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众多辉煌灿烂的文明。其中,罗马帝国以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伟大不朽的成就而著称。它究竟有着怎样一个由盛而衰的传奇历程,又到底如何管理自己的军队、边防、城镇和乡村,有着怎样的经济与文化习俗,从而在有效维护元首政治的同时,促进了地中海区域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约翰·瓦歇尔的《罗马帝国》一书为我们详细解析了这些问题的合理答案,以简明易懂的文字描绘出罗马帝国这部伟大的史诗。

罗马帝国的历史建构在古典作家的文献记录、墓碑铭文、图画以及考古发现的遗址器物等资料上。正是凭借这些证据,近现代历史学家们对罗马帝国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撰写出大量论文和专著。从19世纪德国史学家蒙森开始,西方学者对罗马帝国历史进行了大量系统或专项研究。《剑桥古代史》关于罗马帝国的几卷书是专业人员用来掌握历史脉络的良好读物,它对罗马帝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和行省状况进行剖析,凝聚了当代学者对罗马帝国历史现象的权威观点。泰尼·弗兰克(Frank Tenney)的《古罗马经济调查》以及罗斯托夫采夫(Rostovtzeff)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都是研究罗马帝国经济状况的上乘之作。《古罗马经济调查》以大量可靠数据坚实有力地分析了罗马共和国以及罗马帝国各个王朝时期的人口、税收、国民收入和支出等经济因素,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范例。其他还有斯卡拉德(Scullard)《从格拉古到尼禄》、齐斯曼(Cheeseman)《罗马帝国军队的辅军》、瓦森(Watson)《罗马士兵》、韦伯斯特(Webster)《罗马帝国军队》、布瑞兹(Breeze)《罗马帝国的边界》、舒尔茨(Schulz)《古典罗马法》、谢尔温-怀特(Sherwin-White)《罗马公民权》、斯蒂文森(Stevenson)《罗马行省管理》、加恩西(Garnsey)《罗马帝国的社会等级和法律特权》、卡伦德(Callender)《罗马双耳瓶》、佛格森(Ferguson)《罗马帝国的宗教》、德林克沃特(Drinkwater)《罗马高卢》等等,不胜枚举。可见,西方学者在对罗马帝国各个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特别丰硕,然而,目前大多数上述著作都没有译成中文,致使那些对罗马帝国历史有深厚兴趣的中国普通读者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非常狭窄。从这点来说,翻译约翰·瓦歇尔的《罗马帝国》非常有意义,约翰·瓦歇尔的著作不但立足于原始资料,还参考了诸多学术成果,可以说是对前人研究的归纳与概括;同时,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双重特色的读物,是建立在在众多学术成果基础上的对罗马帝国的综合介绍。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罗马帝国》前4章主要讲述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元首政治的建立、帝国前期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后期对外战争的不断失败以及帝国边界线随之发生的变化。罗马帝国是已经存在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的延续之体和蜕变之物。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成功协调了内部矛盾的罗马共和国不断与周边文明发生冲突,它凭借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的军事策略、顽强的民族精神战胜迦太基、马其顿、塞琉古等强敌,占有了包括撒丁岛、科西嘉岛、北非、西班牙、巴尔干、小亚细亚在内的广大区域,掳掠了难以计数的钱财物资和战俘奴隶。形势的剧烈变化致使罗马共和国那原本适合管理小国寡民的政体难以为继,各种社会矛盾接踵而来。公元前2世纪末,马略的军事改革对公民兵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但也为国家军队逐渐私人化打开了方便之门,军事独裁成为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政治中的必然趋势,苏拉、庞培、凯撒等野心家轮番登场。经过激烈角逐,凯撒最终胜出,集所有大权于一身。应该说,凯撒终结了共和制度,尝试着建立了独裁统治,使罗马文明走向帝国时代。然而,凯撒被刺身亡说明罗马人民不可能允许任何人以君主身份堂而皇之地凌驾于他们头上。屋大维吸取教训,当他于公元前31年击败安东尼取得罗马国家政权后,表面遵循共和制原则,谨慎集权而不公开称帝。他裁减军队,把28个军团调到罗马统治区域的边缘地带,从而形成了帝国疆域概念。他还独创了“元首制度”,也就是继续保留共和国时代的元老院、执政官等国家机构,但这些都沦为屋大维进行统治的外衣和工具,为独裁者提供服务,已经失去了原本独立的决策权力和行政职能。除了原有机构和职官,专门为元首服务的新机构也出现了,如“御前会议”、“内务府”和各种专员等。至于意大利以外地区,则设置了很多行省,其中具有战略地位的行省由元首派出的总督直接管辖,称为元首行省,其他地方则由元老院派官员管理,称为元老院行省。行省官员负责当地的政治、军事和税收工作,维护帝国边疆的安全。与共和国时代比,罗马帝国加强了对行省的控制,在统治区内实行自治市和藩属国制度并广泛授予公民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使帝国统治区域凝聚为一个整体。这样的元首制贯穿奥古斯都统治、朱理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安东尼王朝、塞维鲁王朝等,延续到公元284年才被真正意义上的君主制取代。元首制是罗马帝国前半期历史的主导,对社会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性影响,是我们理解前期罗马帝国历史特点的关键所在。

对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整体叙述后,《罗马帝国》以大量笔墨分别介绍了这片疆土之内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介绍了他们创造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罗马帝国就像一个熔炉,它的辉煌得益于各种文明在这个新组建的大家庭中交流融合。罗马人的兼容并包不但使这些彼此孤立的文明在传统轨道上继续发展,还促进它们同拉丁文明顺利嫁接,催生出具有强大活力的新文化,影响了后世的西方文明。罗马人早在公元前4世纪征服南意大利的过程中就与占据那里的希腊城邦发生了接触,希腊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罗马的知识分子。马其顿战争结束后,更有大批希腊人以奴隶身份进入到罗马家庭担当教师。到帝国时期,一些开明的上层人物,如克劳狄和尼禄等元首非常热衷于充满魅力的希腊文化。他们推崇希腊文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希腊的建筑、绘画、雕塑、科技、语言、哲学、宗教被罗马人如饥似渴地拿来接受。征服者为先进的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此外,已经在东地中海发展了数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也对罗马人产生一定影响,比如两河流域的太阳神马尔杜克和埃及女神伊西斯都在罗马城受到崇拜。吸收各种精髓后,罗马文化开始反作用于被征服地区。今天我们不难在希腊、小亚细亚、阿拉伯地区、北部非洲寻觅到罗马人留下的神庙、柱廊、浴场、剧院等遗迹。连罗马-埃及时代的木乃伊棺椁上都出现了具有罗马写实风格的墓主人画像。受罗马文化影响最显著的是高卢、不列颠、西班牙等凯尔特、日耳曼人聚居区。以高卢为例,元首行省体制在这里实行后,卢格杜努姆(今法国里昂)等城市逐渐兴起,取代了铁器时代居民的寨堡(oppidum);获得罗马公民权的异族人成为行省管理者;元首崇拜成为压倒当地原始自然崇拜的精神信仰;罗马多神宗教渗透到高卢,与当地宗教习俗混为一体;罗马式的庄园与作坊遍地开花,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行农业、手工业活动;商贸和金融业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罗马风格的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受到高卢居民青睐。罗马化整合了地中海周边的文明,仿佛把各个支流汇聚成大河。罗马化使帝国统治下的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地区成为一体,从而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

罗马帝国在公元3世纪末和4世纪初发生转型,君主制和基督教分别取代元首制与多神崇拜。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旧有的上层建筑不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自公元3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罗马帝国的奴隶制陷入危机,表现为农村颓废、城市衰落、内战不断、外敌压境、政府瘫痪。岌岌可危的帝国政权需要靠强大的力量进行挽救,因此,在混战中脱颖而出的戴克里先彻底废除共和制残余、实行“四帝共治制”、进一步细化行省区域、扩大军队人数、推行货币和物价改革。他的举措暂时让罗马帝国恢复元气,但“四帝共治”也给帝国分裂埋下了祸根。早在帝国初期,基督教由于信奉一神论,否定元首的至高地位而屡遭迫害,十字架就是基督徒受到罗马酷刑折磨的象征。然而,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上帝的信徒,甚至很多罗马贵族和军人都皈依了基督教。戴克里先的继任者君士坦丁一改前辈对待基督徒的态度,他顺应形势,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将其变成给自己统治服务的工具。公元4世纪末的君主提奥多西干脆把基督教定为罗马国教,斥其他宗教为异端。自此,基督教在欧洲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最高点,中世纪的序幕缓缓拉开。

罗马帝国在西方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今天西方人心目中,它仍然是难以磨灭的骄傲。如果想了解西方文化,必先研究罗马历史,特别是罗马帝国史。这部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如此庞大的帝国究竟为何无法避免地由盛而衰,为何在日耳曼蛮族的攻击下不堪一击,它的灭亡是和基督教的流行有关,还是由自身政治经济制度的弊端所致?令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这些问题似乎成了未解之谜,罗马帝国史也因此显得魅力无穷。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译罢本书,笔者深感如释重负,回想这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许多的人名、地名都需要认真核对,那么多的知识点都需要仔细揣摩。因此,笔者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钻研罗马历史,并将所获成果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方使笔者能够完成《罗马帝国》翻译的工作。此外,还要特别感谢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齐宏亮老师,各种因素导致翻译工作一再延迟,在此深表歉意!

本书的第1~6章由首都博物馆薄海昆翻译,第7~14章由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袁波翻译,最后由袁波全面校订、统稿和配图。原书有插图39幅,除个别因版面设计的原因,位置有所调整外,其余都保留其在原书的位置,附录是译者所加。译者仅仅怀着向国内读者介绍罗马帝国的想法来翻译此书,鉴于有限的学术水平,翻译之中必有谬误,还望广大同仁慧眼识别,不吝指正。

译者