉得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就知道應該掌握著這個原則去學習。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不是說他喜歡唱歌、喜歡跳舞,你這個想法就錯了。他用這個來代表,你如何護持你的國家,護國最重要的是行「中道」。儒家講「中庸」,中庸之道,佛法講「中道第一義諦」,他用這個弦樂器來表法。調弦,調緊了它就斷了,鬆了它的音就不響了,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表這個意思。恰到好處,不緊也不鬆這叫中道,表這個意思。聖人高明之處懂得「用中」,不偏在兩邊。所以這是道具。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劍,劍表智慧,慧劍,表這個意思。西方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是蛇,龍、蛇在印度、在中國都認為牠會變化,代表這個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千變萬化,你要看清楚。右手拿的是個珠,珠表示不變,在一切變化當中你掌握著不變的原則。不變就是定慧、就是誠敬,掌握這個原則處事待人接物,社會無論怎麼變化,你只要掌握原則,都會應付裕如,都能夠教化自在。

北方天王拿的道具是傘,傘蓋。傘代表防止污染;沒有污染的時候傘就收起來,有污染的時候傘就張開。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意識到嚴重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生理的污染,外面是環境的污染。現在我們要造四天王的像,北方天王的傘蓋要張開來不能收起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個教育的意義非常非常之深,我們不能把他當神明來看待,那就錯了,那祂就是迷信。

忉利天,我們中國人稱這個天主叫玉皇大帝,大概外國許多宗教裡面稱的上帝、天主就是他。天很多,每一層天都有天主,都有一個領導人物,為什麼我們肯定說是忉利天主,不是其他天主?看到他們的經典,他所說的理論,所說的修行方法,跟忉利天非常接近。忉利天修十善業道就能往生。我們看看基督教的經典,摩西有十誡,他那個十誡跟十善業道非常相似。我們一定要明瞭,並不是信了上帝就能夠得救,沒這個事情。要修上帝教誨之法,上帝在經典教你們怎麼做,你要做到才行。你不做到不可以生天,他有條件,這個才叫合情、合理、合法。

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是有條件,不是說我信了就能往生,不行。現在有一些人提倡本願念佛,我發願求生就決定得生,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願」,裡頭有「行」,這個願才叫真的願,佛在經上不曉得講了多少遍。願,沒有行叫虛願,那個願是虛假的,不能兌現。你要懂這個道理,佛不欺騙人,自己欺騙自己,那個虧就吃大了。以行踐願,實踐你的願望。我們為什麼重視三福、六和,這是佛在《觀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基本法,三世諸佛都是修這三條做淨業正因。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淨業,我們信阿彌陀佛、信西方淨土,願生西方淨土,最低限度你要把三福做到,三福做不到,不能往生。我每天念佛,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個話是真話,不是假話。

三福裡面最低限度要做到一條,你才能往生。你能做到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下輩往生。你能做到第二條,第二條當然包括第一條,再能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中輩往生。這是《無量壽經》上三輩。再能提升,你能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輩往生。這是基本法,哪有說發願,可以不要修行,就能往生,佛沒這個說法。千萬不能誤會,不能把這一生大好因緣當面錯過。《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根本法,全經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部經上就講這個。你要問第一福這四句怎麼講法?這一部《地藏本願經》就是註解。如理如法的修學,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你不如法,就去不了,佛沒有說錯,你自己把意思會錯了。佛在《無量壽經》上也教導我們「當孝於佛」,教導我們尊師重道,這就是《地藏經》的教義,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

『須燄摩天』也叫做夜摩天,這個地區的名稱應當是須燄摩天。稱夜摩天,須燄摩天的天主叫夜摩。須燄摩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妙善」,現在我們普陀山的老和尚跟他的名字相同。這個天很快樂、很歡喜,除了修十善業道之外,還要修定,要加上定功才能得生。單修十善業道,不行,他不能往生,只能夠生到忉利天,往上去要加定功。實在講,還要修「慈、悲、喜、捨」,這是色界天主修的科目,他們也修,功夫當然比不上色界天人那麼深;但是有,不是沒有。往上去每一層定功、善利,我們講積功累德,倍倍增加,逐漸往上升,很不簡單!大家想一想生天都不容易,何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這個事情我們不能看輕,不能看得太容易;也不能看得太難,太難了你就不敢修。看得太容易,粗心大意,決定會誤事。欲界天他們修上品十善,裡面還帶一些「未到定」,他們修定功,定功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是把欲完全伏住,我們講欲望,佛歸納為五條:「財、色、名、食、睡」叫五欲。這五欲他伏住了,雖然根沒有斷,決定不起現行,這才能到色界。他們有伏五欲,但是沒有伏斷,也就是說這六層天愈往上面去,他的欲念愈淡薄。如果欲念完全伏住,在面前確確實實他不動心、不起念頭,他就到色界。這個定功就算成就了,他能夠生初禪色界天。色界有十八層天。我們接著看底下經文: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這是初禪。初禪這三種天,我們說三層,實際上它是一層,福報享受不一樣。『梵眾』好比是人民,普通的人民;『梵輔』好比是大臣,作高官、大官,享受當然比平民要高出很多;『大梵天』好比是天王,福報就更大了,同一層天三種不同的享受。色界初禪,他們雖有享受,諸位要曉得,他們沒有意念,心地清淨。「梵」是古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清淨的意思。初禪就心地清淨了,往上去那更不必講,愈往上愈清淨。

二禪叫「光天」。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古德說,大概初禪好像還有我們人間社會這種組織一樣,有人民、有官僚、有國王;二禪以上就沒有,平等的世界,真正的共和,沒有什麼國王、大臣,大家統統都平等。平等當中福報還是有差別,差別怎麼來的?個人修行的功夫不一樣。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同是一個班級很整齊,考試還有第一名、第二名,還排名次,那就不相同,同中有不同。沒有成佛以前,這個現象都存在。同樣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在一起要考一考,也還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只有到如來果地,才完全平等,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了,這些理跟事都不難懂。『少光天』他有光,比起別人少一點;『無量光天』,光就大一點。光從哪裡來?給諸位說,清淨心就放光,心地清淨,他就放光。

其實所有一切萬物都有光。前天悟全師拿個照片給我看,他說外面有種儀器可以照人的光,他去照了一下,拿了照片給我看;我說千萬不要上當,被人騙了。確確實實人是有光,物也有光,連草木都有光,這是真的。每一個人光的色彩不一樣、大小不一樣,一般練氣功的人能看到,有定功的人那更不必說了。看到你身上放的光,練氣功的人他講氣,他說這是氣,修禪定的人說這是光。從你光的大小、色彩就能看到一個人心行的善惡。心地善良慈悲,心善、行善放的光是金色光明,這最殊勝、最好的;其次是黃色,顏色差一點。鬼神見到修行人為什麼尊敬?他看到光,他這個能力是報得的,鬼神有報得五通。他看到心地善良、慈悲行善的人,不是修行人,那個光都好,鬼神看到尊敬,不敢傷害。

『光音天』可以用光來表音聲。二禪,人與人意見溝通不要說話,說話很累,說多了傷氣、傷身體。他們往來放光,別人看到那個光,他表什麼意思統統都明瞭。語言很有限、語言很笨拙,二禪以上都不用語言,用放光來代替。

三禪這就更高了,心地更清淨,三禪叫「淨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也是在心地清淨上差別而言,這是三禪的三天。三光、三淨都是講功行的優劣。

四禪就很特別,一共有九種不同,九天。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

這是第四禪一般的天,跟前面三禪一樣。『福生、福愛、廣果』,四禪叫「福天」。福報最大,三災不及。三災他那裡都沒有,「三災」是經上講火災、水災、風災。火災可以燒到初禪,初禪天這三災都有,都不能避免。二禪是水災,水可以淹沒到二禪,也就是二禪天沒有火災,他有水災、有風災。三禪天心地清淨,水、火兩種災沒有了,他有風災。到第四禪這個人福報大,水、火、風這三種災難都沒有。「水、火、風」,佛經裡面講「大三災」。「小三災」是「刀兵劫、瘟疫、饑饉」,就是饑餓、饑荒。佛講的大三災、小三災,意思我們也很難懂得。過去讀經,也就含含糊糊過去了,講經,依照古人的註子也含糊籠統過去。

我在早年到日本去訪問,到廣島、長崎原子彈炸過之後的現場去參觀,才恍然大悟佛所講的小三災就是核子戰爭。核子彈爆發的地方,那就是刀兵劫。我們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不算小三災,核子戰爭是小三災。佛在經上講刀兵劫是多長的時間?七天七夜。七天七夜的戰爭是刀兵劫。我們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不算刀兵劫,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不算刀兵劫。核子戰爭,核子彈爆發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佛就是講這樁事情。爆炸之後,輻射七個月七天。七個月七天你還不死,你這個命能保得住。有些人不是當時炸死,七個月當中受輻射所照,七個月之後,他能不能活下去才能夠作定論。佛說這叫瘟疫,原來瘟疫是這麼一樁事情,是受輻射感染之災難。日本人告訴我們,被炸的地方,到第八年地上才生草,我們就明白了佛所講,饑餓是七年七個月零七天。地上才長東西,地上草木不生的話,人當然受饑餓。我們想一想,現在的核武比起廣島那裡,那個威力不曉得要大多少倍。廣島、長崎那裡被炸的地方,因為輻射塵的嚴重,到第八年地上才長草。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是佛所講的小三災到了。大三災是星球的毀滅,我們今天看到的火災,發光的星體,那就是火,全是一片火海,太陽就是一片火海。大三災的狀況我們很難理解,現在小三災的情形,大致上我們能體會到一些,非常可怕!第四禪才是福天,三災達不到。

《大智度論》上佛告訴我們,色界天人主要是修禪定,如果單修禪定不修福,哪有那麼大的福報!所以他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是色界天人的存心。他布施、持戒,修布施心得樂,布施得多,快樂就多。所以他能捨、他肯施,這樣才能夠以他的定功生到四禪天。四禪的差別也是以定功淺深、修福多少,而產生的差別相。

【無想天。】

四禪裡面還有一個特別的一層,『無想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是外道天,多半都是學佛,把佛的意思解錯了。修定,定裡面什麼念頭都沒有,一念不生,無想,修成功就到這個地方去往生。有定沒有慧,這是錯誤;禪定的意思是定裡頭有慧。「禪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靜」是定,「慮」是有觀照功夫在,也就是說他明瞭,他不是死定。一念不生,但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這才叫禪定。如果只是一念不生,外面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不行,這是有定無慧,這樣修成功,你將來就到無想天去。佛法修的是「定慧等持」叫做禪定。奢摩他、毘婆舍那,「奢摩他」翻作止息,「毘婆舍那」翻作觀想,或者是翻作觀見、觀察,它有這些意思。單修就偏在一邊,都不能成就。單修定的人容易昏沈,修成了也是無想天;單修慧的人不能得定,心是飄浮的,妄想很多。為什麼著重在禪定?禪是定慧均等、定慧等持,這個功夫就是正確的。

後面這五種是聖人修行的處所。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通常也稱為「五不還天」,什麼人住?小乘三果,也叫做「淨居天」,所以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凡夫天裡面福生、福愛、廣果跟無想,這四種天人見不到淨居天人,知道他們是在這地方修行,但是看不到。就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有佛菩薩、阿羅漢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人看不見。你們拜慈悲三昧水懺,裡面講迦諾迦尊者的道場在四川,普通人去是荒山,什麼也見不到,悟達國師去的時候,見到莊嚴道場。凡聖同居土,有緣才見得到,沒緣見不到。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迦葉尊者還沒有入涅槃,在雞足山,他也常常出來,出來我們也不認識他,他會變化。他要等彌勒佛出世,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彌勒佛出世,經上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迦葉尊者要等這麼長的時間。人心得清淨,壽命是自在的,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不礙事。

所以我勸導大家要發願,願力要超過你的業力,你就轉了,你就得自在。你要是不肯發願,你的一生決定受命運的支配,你逃不出命運。一定要發大願捨己為人,你才能夠得自在,生活自在、壽命自在、住世自在、教化自在,所有一切事業沒有一樣不自在,願力不可思議!為什麼不發願?唐朝法照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祖師,他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的大聖竹林寺,這是有緣的人。他見到文殊、普賢,看到法會一萬多人聚會,文殊菩薩在講經說法,他還聽了一座,還向文殊菩薩請教:「佛法已經進入到末法,末法時期的人根性比較鈍,修什麼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教他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法照本來是參禪,聽了文殊菩薩的教誨,發願專心念佛。他又請教:「佛怎麼念法?」文殊菩薩傳授他念佛的方法。以後他離開五台山,離開之後還到處做記號,怕迷了路,下次再來。結果做了幾次記號再回頭,廟沒有了,一片荒山,才知道不可思議,道場不見了。凡聖同居土,凡夫見不到,沒有那個緣分見不到聖人的境界。

經上講凡聖同居土有三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世間是一處,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是一處。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道場,兜率天人見不到,只聽說,不知道在哪裡。第四禪的淨居天,就是五不還天,這三處是凡聖同居土。他們在這裡修行,雖然都是三果聖人,為什麼叫「不還」?不再到欲界來了,他在這個地方就成就了。經上說,利根的人,他就在五不還天,直接在這裡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超出六道輪迴,這是利根的阿羅漢。如果遲鈍的,他還要通過四空天,才能出得了三界;利根的人不必通過四空天,直接就證阿羅漢,就出了三界,這是淨居天人。五不還天我們不必再多介紹。三界裡面見思煩惱講見思惑,三界八十一品;三界分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到五不還天才能夠斷盡,斷盡再證阿羅漢果。

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成佛之後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有人啟請,沒人請,佛就無能為力。世間人誰認識釋迦牟尼佛!誰知道這是一個大智慧的人、天人大導師,誰認識?世間人沒有人啟請,在這種情形之下佛就要入般涅槃,就要示現滅度。淨居天人見到了,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趕緊下來啟請,淨居天人代我們啟請,所以佛才住世八十年為我們講經說法三百餘會,我們要感激淨居天人。他要不請法,我們這個世間哪有佛法能聞,他們也很慈悲,憐憫一切苦難的眾生,勸請如來說法。

末後有一個

【摩醯首羅天。】

有些經上說『摩醯首羅』就是色究竟天。在此地為什麼要把它單獨列個名字?經上也有說,摩醯首羅是淨居天人的上首,這個意思也還不錯。淨居天就是五不還天裡面,最受人尊敬的這一位大德,稱為摩醯首羅。這是於禪定得大自在,所以摩醯首羅也可以稱為大自在天。這是色界十八層天,簡單就介紹到此地。

底下一句是,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乃至』兩個字是省略。這是講「四空天,無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天人,實在是凡夫裡面很聰明、很有智慧。在中國古代的老子,他出現在周朝,春秋的時代,與孔子同時代,年齡比孔子大。這個人聰明,他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很大的憂患,什麼憂患?就是我有身體。身為苦本,如果沒有身體多好、多自在,高級凡夫,所以他知道身是苦本。如何把身捨掉,不要身?他厭棄色身,加強他的定功,確確實實他能夠把這個色身捨棄掉、離開了,往上再提升,我們一般人講靈界,依佛法來講只有神識沒有色身,這一類我們就稱作「無色界」。色界天,色界天人欲離開了,這嚴重的煩惱五欲六塵捨掉了,出離欲界到了色界。色界還有色相、身體、居住的環境,這個東西還是麻煩,還不是究竟,把這個捨掉就到了四空天。四空天還是六道的範圍,並沒有出離六道。

「四空天」第一個是「空處天」,色離開之後這就進入空處,心緣虛空沒有色相,這個定叫虛空定。第二叫「識處天」,空也能捨掉,空跟色是相對顯現,所以虛空不是真實的。他要把空也捨棄掉,空捨棄掉了還有個識存在,這是就他所緣之處給它建立一個名稱,叫它「識處」。其實捨空是不著空,不是真正把空捨掉。不再執著空相,心裡頭空跟色對立的念頭沒有,這個時候識在,所以叫識處。這一個修行人,如果發現「識」還是個麻煩事情,還不是究竟,識就是分別,分別也把它捨掉,那就入「無所有處天」,無色界的第三層。修這個定的時候,一切內外境界都放下,內外兩邊境界都放下、都捨棄,所以叫「無所有」。到最高的這一層,『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為他連「識」也不緣,所以叫「非想」;不起作用之處也不緣,所以叫「非非想」。「非想非非想」這是三界裡面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說法很多,可以參照經論裡面的說法,《楞嚴經》裡面講得很詳細,一般《佛學大字典》裡面也有詳細的解釋,這是無色界天。

往往一些學人到這個境界,以為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講的大涅槃,他不知道這是非想非非想天,以為入這個境界就永遠不生不滅。哪裡知道他還是有壽命,他的壽命就是他的定功,他的定力能夠保持多久?經上講八萬大劫,這個數字很可觀。八萬大劫是怎麼回事情?我們這個世界一次「成、住、壞、空」是一個大劫。一個大劫裡面有四個中劫,就是成、住、壞、空這四個。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現在住的是成、住…的「住劫」。八萬大劫就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有這麼深的定,他的壽命這麼長。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到了時候,他還是要墮落,不能再往上升,只有往下墮。那個墮就墮得很慘!一般人常講爬得高摔得重,《楞嚴經》上講四空天人,墮落下來之後多半是墮阿鼻地獄。從最高的跌到最低,為什麼?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的過失,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他有毀謗三寶的念頭?他一想我已經成佛,證得大涅槃,為什麼今天還會墮落?心裡就起懷疑,諸佛如來說的話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就墮落了。是他自己誤會錯認,那不是如來涅槃境界。不但不是如來果地,小乘果地也不是,完全產生誤會。

所以修行愈往上面去,那個境界邪正愈難辨別,這是世尊在《楞嚴經》上,為什麼給我們說五十種陰魔。魔境現前我們把它當作佛境界,就吃大虧了。所以我們初學的人要想避免魔障,唯一的方法依教修行,佛在經上講的決定順從,別人講的,不是佛經上所說,決定不能夠依靠,這樣就能夠避免落入魔道。所以最要緊的是我們要信佛,我們是跟佛學,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所說的,是經上所有的,我們相信;經上沒有的我們不相信,不能跟他學。佛說無量法門,說的時候應機而說,機不同佛說法不同,因此我們要學哪個法門,依靠哪個經典,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然後才不至於錯解如來真實義。譬如佛跟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有,我們修淨土就依淨土經典。佛在其他經典講萬法皆空,你要說,佛曾經說過一切皆空,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也空,好了,你就不相信,你不是把自己這一次機會錯過了嗎!學哪個法門就依照這個法門經典來修學,與這個法門講的不一樣,那個經典決定不能依靠。

其實這個道理很淺,並不是很深,不難懂。像現在在大學裡念書,你學那一個科系,一定要依照這個科系本科的課程,你不能學別的科;你學其他的科目,跟你的科目不相同,不但不能有幫助反而要破壞,這不是一個道理嗎!佛在經上常常以醫王來做比喻,這個比喻就更明顯。大夫給病人診斷開的藥方,開給你的藥方別人不敢吃,因為害的病不一樣。你吃這個藥,一吃就好;別人一吃就死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藥方,度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病人,怎麼可以隨便亂吃!所以我們修往生的法門,一定要依據「往生經」。《大藏經》裡面,三經一論叫「往生經」:《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天親菩薩的《往生論》,這三經一論。《普賢行願品》、《大勢至圓通章》是後人加進去,加得很好,也可以依靠,決定沒有問題,現在稱為五經一論。我們念佛求往生要依據這個經典,那就沒錯,不能依靠其他經典。其他經典裡面所說的,與我們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境界相應的可以參考,不相應的決定不能讀,決定不要去看,我們自己的功行才真正有把握、才會有成就。

如果你什麼經都看、什麼經都學,你的麻煩就大了,不但你自己修學不能成就,也不能教化眾生。你教化眾生這裡扯一點、那裡扯一點,會把眾生搞得迷惑顛倒。今天學佛非常非常困難,我為什麼不教佛學院,道理就在此地。佛學院開了許多課程,請了許多法師,把這些學生天天講得迷惑顛倒,如醉如痴,收不到效果。我自己學佛得一點利益,好在很幸運遇到善知識,是一個人教,接受一家之言,走一條路,這很單純,不複雜 ,不會有疑惑,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以後我們才了解,儒家、佛家所講的師承,就是這個意思。我跟一個老師學,聽一個老師的話,這一個老師對我要負責任。如果我還要去跟別人學,那這個老師沒法子教。真正親近善知識,依照古人的師承,你跟定這一個老師決定不可以跟第二個人學,不能聽第二個人的教誨,你才會有成就。老師對你要負因果責任,這個責任很重,把你的路指錯、帶錯了,他要受惡報。可是你自己不接受,你要到處聽別人,還要看別的東西,那這個老師對你不負責任。

現代、往後師承恐怕已經沒有,不可能有了,所以能不能成就完全在個人。換句話說,沒有對你認真負責的這種老師,老師要找這樣的學生,實在講也找不到,完全靠自己的覺悟。真正覺悟、真正成就還是要走老路子,跟定一個人學。我勸勉大家,我們今天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讀《無量壽經》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訓,阿彌陀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做,阿彌陀佛不教我們做的,我們決定不做,我們只聽阿彌陀佛的話,不聽任何人的,你這一生決定往生!另外這有一個大德可以幫助我們一把的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字字句句與往生經相應,常常讀誦印祖的《文鈔》,跟印祖為友,聽他的教誨,遵從他的指導,斷惡修善,敦倫盡分、深信因果、老實念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求往生、求出離三界六道,除這一條路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這一段是講天龍八部這些大眾。我們再把下面這一段經文念下去,下面是神眾。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是我們本地,還有『他方』世界。

【海神。江神。河神。】

這是水神,水有大小,我們中國人講龍王。

【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苖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我們把這兩段合起來說。這兩段是講八部跟一切神眾。過去聖一法師在九華山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對於這些神眾都有一個介紹,神眾也來參加這個大會,這一次的集會並不偶然,都是與地藏菩薩往昔有深厚的因緣。沒有緣,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開這一次的法會,他們有什麼資格來參加!我們看到與會的大眾不能有疑惑,不但有這些天眾、神眾,後面還說有鬼眾。我們繼續看經文: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鬼王裡面列了十種。鬼道也相當複雜,鬼道裡面有福德的則稱之為『鬼王』。我們在人間修福,福不唐捐,福報是真實的,你所修的福,你將來一定得福報。可是福報在哪個地方享?不一定。要看你在哪一道,你有福,無論在哪一道都享福,落在鬼道裡頭也享福。給諸位說,只有地獄道沒有辦法,你在人道、在天道、在畜生道、在餓鬼道,有福德的人都享福,在鬼道裡面當鬼王。這些人、這一些眾生都是與佛有緣,特別是與地藏菩薩的緣深,我們從這個經上來看,十法界的眾生統統都在這裡聚會,很不可思議,這是所有一切法會裡面,我們沒見到過。《華嚴經》上也有,十法界眾生也都來集會,但要是跟《地藏經》比一比,還不如。為什麼?《地藏經》上這個集會,前面我們看到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一個不漏,統統都到齊,這在《華嚴》上沒看到。從諸佛如來一直到地獄眾生,到這些鬼王,鬼王有很多是管地獄的,統統來集會,太希有了!

這一段經文我們讀了之後,決定不能夠輕易看過,曉得這個法會無比的殊勝。什麼原因?這些人、這一些諸佛如來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今天老師有事,學生怎麼敢不來!地藏菩薩有這麼大的威德?對!地藏是什麼?心地,不是講一個人。前面一開端就給你講,「地」是心地,真心本性,「藏」是本性裡面具有的無量智慧德能,所有一切眾生都依這個修行成佛。今天講地藏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擁護,一切眾生要依靠、要仰賴,所以這個法會就第一殊勝,《華嚴》不能比,《華嚴》也是要依它起來的,它是根本依。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根本依就是《觀經》的第一福。給諸位說,如果我們今天疏忽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修什麼樣的法門,在這一生都不能成就。為什麼?你沒有根本,所以學佛要無量劫。我們學佛絕對不是這一生,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闍王子這一幫人,實在講就是講我們,過去生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現在還是凡夫,還是流轉六道。供養四百億佛,修行、聞法不在少數,為什麼不能夠出三界?為什麼不能往生?這是過去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難得兩、三個往生。什麼道理?你沒有從根本修。

你別看那些往生的人,往生那麼好的瑞相,可能他很少聽經,聞法也不多,他真的往生了。你再細細打聽,這個人一定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心地很慈悲。你去打聽,他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決定符合三福的第一條,有沒有人教他?沒人教他。他本來就是這樣,他做人很慈悲,對人很尊重,真做到了。我們不如他,為什麼?念了一點書,學了一點佛法,貢高我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家都不如我。他能往生,我們反而落後,還搞輪迴,為什麼?他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很謙虛、很卑下,處處總是別人在高處,自己不如人,他往生了。所以書念得愈多,從前李老師講,不念書的時候還知道孝順父母,書念多了,父母沒念過書,他的學問、學位比父母高,愈念眼睛就愈到頭頂上去了,連父母都瞧不起,哪裡還會尊重師長!這樣的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大道理,依教奉行才不至於空過了這一生。這一部《地藏經》,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開這個法會是講基本法,所以十法界的眾生統統到齊來參加這個法會,非常非常不可思議!

這些天神、鬼神名號不難懂,大家可以顧名思議,我在此地省略掉。如果諸位想知道,可以參考聖一法師的講記。這個講記流通得很廣,他講得非常好簡單明瞭。請看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這個「不」字念「否」,可否之否。『文殊師利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佛不叫別人,叫他。他如果不知道,那其他的都不必問了。佛叫著他問,你看看,觀察一下來集會這些大眾,『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這是講正報,來的這些人。他們從哪界來的?『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依報;我們講來自四面八方,這是來自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來了這麼多人,你知道人數有多少?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這一會上,我們看到大眾兩萬人,這個法會參與的大眾不可思議,看到法會殊勝就曉得法門的重要性。我們看看文殊菩薩怎麼答覆。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文殊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他說,以他的能力來觀察、來衡量;『度』就是度量,多少時間?『千劫』,這麼長的時間,我的能力來計算,算不出來。與會人數多少?太多了!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眼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佛在此地說這句話,是謙虛、客氣的話。告訴文殊師利,就是我以如來佛眼,我也算不盡,何況是你!極力的形容參與大會人眾之多,就是法會的殊勝莊嚴。內裡面含的意思,是法會的重要,無比的重要,說一切經都沒有說《地藏經》重要。這好比像新加坡不斷的都在建築,我們看每一條街都在施工、建大樓,無論蓋什麼樣的大樓,先把地基打好;地藏法門就是打地基,你說多重要!無論建多高的樓,無論建什麼樣的形式,地基是相同的,要堅牢、要堅固。說明佛法深廣法門無盡,無量的法門都建築在這一個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重要性。來的這麼多人是代表法門無量,無量法門都歸在這一個基礎上。一切諸佛修行成佛,不是依一個法門成就,門門都能夠圓成佛道。但是都是安立在這個基礎上,捨棄這個基礎決定不能成就。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疏忽了這個基礎,所以不能成就。這一生當中如果依舊把這個基礎疏忽掉,這一生念佛,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還是不能往生。你要問,什麼時候你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把三福頭一條,就是地藏法門做到,就能往生。

我給諸位講過,你第一條做到,往生西方極世界下輩往生;第二條能做到,能做到兩條中輩往生;三條都做到上輩往生,這是事實。你要說是我頭一條做不到,我第二條、第三條做到,沒那個話,假的。像蓋大樓一樣,我不要地基,也不要第一層,我第二層、第三層蓋好了,哪有這種道理!下面世尊就說出來,這是什麼原因。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表法的意思深。無量劫來,無量法門,所有修學成就都依靠這個基礎,表這個意思。已經得度、已經成就的是十方諸佛,『當度』、『當成就』的是一切菩薩,『未度』、『未成就』的跟地藏菩薩已經有深厚的緣分。凡是學佛的人都有緣分,但是你現在還不能得度,當度就是天龍、鬼神大眾,包括我們這些人在內,我們是屬於未度、未成就。我們從未度、未成就,如何也能夠躋身到已度、已成就?靠我們自己努力,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肯幹,真正肯依教修行,我們從未度、未成就就進入到已度、已成就,這一生當中就能成就了。

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我們這裡掛著樸老給我們寫的四個字:「知恩報恩」,報父母之恩、報老師之恩、報佛恩、報眾生恩。這些人跟我有什麼恩,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知恩」,才曉得「報恩」。世間人為什麼不知道報恩?因為他不知道恩。連「知恩」的「知」都不知道,他怎麼會有報恩的念頭!他生不起來。能有報恩的心就是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就做到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什麼?報恩。你要不斷惡修善,不改過自新,你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那就是不孝。在社會上,我們現在發心出家了,不能作師不能作範,這是不孝,這大不敬。「作師」,做社會大眾的表率,做社會大眾的模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想想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樣子?不能就是不孝、就是不敬,你就做不到。為什麼不能?要把那個原因找出來,要把那個原因消除,改過自新,我們才能夠從未度到已度,從未成就到已成就,要真幹!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改毛病、改習氣、改心理,讀誦大乘,依教奉行,這才能成就。

如果這一生不能克服自己的障難,克服自己的毛病習氣,還要因循苟且,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跟過去生一樣,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跟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結個緣分,這一生不能成就。緣結得很深,《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緣是生生世世結的,無量劫就結了深厚的緣分,緣總是不能成熟,總是差這麼一截。所差的這個一截,就是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讀經聞法沒有能夠深解義趣,好像是懂了,其實沒懂,怎麼知道你沒懂?你沒做到。你要是懂得,一定會做到。為什麼?識貨,認識了。我們桌子兩邊,一邊放的是黃土,一邊放的是黃金,如果送給你,只能拿一個,你要哪一個?你一定拿黃金。為什麼?因為你識貨。佛在經上一再教導我們深解義趣,解難,行易,你為什麼做不到?你不懂、你不了解,佛法確實知難行易。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一念之間。一個念頭轉過來就超凡入聖,念頭轉不過來,是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入。

我們的行門,實在講依靠解門,你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周到;能說不能行,說老實話,是自己並沒有深解,所以他不能行。能說決定能行,能說不能行的原因是什麼?是依照別人的註解,依文解義,自己也不懂。我聽說還有一些人講佛經,念一段經文講一段故事,不知道從哪裡找這些故事來講,聽說所講的跟經文毫不相關,他也叫講經,那怎麼「能行」!依照古人的註解來講,還勉強過得去。實在講必須自己透徹經義,自己做到了,再講才踏實,一絲毫疑惑都沒有。為什麼?做到了,效果自己體驗到、自己得到了。我們看下面經文: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

文殊菩薩說,佛所講的他信得過。佛所講的這麼多大眾,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經度、當度、未度的也參加集會,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統統都來了,文殊菩薩信得過,沒問題。可是文殊菩薩就提出來,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文殊菩薩這幾句話說得好。智慧沒有開,功夫沒有成就,聽到佛說這個話,免不了懷疑。地藏菩薩哪有這麼大的神通道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他度的,這個話我們能相信嗎?文殊菩薩相信,沒有懷疑,一般人聽了一定懷疑,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道理表白清楚。「地」是心地、真心、本性,地藏菩薩表這個法,不可以死在文句的句下,那你就錯了,必定會懷疑。你認為地藏菩薩大概是九華山的金地藏,那你就錯了,金地藏是地藏分身之一,地藏的化身,地藏化身無量無邊。所以要懂得裡面真實的理、真實的事,我們就不會懷疑,否則的話你有疑惑,從疑惑再謗法,這個罪過就重了。文殊菩薩提出這個疑問,其目的就是要求世尊,把地藏菩薩修因證果、廣度眾生這些事,詳詳細細為大家說明。這在下面一段經文。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六集)

請掀開經本,接著看經文。

【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這是文殊菩薩看到這個大會人眾希有的盛況,當然他是知道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人天凡夫、二乘,乃至於權教菩薩,看到這個盛況都免不了會有疑惑,甚至於還有毀謗的意念存在。祖師大德依據經論告訴我們,疑惑、謗法必定墮阿鼻地獄。像這些話我們平常都不敢講,為什麼?說出來之後人家更疑惑、更毀謗,他聽了之後會說:你拿這個來嚇唬人,哪有這麼重的罪?哪裡有地獄?他根本就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這些話我們相信的人自己有高度的警覺;對大眾,除非是讀到這個經文不能不說,不讀到這個經文我們根本就不說。要知道為什麼不說?說了不但沒好處,還要幫助別人造罪業,那又何必說!他已經墮得很慘,不應該再教他墮得更重,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在濁惡之世,佛菩薩不以佛的身相出現於世間,就是減少眾生的疑惑毀謗。文殊菩薩非常慈悲,幫助世尊來教化眾生。這兩個人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一問一答。地藏菩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德因緣?召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六道有緣的眾生來參與這次大會,這是不思議事。請看底下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為文殊師利菩薩,說出地藏菩薩往昔度化眾生的因緣事蹟。告文殊師利就是告訴我們,文殊師利在此地做為我們大家的代表人。這一段先比喻數量不可思議;這個比喻我們不必一句一句解釋,聖一法師在講記裡有說明,我們在這裡省略掉。這個數字沒有法子計算,世間,人不能計算,現在科技發達最高級的電腦也算不出來。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

像前面比喻這個數字,這是講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從證初地到十地;換句話說,十地之前那都不算,要算的話就更多了,數不清。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這是講以前的不算,從證得地上菩薩算起,到現在這個數量,恆河沙劫哪裡能說得上?這個比喻實在講,也只有佛能說得出來,我們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這個數字,形容不出來。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這是讚歎地藏菩薩,他的威德神通、他的弘誓都不可思議。可是諸位必須要記住,地藏菩薩的本願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願;換句話說,沒有地藏菩薩的本願,我們決定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你要問為什麼?性德裡頭有欠缺,你怎麼能圓滿!地藏法門是大乘佛法的第一課,要按照這個順序來講,這是入門的課程、基礎的課程、必修的課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什麼發這個願?地獄是我們自性變現的,不是外頭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地變現出來的。你心裡面還現地獄的現象,還現六道輪迴的現象,你怎麼能證得圓滿菩提!這個是一定的道理。佛法是跟你講理,真實之理,真實之事,不發這個願行嗎?地獄苦難的眾生都要無條件去度脫,我們現前一些苦難的人,能夠不幫忙、能夠不伸援手嗎?人跟事有的時候我們看到不如意、會生氣,這要懂得,不是外面境界的過失,是我們自己的過失。他為什麼造惡事、造作一切不如法?我自己沒有修好,沒有給人做一個好樣子,是我的罪業,要從這裡修。你還要給別人拍桌子、瞪眼睛,你是罪上加罪,你不知道眾生從哪裡來?眾生造罪業從哪裡來?佛菩薩曉得,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一片慈悲。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覺悟,真正覺悟!惡人對於我們,我們要以善意幫助他,他不接受沒有關係。《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眾生根機有四種,不能接受,就愈顯得我們自己罪業深重,我們要從這裡修懺悔,自度而後才能度人,這是一定的道理。佛菩薩接引眾生也沒有定法,有時候也發脾氣、也瞪眼睛,但是你要曉得,他那一發脾氣眾生覺悟、改過、回頭向善;我們這一發脾氣眾生生怨恨心、生報復心,那你就錯了。我們愚痴,菩薩有智慧,我們要懂得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特別提示出來「作師作範」。佛菩薩天人師,我們這一出家,人家一見了面稱「法師」,都稱你為師;「師」就是表率模範,我們起心動念、舉止行為,能做人的模範嗎?

昨天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我才曉得。我是這一生當中,對於任何人的事情向來不聞不問。他告訴我,前期的同學們離開之後,他們就整理房間,看到有些不要的東西都是丟棄在那邊,還看到吃了的蘋果咬了一口就放著。他們看了很難過,這一種作法能夠做世間人的好榜樣嗎?我們聽了很難過,我們不責怪同學,只責怪自己,我們自己做得不好,但是我們努力在改進,這些道理都要懂得。常住點點滴滴,我們都要愛護、都要愛惜。我一生當中不向任何人要一分錢,為什麼?人家賺錢不容易,要體諒別人。我們自己用錢總要節省,我們節省一分錢,就是對於常住、對於佛法布施一分錢,我們修福。你不修福,你的福從哪裡來?你今天沒有能夠斷無明,你的性德不能流露,你的福報都是修來的,決定不敢浪費。古大德都做到,叢林的規矩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微不足道的,無不愛惜,這是惜福!惜福就是修福。現在人所有一切過失,根本的原因就是從小沒有人教,長大了養成這個習氣,習氣養成了很難改,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為什麼天天讀經?讀經就是檢點自己,反省,依照經典的教誨改過自新,我們這才有救。處世要忍讓,要替別人想,要替整個社會安全去想;不要想個人,想個人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自己天天在造作罪業,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修了功德。這是打閒岔的話,但是也很重要。

我們再看經文。佛說地藏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我們要曉得這一句話裡面,甚深的含義是什麼?我們從哪個地方去學習?再看底下經文: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佛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話,佛沒有妄語。有很多人讀到這個經,以為造一點罪業沒有關係,我們供養地藏菩薩,將來還有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永遠不墮惡道。望文生義,然後又墮到惡道去就毀謗: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話靠不住,是假的,欺騙我們。謗佛、謗法、謗僧,又墮阿鼻地獄,他不知道佛在這裡的意思。

『聞是菩薩名字』,這個「聞」裡面就有「思」、「修」,菩薩的三慧。你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地藏菩薩名字的意思是什麼?你要真正懂得才叫「聞名」,名號裡面的意思完全不懂得,沒有聞。真正懂得,聽到這個名號,自己心地寶藏就相應了,這叫聞名。「稱讚」是什麼意思?稱讚就是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稱讚,勉勵自己、大眾向地藏菩薩學習,這是稱讚。下面瞻禮、稱名、供養那是真正修行。『瞻禮』,瞻仰禮敬,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對父母、對師長。地藏菩薩的精神是「孝親尊師」,然後把孝親尊師這一種心行擴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是地藏本願,這是把瞻禮才做到圓滿。對於任何一個眾生有輕慢心,不是修地藏行。看到瞻禮以為就是供一張地藏菩薩像,每一天給他磕幾個響頭,哪有那麼簡單!那是完全錯解如來真實義,佛說得沒錯,是你錯解了。

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多次的勸勉我們要深解義趣,你解得愈深,明瞭得愈透徹,做得才圓滿。只在文字表面上,那就完全錯了。古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話錯解、錯會了。今天錯會的人有多少!你要問他為什麼錯會?他沒有做到,只有做到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入微,才能往深處體會,你不做怎麼行?你能做到一分,你就體會一分;體會一分,你又能做到一分,解跟行相輔相成,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輾轉深入才能入到深廣。

『稱名』是稱地藏菩薩名號。這裡面兩重功德,自利是提醒自己,念念不離地藏法門,也就是念念不離心地法門,這是自利德。利他德是念念喚醒有緣的眾生。實在講,今天有緣的眾生少,太少了,幾個人聽到這個名號就覺悟?雖不覺悟,也要讓他聽到,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了名號的種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生不得利益,也許多生多劫之後再遇到緣,這個種子發芽,這是為一切眾生做遠益,將來的利益。根熟的眾生現前得利益,聽到之後,他就曉得怎麼樣修學。

「供養」,諸位一定要知道,供養裡頭最重要是「依教修行供養」。普賢行願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在《行願品》裡面舉了七大類,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不能夠如教修行,那個供養是假的。不是說供養一點香花、水果,這就是我天天在供養佛,錯了。我們看真正修行的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佛堂裡什麼都沒有,香花、水果都沒有,他到哪裡去辦?我們看到人家佛堂裡供具只有一杯水,點一盞油燈,其他什麼都沒有,人家是真供養,是依教修行供養。

下面是供養的擴大,供養的引伸,就是造菩薩形像。畫的像也好,雕刻的也好,『刻鏤』就是木雕,『塑漆』是塑造,泥塑的也好,金屬塑的也好,這是供養的擴大。使一切眾生有這個機緣聽到菩薩的名號,見到菩薩的形像,給他種善根。自己行菩薩道,菩薩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就叫做行菩薩道。勸化一切眾生,這樣的福德才是『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你想想看,他為什麼不墮惡道?不造惡業,修地藏菩薩行的人怎麼會造惡業!過去生中所造惡業的種子雖然在,這一生當中惡緣都斷掉。他學菩薩,念菩薩,是菩薩心、是菩薩行、是菩薩的言語,這十法界裡面,其他六道的緣都斷掉,他怎麼會墮惡道!這是當然之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再看世尊給我們講地藏菩薩往昔的因緣,這個意思深。

【文殊師利。】

佛經裡面凡是一開端叫著當機的名字,下面的經文就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底下有重要的開示,提起他注意。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

這個句子在這裡斷好。不可說不可說劫,這個是時間就太長太長,說不盡。

【身為大長者子。】

古人有這個意思,他從前身分是個大長者子。大長者子,我們很多人把他看錯,大長者的兒子。而實際上「子」是我們中國古人對人一種尊稱,孔子、孟子、老子,稱「子」是尊稱。大長者子,這個「子」就是孔子、孟子那個子,是尊敬的稱呼。要用現代話來講,子就是尊敬的,我們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尊敬的大長者,把這個尊敬的話加在前面,從前這個尊敬的話在後面。

【時世有佛。】

那個時候這個世間有一尊佛。

【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師子奮迅』是比喻,獅子是獸中之王。『具足萬行』,是說菩薩修行功德圓滿,證得無上的佛果。這是名號裡面簡單的意思。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這是我們的學處。這個時候尊敬的長者,見到師子奮迅如來『相好』光明,他生了歡喜心;向佛請教:你這個相好怎麼得來?相好重要,我們為佛弟子在這個社會上,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形象我們就是滅佛法。出家談何容易,古德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一般社會世間人造地獄業不容易,出家人造地獄業太容易,為什麼?沒有一個好形象的時候你就滅佛法,你這個罪業就墮阿鼻地獄。為什麼?教社會大眾毀謗佛法,人家一看到你這個樣子,瞧不起你、輕視你、毀謗你,就能把整個佛法統統都毀謗,你這個罪業還得了!諸佛菩薩是九法界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形象。長者子稱為子,成為大家尊敬有學問、有德行這樣的人,佛的形象能夠教他看到對佛都起尊敬心,都想來學習,你說這個形象多好。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不出家那無所謂,你出家了,你就一定要學佛的形象,要具足菩薩的形象。否則的話,在家學佛也一樣,何必造罪業!何必再造謗佛、謗法、謗僧這個事情!這個重要!

我們今天講《華嚴經》很長,到末後五十三參,不但是要求出家人,在家學佛跟出家學佛一樣,都要做社會大眾最好的形象。你要做不到,你就不是佛弟子,是冒充的佛弟子、假佛弟子,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果報在三途,非常可怕,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既然學佛,心地一定要清淨、平等、覺,要息滅貪、瞋、痴。還要與人爭利,還要這個好、那個不好,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想到佛心多麼清淨,一塵不染,常常念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所以在內、外都能得到清淨;內裡面一念不生,外面一塵不染,這是佛菩薩。這樣才能夠過真正的生活,我們常講真實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一點不假,佛菩薩過這個生活。我們過什麼生活?內裡面起心動念,外面處處攀緣,我們過的是煩惱的生活,業障的生活,是輪迴的生活,再說得不好聽的話,是惡道的生活。我們讀到這一句,佛把這一個擺在地藏業因裡面第一條,用意好深!諸位無論是在家學佛、是出家學佛,一定要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一定要有好的形象。

『千福莊嚴』,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就不講千福莊嚴,就說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從哪兒來的?三十二相是福德之相,你不修福就得不到這個相好。善有:有漏、有無漏,我們今天修無漏善我們做不到,這個太高,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從哪裡學起?從有漏善學起,一定要斷惡修善。世間法的標準,我們能做到就是世間的善人,就是世間人的好樣子。佛的廣長舌相是不妄語這個功德成就的。中國古時候司馬光,大概一般人都知道,司馬光的別號叫君實,君子誠實,他真做到了。他在晚年自己反省,自己一生不妄語,一生所作所為,他說過「事無不可告人也」,一生所做的沒有見不得人的事情,沒有做一樁不可告人之事。他也是皈依三寶,在家人的好形象。我們今天說老實話,學的什麼佛!每一天讀誦大乘,天天要認真反省、認真檢點,不在乎讀的經論多少,一句、兩句一生做到終身受用無窮。

佛給我們講修行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一展開就是一切佛法;無量無邊的佛法濃縮起來,就是那十一句,決定不能夠看輕。而十一句裡面再把它歸納,實在講就是一句,「孝養父母」,就這一句。千經萬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出不了這四個字。我們講三學、講六和、講六度、講十願,種種修行方法都是孝敬的落實,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的學佛。真的學佛要改樣子,心改、行為改,這叫真正學佛。天天讀經,甚至於天天講經說法,心沒有改,還是世俗心、還是輪迴心、還是貪瞋痴慢心,這怎麼得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捨念清淨,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如果為自己,他住大涅槃,那個多自在;為眾生,就要隨類化身,不辭辛勞。這是我們世俗人的觀念,佛菩薩沒有辛勞,為什麼沒有辛勞?佛菩薩無我,有我才有辛勞,無我哪來的辛勞?我們讀這一句感慨萬千,我們怎樣學成佛菩薩的形象?若不認真依教奉行,怎麼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這是地藏菩薩本願的由來。諸位一定要記住,現在的道場建立不如從前,從前如法,所有一切佛寺的建立都跟表法的義趣能相應,現在條件不具足。正規的道場一進門是天王殿,第一個見面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教你什麼?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彌勒菩薩代表慈悲為本,四大天王代表方便,方便為門,天王殿教我們這個東西。你在一個道場上每一天都要經過山門,天天接受這個薰陶、薰習,讓你回心轉意,我們今天誰懂得?誰有慈悲心?誰有方便門?方便不是教我們自己方便,那就錯了。是方便一切眾生,教他得方便,我行慈悲,不能顛倒。他行慈悲,我得方便,那你就顛倒了。所以一定要發心,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特別是一切受苦眾生,受苦眾生指哪裡?指六道,特別指三途。諸位要知道,三途眾生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周邊,甚至於包括自己,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我們的心是貪瞋痴,語貪瞋痴,一切造作沒有離貪瞋痴,我們造的是三惡道的業。

地藏菩薩有能力到三惡道化身去度脫眾生,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能力,要度這些還沒有進入三惡道,但是造三惡道業因的這些眾生,我們要度這些人。要知道這些人是苦難眾生,不要認為這些人當中現在可能有大富大貴的,世間人看到他不得了是大富大貴,佛眼睛裡看到他是惡道眾生。我們怎麼樣度他?先要自己捨貪瞋痴,只有說沒用,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我捨掉貪瞋痴,不要貪瞋痴,我的日子過得也很自在,過得也不賴,讓他從這個地方反省,從這個地方覺悟。前面佛講要樹立形象,《華嚴經》上你看一開端的表法,第一個是講大地,心地,第二個講寶樹,寶樹什麼意思?樹立最好的榜樣。一切眾生此界他方沒有不喜愛樹木花草,佛就用這個方法來比喻,我們要樹立最好的榜樣,讓人接觸到之後生喜愛之心。再看經文: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在這段經文當中,我們又看到釋迦牟尼佛叫著『文殊師利』的名字,這個經文不可以疏忽,不能大意。『長者』正是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做出一個好樣子,勸我們發心,他聽了佛的開導,他就覺悟、就回頭,也發大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這個時間長,不是短時間,盡未來際劫,換句話說,永恆無限長的時間。『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完全接受佛陀的教誨為苦眾生,一切眾生造作一切苦因,他不知道,苦果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那個時候就來不及。長者子發這個心,就是地藏菩薩。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經文,能不能發起這個心?如果能發這個心,我們在《地藏經》上就得到真實受用。我們自己生活苦,要想到這個世間還有比我們更苦的,我們不怕苦,我們因為苦才能夠體會到一切苦眾生。我們如果生活在很富裕的環境裡面,人家說苦,我們體會不到,唯有自己從這個苦裡頭出來,才真正體會到苦,幫助苦眾生的心才真切。沒有受過苦難,你要想「為是罪苦眾生」,那個心總是隔了好幾層,體會不到。

所以佛教弟子們,一個是「以戒為師」,又說「以苦為師」。特別是出家人,過苦日子好,常常在警惕之中,一享受沒有不迷惑顛倒。所以一定要曉得,有福,出家人真正修行決定有福報,福報來了不能享,一享就糊塗;福報來了,要給這一切罪苦六道眾生,給他們去享,你是真正度苦。這幾天我們在《華嚴經》上講到,毘盧遮那佛建立華藏世界不是自己享受,是給十方一切剎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些菩薩們,有個安身立命之處,有個好好的修行道場,提供他們享受,佛沒享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建立極樂淨土,也不是自己享受,提供給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人,往生到那個地方修行受用,哪裡是自己享受?這都是做出最好的形象給我們看。所以有大福德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建立道場自己有沒有享受?沒有,自己住的房子「方丈」,住一個小房子,福報讓一些清眾來享受,平等心、清淨心。只要是真正修行人沒有地方去,到他那裡去,沒有不收容、沒有不接待,所以叫十方常住、十方道場,哪裡是為個人名聞利養。佛教導我們自身示現給我們做樣子,一點不假,我們看到他發心,不怕時間長,不怕教學工作的艱辛。

『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這就是說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永遠示現在菩薩地。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裡面所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參與這個道場,都是地藏菩薩度化的,已度、當度。已度、已成就是諸佛,他還在菩薩地。學生都成佛,老師還是菩薩,這一些諸佛對這個老師,沒有不感恩戴德。今天釋迦牟尼佛要宣揚地藏法門,他們來與會就是報恩,來作影響眾。哪一個法會諸佛來參加?沒這個道理。這個法會所有的佛都來齊,莊嚴道場、莊嚴法會、莊嚴這個法門,讓一切眾生警覺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非學不可,是一切諸佛成佛的基礎、是成佛的根本。你要捨棄這個法門,你決定不能成就。念佛,說老實話,也決定不能往生。我自己這一生當中,凡是遇到新道場建立請我講經,第一部一定講《地藏本願經》。有地,我們有個土地、有個道場是硬體建設,《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心地建設,這才相應。道場建立、道場的恢復第一部講什麼經?決定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世尊將這一段公案因緣說出,我們要能體會到他的用意無限的深廣,他的教學是無盡的慈悲。我們能知,然後才能行,才能談得上報恩,知恩報恩;你含糊籠統念過,這段文不長,粗心大意的看過,沒有用處。再看底下這一段,這是第二個公案: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這個時間是在大長者之後,大長者是第一個,最先的。

【時世有佛。】

世間有一尊佛。

【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從佛的壽命,可以看到那一個時代眾生福報很大,壽命是福報之一。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佛的壽很長,但是住世化緣已經滿了,佛示現滅度。滅度之後跟我們世尊一樣,佛滅度之後法運還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我們釋迦牟尼佛正法一千年,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不管是中國的說法,還是外國人的說法,現在都是末法時期,佛滅度兩千年之後,這是末法時期。在中國,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像法時期。佛在經上有預言,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依照戒律修學就能夠證果。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中國的佛教禪風非常盛,什麼原因?像法時候傳來,跟世尊講的很相應,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人的根性大不如從前,修禪不但不能開悟,連得定都不可能,唯有修淨土帶業往生能成就。經上所講這是覺華定如來,他的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這個婆羅門女也是皈依佛法,也是個學佛的。

『宿福深厚』,我們講善根深厚,宿世過去生中培的福、培的善根很深。『眾所欽敬』,欽是佩服,對她尊敬,大眾見到她,剛才講的形象殊勝,得到社會廣大群眾的尊敬。『行住坐臥』,這是講「四威儀」,都足以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所以連天神都尊敬她。『諸天衛護』,我們現在世間講天神保佑,時時刻刻不離開他叫做護衛。諸位同修要曉得,現在這個社會造惡的人多,行善的人少,如果有一、兩個行善的人,天神的衛護就特別之多;過去善人多,天神分別護持行善的人,每一個人護的人並不多;現在的時候人都作惡,只有一、兩個善人,所有那些天神統統來護衛你。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不修善?為什麼要造惡?我們斷惡修善,不求菩薩、不求佛,也不求天神,諸佛自然護念,天神自然衛護,哪裡要我們求他!這個地方講的是,信佛太難,現在世間人學佛不信佛,為什麼不信佛?特別是出家,佛教我們萬緣放下統統都捨棄,明天生活怎麼辦?不相信佛。你要真正是個出家人,心地清淨,於這個世間法一絲毫攀緣求得的心統統沒有,你要是被餓死、凍死,給諸位說,所有的護法神都要撤職查辦,這真的,都不是假的。可是大家不相信,還是要自己去攀緣、自己搞,護法神一看,樂得好自在,你自己搞去,好,我可不管,他悠閒自在。

我是有一年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老和尚請我講《楞嚴經》,在夏安居的時候。講堂就在韋馱殿的隔壁,我就告訴大家,你們要相信,不要攀緣,寺廟裡頭好好修行,不要做佛事、不要做經懺,也不要做法會,餓死了,韋馱菩薩撤職查辦,哪有這種道理!所以說連出家人都不信佛,你怎麼能教一般大眾信佛!沒這個道理。我們真的相信,不怕,佛菩薩保佑,護法神衛護,也許餓個一、兩餐無所謂,絕對不會餓死;挨一點凍,不會凍死,他一定會來。一定要有信心,這樣才叫學佛,這樣才叫真正信佛,你所需要、需求的因緣成就了一定會來。我這些道理章嘉大師傳給我,我對他老人家有信心,他不欺騙我。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艱苦,對章嘉大師一分錢供養都沒有,我沒有這個能力;他知道,不會怪我,對我非常好,非常慈悲、非常關懷。每一個星期我跟他見一次面,我那個時候上班有工作,星期天的時候去看他向他請教;每一個星期他給我兩小時,忙的時候給我一小時。如果我有一次、兩次沒去,他一定派人或者打電話來問我:為什麼沒去?是不是生病了?非常關懷,那個愛心讓你不能不去。

這是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不到是因為你有業障,你業障消除了沒有不感應。可是一定是如理如法的去求,你用貪瞋痴求,佛菩薩不會增長你的貪瞋痴,佛菩薩不會幫助你造惡業。你果然是行善、是為眾生,佛菩薩感應道交;為自己不可能,絕對沒有感應。為自己如果有感應那是邪魔,魔促成你的欲,魔幫助你做壞事;佛菩薩不會幫助人做壞事,只給你善緣不會給你惡緣。由此可知,凡是助長我們欲望,助長貪瞋痴的,自己要有高度警覺是惡緣,不是善緣。但是人有這個緣沒有不歡喜、不墮落、不上魔的當,落入魔的魔掌,這個要有高度警覺心。所以年輕親近善知識,好,根紮住了,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很高的警覺心。我們要想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衛護,就在這個地方學。再看底下經文:

【其母信邪。】

母親是外道。

【常輕三寶。】

這個罪業就重了。

【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他母親知見不正,煩惱習氣很重。大概也是看到學佛的人好的形象少,像法時期佛法衰,正法時期四眾弟子好形象多,像法時期好的形象就少;末法時期就更少,更是希有。所以末法時期,我們要真正能夠如教修行的話,諸佛歡喜比像法要加倍,龍天善神的護衛也是加倍,希有難逢。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緣,為什麼自己糟蹋自己?那叫真正可惜,造作罪業必定墮落。

她為什麼會輕慢三寶、毀謗三寶?實在講,我們出家人的形象不好。為什麼佛那個時代,佛的弟子在社會上受到國王、大臣,一切大眾的尊敬。什麼原因?我們要仔細想想。末法時期出家人走到外面,人家瞧不起你,輕慢你,在旁邊指指點點譏笑你,這又是什麼原因?我們能怪別人嗎?怪別人完全錯了,回過頭來想一想怪自己,我們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形象,不值得社會大眾的尊敬。裡面還有貪瞋痴慢,外面處處攀緣,所表現真的是迷信,引導社會大眾搞迷信,你怎麼能值得人尊敬?人家憑什麼尊敬你?人家尊敬你的也都是迷信,迷跟迷才相應,覺跟迷決定不相應。但是造作罪業,無論你是有意造、還是無意造,果報決定是有。不可能說,無意造就沒有果報,沒這回事情。你知法犯法,不知法你犯法還是要判刑,還是有罪;不能說是我不懂法律,我造作這個,犯法我就沒有罪過,沒這個事情,那講不通。所以婆羅門女的母親,墮無間地獄。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

她這個女兒,這是孝女,她學佛明白道理,知道她母親在生前,不相信因果報應。『計』是心裡面想著,心裡面在度量。想想母親一生所造的業,將來果報在哪裡?善業一定得善果,惡業一定遭惡報,她想一想她母親造作的業重;毀謗三寶,這個業重。

【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這是為她母親修福。『於先佛塔寺』,「塔」是藏佛舍利的處所,供養佛舍利的處所是塔。「寺」是教化眾生的場所。寺的本意、寺的意思,《科註》註得很清楚,寺這個意思怎麼解釋?是嗣續的意思,我們一般人講後裔、延續,這個事業要永遠延續下去,這就叫寺。這個場所是續佛慧命的場所,所以稱之為寺。現在人對這個意思都不懂,看到寺,寺是廟,裡面鬼神搞迷信,他不曉得這個字的本意。從前皇帝下面辦公的機關都用寺,意思是他的帝王基業希望永遠繼續不斷傳下去。這個意思很好也很深廣,佛教學眾生的事業,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的事業要永遠相續不斷,這個場所是做這樁事情的,所以稱之為寺。

供佛,記住要用自己的財物,用別人的財物來修福,錯了,自己一點都得不到;一定要用自己的,不能用別人的。她沒有財力,把自己的家宅賣掉,得到這個錢『廣求香華。及諸供具』,到佛寺裡面來修供養。這種供養是形式,這種形式的供養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很多人都會。形式供養有沒有效果?要看他用心,表裡相不相應?表裡相應有功德,表裡不相應沒有功德。還有一些人供養是造罪業,不但沒有福,是造禍。哪些供養?到佛菩薩面前大修供養,求發財、求升官,佛菩薩面前許願,我要升了官、發了財,我再來還願,再來給你大供養;跟佛菩薩談條件、賄賂,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這種供養不但沒有福,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保佑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一定拿一萬來供養你;佛菩薩哪有那麼傻,讓你佔九十九萬的便宜,哪有這個道理!你把佛菩薩看作什麼人?所以這樣的供養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會墮三途。不要看到人來修供養以為是好事情,不見得是好事情,你要去打聽打聽他的動機是什麼?你才曉得他是福還是禍。那個供養,又得不到升官,也發不了財,回頭過來就怨恨佛菩薩:這個佛菩薩不靈,我去供養,他沒有保佑我發財,就怨恨,再毀謗三寶,那個罪業就愈造愈重。我們看下面經文: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這是婆羅門女到寺廟裡面去供養供佛。佛不在世,這是像法時期,所以這寺裡頭只有佛的形像,塑的佛像;在佛像面前供養,佛像造得很莊嚴。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這是真誠,這些供具是外表,內裡面真誠的心,顯示表裡一如。供養一點物品,像我們跟人家見面,不管是生人、熟人,很久沒有見面總有點禮物,禮物不在多少,表敬意。表示我們對這個人沒有忘記,常常掛念在心,表一點敬意。供佛,而且是為母親修福,所以這個心更真誠、更懇切;誠就能感,佛就能應,就產生感應道交。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怨恨自己福報不足,沒有生在佛的當世,而生在佛的像法,佛已經不在世。如果佛要在世的話,佛是有大智慧、大神通,我要來向佛請教,我母親死了之後落在哪一道,佛一定告訴我,可惜佛不在世。心裡面有這個『私自念言』,不一定說出來,心裡有這個意念,顯示她的孝心,想幫助母親脫離苦難。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

這一句是形容婆羅門女當時在寺院裡面,那種殷勤至誠懇切的願望,我們從這個句子裡面能體會得出來。多麼真誠、殷切的期望著,這個就能感。

【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誠則靈,感動佛來指引她。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

這個『界』就是哪一界?十法界裡頭哪一界?六道裡頭哪一道?她得到這個感應非常感激,她不知道這個聲音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是誰說的?所以她只有向空,音聲是空中來的,沒有見到形相,只聽到音聲。『是何神德』?

【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這是把能感之因說出來。這是個真正的孝女,至誠感佛,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孝感天地,所以感動了佛來指示她,滿她的心願。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知道這個音聲是佛的音聲,感動得五體投地的禮拜。這個禮拜用全身的接禮,所以拜下去之後肢節都受傷;拜得勇猛,我們世間一般人講磕響頭,感動得至深。所以拜倒在地下就昏過去了,很久這才甦醒過來。一醒過來趕緊求佛,希望佛說出她母親生的地方。她悲痛到極處,『將死不久』,是悲痛到極處。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